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沙故事系列·
湖南蓼湄中学向实校长
光辉而悲催人生
赵 聪
上世纪30年代,从湖南省洞口县的一处山坳里,走出了一位英俊少年,从洞口走到宝庆府,从宝庆走到南京,成为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法学士、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研究院硕士,并留校成为囯立中央大学的教师。这位少年最终成了一位博学家、革命家、教育家,这就是解放后接管并担任湖南私立蓼湄中学及公立改制后洞口三中校长的向实校长。向实,在他不长的人生之路上,经历了其人生颠峰时期的求学、革命、教育生涯,又历经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由辉煌跌入谷底。他一生为国家解放出力,为国家教育育才,是一位值得令人纪念的著名教育家。
一、从洞口乡天井村走出的大学问家
向实(1922一1966),其父锡公生五子,向实为第三子,族名向书实,字中杰,1922年10月1日出生,湖南洞口乡天井村人。
湖南省洞口乡古井村(方言叫石田院子)
洞口乡天井村是一座藏在大山里的古村落,有千年古井群,村庄因井得名。天井村拥有湘西南最大的6个天然水井群(最大面积达1万平方米),井水四季长流,冬暖夏凉,其主井“天井”,其水清凉,其味甘甜,至今仍是村民重要水源。洞口乡天井村离洞口1公里,离高沙20公里。
"临水而居,择水而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居住环境,古人将水视为智慧与品格的象征。"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该句出自《论语·雍也篇》,其中"知"通"智"。孔子通过自然意象阐述人格特质:仁者因山体稳固而象征道德恒定,智者因水流灵动而象征思维变通。古井村虽地处偏僻大山中,但自古崇尚文化,天井里的甘冽泉水给了乡人智慧和力量。向实之父锡公生有五子,于是自办向氏族塾,亲自授课。第三子向实不仅长相英俊个头魁梧,而且聪慧过人。向实堂妹向家也从天井村走出,毕业于南京金陵女子大学。
洞口乡天井村向氏宗祠
1935年,13岁的向实挑着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走出天井村,徒步三天三夜,前往向往已久的宝庆府(今邵阳市)。小小的天井村已容纳不了向实对读书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他入读宝庆府知名中学宝郡联立中学和囯立十一中学。
宝郡联立中学是邵阳市第二中学的前身之一。邵市二中的历史可追溯至1902年的宝庆府中学堂;1912年更名为宝庆普通中学;1927年更名为宝郡联立中学等。1952年正式定名为邵阳市第二中学。
向实在宝郡联中初中毕业后考入国立第11中学,1 1中前身为偕进邵陵中学,由马邻翼、张惠隆等人于1932年筹建。向实学习勤奋,成绩优秀,1941年毕业于国立第11中学。
1941年7月,19岁的向实以优异成绩考入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于1937年10月至11月迁往重庆,抗战期间在重庆、成都等地办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1日正式在南京开学。向实为国立中央大学经济学学士、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
国立中央大学成立于南京,是中华民国时期中国最高学府,也是中华民国国立大学中系科设置最齐全、规模最大的大学。罗家伦、厉麟似、徐志摩、张大千等名家大师均曾在该校任教。民国时期,国立中央大学执中国高等教育之牛耳,为当仁不让的第一学府。1928年5月16日,学校定名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去“国立”二字,正式定名南京大学。
南京国立中央大学
迁往重庆沙坪坝松林坡办学时的国立中央大学校舍
