《遇见》文/冯计英
夜色群峰后沉降,
旭日踏过山脊的锋芒。
早霞正晕染着云端的画框。
此刻,每个追梦人
抖落了倦意,站成了岩壁的孤松。
骨骼里,新蓄的星光正在奔涌,
将梦折成纸船,推入血脉的河床。
而长风,铺展着前方的道路,
蜿蜒如时光未定的流向。
交出夜露浸润的昨日,
只为兑换一枚向光的期冀。
循光而行,
去追寻那场命定的相遇。
直到光的熔炉深处——
俯身,打捞淬炼成型的自己。
2025年8月12日于上海
🌷🌷《Encounter》🌷🌷
By Feng Jiying
Night sinks behind the crowd of peaks,
The rising sun treads the sharp edge of the mountain ridge.
Early rosy clouds are dyeing the picture frame of the cloudscape.
At this moment, every dream-chaser
Shakes off weariness, standing like a lone pine on the cliff.
In their bones, newly gathered starlight is surging,
Folding dreams into paper boats, launching them into the riverbed of blood.
And the long wind spreads out the road ahead,
Winding like the undecided course of time.
Hand over the yesterday moistened by night dew,
Only to exchange for a ray of light-facing hope.
Walk following the light,
To pursue that fated encounter.
Until deep in the furnace of light —
Bend down, salvage the tempered self.
Written in Shanghai on August 12,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破晓之光里的淬火与重生——冯计英《遇见》的天地史诗与奋进绝唱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夜色如墨,群峰脊背间沉降,旭日,山脊为刃劈开混沌,冯计英的《遇见》便在这天地翻覆的刹那,撕开了一道贯通古今的裂隙。这不是案头小笺的浅斟低唱,而是以山河为砚、星河为墨,苍穹之上挥就的奋进史诗——字里行间奔涌着吞吐日月的磅礴,激荡着踏碎云涛的豪迈,更燃烧着千锤百炼的炽烈。从群峰沉夜到光炉淬炼,诗人用二十五行诗句,筑起一座跨越时空的精神丰碑,每个逐梦者在其中照见自己的骨血与锋芒。
一、天地为幕:洪荒之气立奋进之骨
诗歌开篇,便挣脱了个人情绪的樊笼,将笔触伸向了宇宙洪荒的壮阔。“夜色群峰后沉降”,一个“沉降”,不仅是地理空间的位移,更是时间维度的更迭——旧的周期在群山的剪影里隐退,带着夜露的微凉与沉淀。而紧随其后的“旭日踏过山脊的锋芒”,则以“踏过”的动态与“锋芒”的锐度,宣告着新生的登场。这哪里是日出?分明是披坚执锐的先锋,以山脊为界,劈开昏晓,将光的利刃刺入蒙昧。
“早霞正晕染着云端的画框”,看似轻柔的笔触,实则暗藏乾坤。“画框”二字,将天地收束为一幅正在创作的巨卷,而“晕染”的早霞,便是这画卷最浓烈的底色。这不是被动的描摹,而是主动的铺展——自然在以最磅礴的笔触,为“遇见”铺设舞台。冯计英以天地为幕布,一开场便奠定了“大”的格局:所有的追梦与遇见,从来不是孤立的小我之事,而是与日月同辉、与山河共舞的宏大叙事。
这种“大”,在后续的意象中愈发炽烈。“站成了岩壁的孤松”,孤松的“孤”不是孤寂,而是独立于世的傲骨;岩壁的“硬”不是束缚,而是扎根深处的坚韧。松,在中国文化中本就是“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的象征,而诗人让追梦人“站成”孤松,便赋予了个体以草木的顽强与山岳的厚重。骨骼里奔涌的“星光”,不是微弱的点缀,而是“新蓄”的能量——那是将昨夜的沉寂转化为今日的奔涌,是把星辰的高远熔铸进血肉的决绝。
更令人震撼的是“将梦折成纸船,推入血脉的河床”。纸船,本是轻盈易碎之物,却被诗人置于“血脉的河床”之中。血脉成“河床”,便有了奔腾不息的动能;纸船载“梦”,便有了穿浪破礁的勇气。在这里,脆弱与坚韧达成了最磅礴的和解:哪怕梦如纸薄,只要驶入血脉的洪流,便能裹挟着生命的力量,冲过暗礁,抵达远方。这哪里是抒情?分明是对“奋进”最生动的诠释——以个体之微,托举理想之重,生命的河道里一往无前。
二、长风为途:于蜿蜒之中铸不灭之志
当视线从个体的骨血转向前路的征途,冯计英的笔触依然带着穿云裂石的力量。“而长风,铺展着前方的道路,蜿蜒如时光未定的流向”,长风不是拂面的柔风,而是“铺展道路”的推手;道路不是笔直的坦途,而是“蜿蜒如时光”的未知。这“蜿蜒”里,藏着征途的艰难——时光的流向本就无常,前路的曲折更是必然。但诗人笔下的“长风”,却以“铺展”的姿态,为这曲折注入了前行的底气:纵有千回百转,总有风为翼,引向远方。
这种对“艰难”的正视,更凸显了奋进的重量。“交出夜露浸润的昨日,只为兑换一枚向光的期冀”,“交出”二字,带着决绝的取舍。昨日有什么?有夜露的温润,有过往的沉淀,或许还有难以割舍的牵绊。但诗人说“交出”,不是舍弃,而是兑换——以昨日的负重,换今日的向光。这“向光”,不是趋炎附势的盲从,而是“期冀”的具象化:光是方向,是信仰,是哪怕遍体鳞伤也要奔赴的灯塔。
