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中国工程院院士、97岁中国电力电子学科奠基人
(词林正韵)
文/冯志清(上海)
2025年8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力电子学科奠基人、开拓者汪槱生教授于杭州溘然长逝,享年97岁。
回想笔者早年就读上海市吴泾中学时代,曾作为上海市第二届共青团代表大会学生代表,赴地处闵行区龙吴路上海吴泾热电厂,参观考察当时享誉全国的“第一台120千瓦双水内冷发电机”。当时厂方领导特意说:“你们团代表来厂参观,来早不如来巧!中国首台“双水内冷发电机”的发明家,正巧在现场,大家不如见个面”。说罢,顺手把身边一个带眼镜、挂有胸牌写着“汪槱生”中年男子,推到了我们面前。记得当时志清我正站在前面,大胆又好奇地指着他的胸牌问“汪师傅好,您大名中第二个字怎么读啊”?!这时这位“大发明家”边伸手摸着我的头,边热呵呵地向大家解说道:“本人免贵姓汪,名槱生。长辈起的名,这“槱”字有点生僻,是家里长辈起的名。槱,读音yǒu(读作“有”),意思是“木柴”,或者是“堆积木柴以备燃烧”。从此,我识了“槱”字,也记住了这位随意又风趣的“电力大发明家”。并觉得他的科学发明与他的姓名很班配!一直暗中留意媒体中时常有关汪槱生的新闻。
如今,笔者志清我突闻噩耗,2025年8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力电子学科奠基人、开拓者汪槱生教授于杭州溘然长逝,享年97岁。一颗照亮中国电力电子领域数十年的巨星,悄然隐入星河,留下万丈光芒与永不熄灭的炽热。不仅感慨万千!
公开资料显示,汪槱生院士的一生,宛如一部新中国电力电子事业从无到有、由弱至强的壮阔史诗。1928年8月,他出生于杭州。1950年,他在风华正茂时踏入浙江大学。从此,他将毕生心血浇筑于这片求是沃土。
从助教到讲师,从教授到学科领路人,他每一步都踏得坚实有力。1994年,他以卓越贡献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这是对他学术生涯最权威的加冕,更是祖国对他赤子之心的深切回应!
汪槱生院士的第一个不朽功勋,是亲手点亮了“电力电子”这门学科在中国大地的第一盏明灯。上世纪中叶,电力电子技术在全球迅猛发展,而我国在此领域几近空白。面对国家工业化的急切呼唤,汪槱生以非凡的洞察力与魄力,在浙江大学创建了我国第一个电力电子专业。这绝非仅仅是几个实验室、几门课程的增设,而是为中国电力电子领域立起了一座坚实的学术灯塔。从此,专业人才有了成长的摇篮,核心技术攻关有了坚实的后盾。产业发展的星火,从这里燎原!他播下的种子,早已在神州大地上长成了参天森林,撑起了中国电力电子产业的广阔天空。
他科学探索的锋芒,更直接刺穿了技术封锁的壁垒,让中国在核心领域挺直了脊梁。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共和国建设急需强大电力心脏时,汪槱生作为核心成员,以惊人的智慧与毅力在国际上首创国产发电机双水内冷技术。这项突破,如一场及时春雨,解决了困扰我国大容量发电机发展的冷却瓶颈,实现了制造水平的惊人飞跃!彼时,中国电力工业的困境,如同干涸大地渴求甘霖——大型发电设备依赖进口,关键技术被严密封锁。双水内冷技术的诞生,不仅让国产大电机从此奔腾不息,更向世界宣告:中国智慧有能力在尖端领域创造奇迹!这项功勋,为他赢得了代表国家科技界最高荣誉之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其光芒,至今未减!
此后几十年里,汪槱生带领全组一鼓作气,完成了一次又一次中频加热电源技术的突破。1975年研制成功改良型中频电源;1978年研制成功我国自制的当时最大容量的中频电源(1000kW);1988年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双机并联中频电源(250kW/8kHz);1991年研制成功单片机控制和模块控制的中频电源……1994年,中国工程院成立,汪槱生当选为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
笔者志清认为,如今8月的杭州,西子湖水如常静谧。而此刻,一份沉重的哀思,却如电流般穿透无数心灵。2025年8月4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电力电子学科奠基人、开拓者汪槱生教授于杭州溘然长逝,享年97岁。一颗照亮中国电力电子领域数十年的巨星,悄然隐入星河,留下万丈光芒与永不熄灭的炽热。为此特赋《忆王孙》(藏头)为评为祭。
【怀】恩报国翰林身。
【念】悼忠诚电力魂。
【汪】旭聪灵双水轮。
【槱】凡尘。
【生】亮如辉龙锦门。
一一2025年8月7日凌晨时事诗评
作者简介:
冯志清,男,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工商管理硕士,高级政工师、经济师,化工企业多年公司党 委书 记、董事长,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诗词学会会员。曾兼任:中国化工政研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报社记协特约记者兼顾问、中国化学试剂工业协会第5~7届副理事长、上海市职工政研会理事兼特约研究员、中国化工文化艺术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化工作家协会第1~3届副主席和1~4届理事、顾问;中国文学艺术联盟签约作家、上海诗社会员、冰心文化传媒网顾问、《2019年中国诗歌大典》副主编、2020年《古韵新风》第一册常务副总编、2023年《古韵新吟》执行主编、2025年《古韵新声》执行主编、上海诗社行政社长、上海新诗社副总编、天下诗词文学时事评论员。1983年起,有各种论文、报告文学、散文、诗词在中央、部、直辖市等媒体发表或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