正是这份故乡天井里独特的甘泉与真实,滋养了少年向实的智慧勇敢人生,通过勤奋努力,成为学贯中西、博学多识的国家栋梁之才。
二、从洞口走出去的革命家
向实在国立中央大学学习和留校任教期间,结识了中央大学湖南籍教师刘寿祺。向实在刘的启发下,开始积极主动走向革命道路。
青年时代的刘寿祺
刘寿祺(1901-1990),湖南洞口高沙人,早年就读于湖南第一师范,受毛泽东、李达等进步青年影响,参与学生运动。他还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解放后历任湖南师范学院院长、湖南省教育厅长。1945年,中共地下党员刘寿褀在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秘书处工作,因为与向实同是洞口老乡,于是过从甚密,交谈之间,了解到向实为人正直,思想进步,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便经常找他谈论国内外形势,鼓励向实参加社会活动。
1946年初,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中央大学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联合重庆多所大中学校,掀起了由以中央大学校长吴有学带队、著名教授马寅初、金善宝参加的纪念"一·二九"运动十周年万人示威大游行,呼吁囯内和平民主,政协会议圆满成功!向实和游行师生沿途高呼"政协会议只许成功!不准失败!""反对独裁,保障和平民主"等口号,直奔政协会场和国民政府。这次示威游行活动成了向实迈向革命道路的坚实基础。
1946年,中央大学由重庆迁回南京,向实和其他进步学生一道积极参加校内革命活动,和进步师生共同组建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宣传革命思想。
1947年内战正酣,物价飞涨,国民党反动派大肆逮捕进步学生。5月20日,中央大学联合金陵大学及沪、苏、抗各大学代表5000余名学生在南京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五·二0"示威大游行。向实扛着"中央大学"的大红色校旗走在示威游行队伍的最前列,毫不畏惧反动派的高压水枪、警棍,与反动军警英勇搏斗。学生中19人重伤、90余人轻伤、20人被捕,造成震惊中外的《五·二0惨案》。向实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突出,英勇顽强,被同学们誉为"扛大旗的战士"!
1947年,国民党特务对进步学生镇压更加残酷,学校地下党组织及进步学生转入地下活动。向实受地下党组织的命令,立即离校返乡。
1948年5月,向实返乡途中经过邵阳,会见正在策动程潜和平起义工作的刘寿褀,刘指示向实:不搞武装斗争,搞学术斗争,开展迎接解放的工作。向实遵照刘的指示,回到武冈,受到云山、洞庭、省立六师等名校的聘请授课,他学贯中西,文理兼通,好评如潮!同时还发展了一批进步教师和学生,组织了"武冈新民主主义研讨会",包括了洞口的进步师生,如谢重生、旷景春等30多名知名学者入会。研讨会学习马列毛著作,张贴革命传单,宣传党的政策,调查各地反动武装情况,及时向地下党组织汇报,迎接解放。
三、教育家向实校长的教育生涯和卓著贡献
1949年10月初,武冈新政府成立后,根据向实提供的"新民会"成员名单,抄册登记,全部在新政府中安排了工作。
向实和谢重生被分配到洞口县教育科,1949年10月下旬被通知接管位于高沙古镇的湖南私立蓼湄中学。
1949年10月下旬的一天,向实和谢重生与县教育科李科长和曾副科长四人,在武装人员护送下安全抵达高沙。谢重生是高沙人,先行到达学校,在蓼湄中学老校门放了一挂长长的鞭炮以示欢迎,县科育科李科长在大礼堂召开全校教职员工大会,隆重宣布:湖南私立蓼湄中学已由县教育局接管,任命向实为校长,谢重生为副校长,接受校产,清理财务,当天接管工作顺利完成。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是洞口县唯一一所完全中学。邵阳地区教育专署将教书育人的重担交给了有名校背景、学识渊博、精通教育的向实校长,确乃实至名归!