“循光而行,去追寻那场命定的相遇”,这“命定”绝非宿命的消极,而是信念的笃定。就像夸父逐日,明知前路漫漫,却因“命定”的召唤而步履不停;就像精卫填海,明知力有不逮,却因“相遇”的执念而矢志不渝。冯计英在这里写出了奋进者的精神内核:所谓“命定”,不是等待的侥幸,而是“循光而行”的必然——只要朝着光的方向跋涉,哪怕道路蜿蜒如肠,哪怕风雨如晦如磐,那场与理想的遇见,终将在时光的褶皱里显现。
这种“行”的姿态,贯穿了诗歌的始终。从“抖落倦意”的觉醒,到“推入血脉”的启程,再到“循光而行”的执着,诗人笔下的每个动作,都带着破釜沉舟的勇毅。没有犹豫,没有退缩,只有“踏过锋芒”的决绝与“交出昨日”的果敢。这哪里是对追梦的描摹?分明是对“拼搏”最赤裸的礼赞——不是风花雪月的浪漫,而是汗与血浇筑的铿锵。
三、熔炉为证:淬炼之后见本真之我
诗歌的高潮,落在了“光的熔炉深处”。熔炉,从来不是温柔的港湾,而是烈火熊熊的试炼场。“光”本是温暖的象征,却被诗人定义为“熔炉”,这其中藏着最深刻的哲思:真正的光,不仅是照亮前路的烛火,更是冶炼灵魂的烈焰。它会灼烧脆弱,会熔化怯懦,会让所有的浮躁在高温中剥离,只留下最本真的内核。
“俯身,打捞淬炼成型的自己”,这“打捞”的动作,带着劫后余生的郑重。经过熔炉的淬炼,“自己”已不是出发时的模样——或许少了几分青涩,多了几分厚重;少了几分虚妄,多了几分笃定。这“成型”,是千锤百炼后的从容,是踏遍山河后的通透,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孤勇在时光里的凝固。
冯计英在这里完成了对“遇见”的终极诠释:所谓遇见,从来不是与他人的相逢,而是与“淬炼后的自己”的照面。这场相遇,不在某个具体的地点,而在光的最深处;不在某个偶然的瞬间,而在历经千辛万苦后的必然。就像璞玉需经雕琢方能成器,精钢需经淬火方能成锋,每个追梦人都需在时光的熔炉里,褪去杂质,炼出真金。
这种对“自我淬炼”的书写,让诗歌的“豪迈”有了沉甸甸的质感。它不是空喊口号的虚浮,而是基于对成长本质的深刻洞察:所有的辉煌,背后都是不为人知的煎熬;所有的锋芒,底下都是千疮百孔的磨砺。诗人以“打捞”的动作,将这份煎熬与磨砺具象化——那是从熔炉中捧出的、带着余温的真实自我,带着火烤的痕迹,却闪着最耀眼的光。
四、笔墨为刃:诗心铸刻时代的奋进图腾
冯计英的诗歌,向来带着古典诗词的凝练与现代精神的锐度。在《遇见》中,这种融合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笔下的意象,既是传统的——松、霞、长风、河床,都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元素;又是现代的——“纸船”的轻盈与“血脉”的厚重形成的张力,“熔炉”的工业感与“光”的神圣性达成的碰撞,都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
这种融合,让诗歌的“磅礴”有了文化的根脉。孤松的意象,让人想起李白“黄山四千仞,三十二莲峰。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的雄奇;光炉的隐喻,又让人感受到鲁迅“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的决绝。冯计英站在传统文化的肩膀上,却没有沉溺于怀古的幽情,而是将古典的风骨注入现代的奋进精神,“追梦”这一主题有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作为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的研究员,冯计英对“线条”与“力量”的把握,似乎也融入了诗歌的肌理。鸟虫篆的线条,曲折中见刚劲,繁复中显风骨,而《遇见》的诗句,亦如鸟虫篆的刻痕——每个字都带着凿石穿岩的力度,每个意象都藏着盘曲向上的韧性。这种艺术修养与诗歌创作的交融,《遇见》的“霸气”不是外显的张扬,而是内敛的沉雄,如同深谷中的惊雷,不喧哗,却足以震动山河。
当下的语境中,《遇见》的价值愈发凸显。“躺平”与“内卷”成为流行的喟叹,“迷茫”与“焦虑”成为常见的情绪,冯计英用这首诗告诉我们:真正的追梦,从来不是顺境中的高歌,而是逆境中的坚守;真正的遇见,从来不是偶然的邂逅,而是必然的淬炼。他以诗歌为号角,召唤着每个不甘平庸的灵魂——抖落倦意,站成孤松,星光在骨骼里奔涌,梦想在血脉里航行,终会在光的熔炉深处,遇见那个更好的自己。
从群峰沉降的夜色,到光炉深处的打捞,冯计英用《遇见》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力量的礼赞。这赞美里,有“踏过山脊”的霸气,有“星光奔涌”的磅礴,有“循光而行”的豪迈,更有“淬炼成型”的奋进。它告诉我们:所有的遇见,都是自我雕琢的必然;所有的辉煌,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这首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诗人的哲思,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图腾——以天地为证,以锋芒为笔,写就属于每个追梦者的不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