1953年当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校长时的向实校长
向实接管后,遵照省教育厅指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严谨治校。他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新举措,大刀阔斧地对学校进行教育改革。
首先是吸纳教师骨干,增设校务管理委员会,制定新校规校纪。向实首创周一例会。每周一晨读时间全校师生在大礼堂召开例会,由教导主任周霁先老师在台上先总结上周学校教学及校内情况,有表彰有批评,再布置本周任务和要求。每次例会向实校长都亲自参加,有时讲几句话,指出一些问题。
49年至53年蓼湄中学公立改制前,蓼湄中学仍是私立体制,没有正式编制。向实校长仍援引私立学校的老方法,每年春节期间给准备继续聘用的老师发大红聘书,由教务处高级职员登门呈献,表达恭喜和谢意。收到聘书的教职工便安心地过春节,没有收到的便心怀忐忑,每年也仅有个别职工因表现不佳而裁员,且得到向实的妥善安置。这也激发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教学积极性。
向实校长上任后,实行困难学生奖学金制度。解放前,不少贫困学生因交不起学费而无法上学。向实为了体现新中国的优越性和校方对学生的关怀,于是设立了成绩优异的学生享受奖学金资助制度。奖学金根据成绩和贫困程度分三等,贫困学生均可享受奖学金,让无数贫困子弟能有继续深造的机会。自向实任职以来,没有发生学生因缴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
调整平衡教师队伍,提高洞口县整体教育水平。54年后,洞口县设立了不少小学开办初中班教育试点,因中学教师缺乏而造成师资力量薄弱的现象。向实校长决定从三中调离一批优秀教师分流至县其他初级中学或戴帽子小学。第一批分流时间是1956年8月27日,这天学校举行隆重的欢送会,欢送谭文栋、谭亲耕、肖锦云、楊国荣、张昇轩五位老师到县里戴帽子小学去当骨干教师,晚上举行欢送晚餐,热闹了一天。这些分流出去的教师都不负众望,成了所在学校的中坚力量。
为了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向实校长也是煞费苦心,想出很多办法。49年学校有一批48年从大城市招聘来的大学教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但学校需要的是各学科及整体教学水平均衡的一流的教师队伍,才能在高考中获胜,有所超越。向实校长便采用以老带新的一带一、一带二方法,从备课、解题、听课等全方位培养新教师。如此一年两年下来,成果显著,效果非常明显,如刘襄灼老师的数学课大受学生欢迎,成为三中数学教师中的佼佼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迅速提升,学校校风严谨,学风浓厚。
过去蓼湄中学生源一直以洞口一地为主,自53年始,向实在征得湖南省教育厅批准后,将招生生源扩大到邵阳地区及周边地区。随着洞口三中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攀升,洞口三中已名列全省重点中学,邵阳地区及周边娄底、涟源、怀化、衡阳的考生也以考入洞口三中为荣。55年第一位考入北京体育学院的谢凯南便是从邵阳市考入三中高中的。扩大三中生源也为三中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活力之外又产生了动力,让三中在办学过程中得到良性发展。向实校长的这一举措为三中赢得更大发展空间奠定了坚实基础。
向实校长作风正派,不专断独行,善于听取不同意见。蓼湄中学教师少部分来自全国各地,南腔北调,但仍以洞口高沙老师居多,都讲一口本地土话,学生也操各地方言,完全不懂普通话。1956年,首先由语文教师刘恢佑老师倡导全校师生推广普通话,得到向实校长的肯定和支持,于是在三中掀起师生一起学习普通话、推广普通话的热潮。这对三中意义非凡,也为三中学子走向全国奠定了语言基础。
向实上任后便开始规划扩建新校区,这需要足够的魄力、智慧和勇气。1953年,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正式公立改制为洞口县第三中学,于是在老蓼湄中学末端稻田面向开阔的茅铺笼处修建了一座高大气派的新校门。为了尽快在校门之上显示学校名称,情急之下,先由一位教师在校门上方勾描出"洞口县第三中学"字样,再由几位工友搬来高高的楼梯,爬上去,在字样上涂上厚厚的一层浆糊,然后用棉花粘贴上去,于是新大门上就有了醒目的"洞口县第三中学"的校名标志。同时关闭了临万寿宫街的老校门,成立于1905年的湖南私立蓼湄中学从此不再,成了洞口县第三中学的前身。
1953年洞口三中在茅铺笼对面一片坟山之上修建了株木山新校区。开挖时发现了一座明代大古墓,当时有人认为风水不好,不宜在此建新校区,向实校长力排众议,不信鬼不信邪,坚持在株木山修建了规范的新校区。几年时间,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学水平迅速提高。
向实任校长的53至58年,洞口三中高考升学率突飞猛进,位列全省前茅,高考成绩与长沙长郡、周南、雅礼齐名,跃为湖南省重点中学而誉满三湘。这些成果与向实校长远见卓识的新教育理念不无关系,为蓼湄中学及后来的洞口三中的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培养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三中学子满天下!
1950年3月至1958年4月,向实先后任邵阳专署教育科督学专员、湖南私立蓼湄中学校长及改制后洞口三中校长。期间,向实为蓼湄中学及改制后的洞口三中以及整个洞口县的教育事业,忘我工作,殚精竭虑 ,成绩显著。向实校长平易近人,没有架子,待人和颜悦色,能听取不同意见,深得师生爱戴。向实在10多年的教育领导岗位上,包括后来的邵阳师范校长及洞口一中副校长任职期间,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治学理念,以自己严谨的工作作风和渊博的知识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国为民作出了突出贡献。
四、向实校长与米庐英的悲催婚姻
向实校长仪表堂堂,身高1米80,担任蓼湄中学校长时已年近30,尚未婚娶。蓼湄中学虽处湘西南偏远之高沙古镇,因商业、文化教育事业发达,时称"小南京",洋味十足。穿着时尚的一群蓼中女生走在街上便成了高沙镇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蓼中便有了一批明星女学生,为人津津乐道。当校长的向实先生,找一个漂亮女生并不难,追求他的女生也不少,但向实坚守一条:不在蓼中找对象!这也为他与小学教师米庐英的结合提供了机会。
向氏族谱上书原配米氏:洞口城关小学教师米庐英,生于1933年3月30日,殁于1970年5月20日,葬于米家园艺场人形地。与向实生二子,长子向启清 ,次子向启润。
米卢英,洞口木瓜乡民群村人。米氏16世先祖米景文兄弟于明永乐年间来到洞口,首先安居在大田米家湾。民国时期,民群村属武冈县西北厢洞口区马渡团,民群最早称群贤。
米庐英长相甜美且有异域风情气质,浓密过肩的一头秀发,用不少发夹固定成蓬松发型,脸部白净而线条分明,高高的颧骨,妩媚而时尙,身材高挑丰满,丰姿绰约。在不缺美女的湘南偏远的高沙镇,也算是大美女了。米卢英说话轻言细语,眼光扑朔迷离,飘浮不定,喜欢眯着眼睛笑。他俩在高沙度过了几个月的蜜月恩爱时光。
1953年向实米庐英结婚照。当时就挂在三中高中部向实校长房间正面墙上
他们的恋爱经历很有趣。向实校长是地区教育部门专员、督学,人称向督学。督学要经常下去检查工作,53年初,一次去了米卢英教书的小学一一洞口城关小学,即后来的武冈县立第九小学,听了一堂米老师的公开教学课,立即被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对米庐英一见钟情,便开始了追求。米卢英也被向实的才华和魁梧深深吸引,每天在纸上写满了"向实校长""校长向实"几个字(其实此时脑子就有点不正常了)。向米53年10月结婚。
他们的婚礼在当时轰动一时,高沙镇几乎全城空巷,都挤到茅铺笼新校门口来看热闹。教师学生都列队站在校门内大路两旁夹道欢迎,当向实校长手挽有一半日裔血统的美丽新娘款款从校门走入时,掌声雷动,新娘无比幸福娇滴滴地紧靠着新郎,走过列队欢迎的人群。当时新校区尙在建设之中,新房选在蓼湄中学教工家属区朱易芦二楼一间房。在朱易芦住了几个月之后,就搬到了洞口三中新校区高中部,过了有半年的幸福生活。
新婚近一年之后的一个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晚上,卢英突然情绪失控,冲出家门,冲进大雨之中后跌入浅水塘。向实和几位老师一齐外出寻找,结果在小水塘里救出了她,此时她全身湿透,浑身发抖,神情恍惚呆滞,尽管向实全力照顾,关爱有加,但卢英自此再没有好转过来。
向实米庐英长子向启清 (小名毛狗)
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12年,育有二子。米庐英一直被向实宠爱着、心疼着。向实对庐英从没责骂过,甚至大声说话都没有,对她总是笑眯眯的。真没见过这么有情有义品德高尚的对病妻十余年不离不弃的好男人。在向实眼中和心中,米庐英一直就是那位在讲台上讲课时的美丽知性女教师,就是让他一见钟情、望穿秋水、一眼万年的美佳人,是上天送给他侍候的礼物!
五、向实校长人生最后一段悲情岁月
向实在政治上有自己的思想,他对上世纪五十年代期间的极左政策持有𣎴同见解和担忧。但政治不饶人,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被错误划为"中右";1958年调邵阳师范任校长,1959年被划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受到降职、降薪处分 ;1964年调至洞口一中任副校长。1966年文革一开始便作为资产阶级走资派首当其冲被揪出来,遭到批斗、游街,被单位扫地出门,他只能沿街乞讨度日。原洞口三中的学生碰到他,或给点钱或带他去饭店买碗面条给他吃。据高7班学生叶发宗说,66年6月他在洞口街上碰到向校长,身穿一件破衣烂衫,用一稻草绳捆绑腰间,蓬头垢面,拿着碗沿街乞讨,叶发宗认了半天才认出是向实校长,于是拿了20元钱给他,并为他买了一碗面条。这种无尊严的痛苦生活,导致向实精神崩溃,在文革发动不到一个月的1966年6月30日,他只能选择自刎身亡,后葬于洞口岩窝坳。 向米的大儿被送给邵阳绥宁苗乡偏远乡下的一户人家,向米二儿送回米家,由米庐英大娘抚养长大。
1979年中共洞口县委为向实校长举行了平反昭雪大会,列入洞口县名人录,并找回他遗失的大儿子,安排了工作。
44岁,正是男人事业发展的巅峰时期,这位解放前曾经冒死参加革命活动的地下工作者,这位解放后历任名校校长、为党的教育事业作出极大贡献的教育家,却在正值壮年时撒手人寰,痛哉惜哉!
综向实一生,为风度翩翩一佳公子,为激昂勇敢之革命家,为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之博学家,为严谨治学功盖三湘之教育家,为忠贞不渝守责如玉之好丈夫。向实的一生,既光辉灿烂,又可悲可泣!
向实校长一生光明磊落,值得永远被人民怀念!
在洞口岩窝坳(今洞口县都梁路黎园新村西北侧约270米处)的山坳里埋葬着曾经的国立中央大学法学士、国立中央大学研究院硕士、蓼湄中学校长向实;而在不远处的木瓜乡民群村米家园艺场人形地,埋葬着向实的妻子,一位美丽知性小学教师米庐英。他们二人从洞口的山里走出,向我们直面走来,诉说着他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及他们独特而悲催的爱情故事。
这是一次跨越六十年的历史重逢,也是一次重新认识向实其人的珍贵契机。我们无需执着于厘清每个情节的细节脉络,只需让自己沉浸于那片由他亲手编织、潮湿迷离的梦中。在那里,时间可以回流,记忆可以再现。在与向实重逢时,敬佩与泪水交织缠绕,祟拜与叹息交相凝聚。一个伟人在这里诞生!
后注:
笔者是向实校长的学生,是向实米庐英这段婚姻的见证人,从50年向实担任蓼湄中学校长、到59年他任邵阳师范校长、直至64年调离邵阳这十多年的时间里,我家与向实一家始终保持密切交往。在时隔60年之后的今天,特著此篇人物传记献给向实校长,向他表达敬意!顺祝向实米庐英后代生活幸福美满!
值此文章发表之际,谨向赵慧先生表达谢意,感谢她为此文提供了大量宝贵资料!
2025年8月6日完稿于江西靖安中源乡悠然居
作者简介:
赵聪,祖籍江苏连云港,现住江西南昌。从事教育工作多年,后任省级出版部门正编审十余年,曾在国家级及省级报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文学作品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