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禁区"的天路》观后感
江希红
编者按:2025年6月24日至7月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摄制组在铁道兵老战士陪同下,专程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实地拍摄了铁道兵十师、七师当年修建该路段的部分工程遗址,并采访了十余位亲历老兵,以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前辈们在“生命禁区”艰苦奋斗、筑路报国的珍贵场景。
8月9日晚20:46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首播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组织战友收看、撰写观后感。

2025年8月9日晚,由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编制的《"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兵英雄传(上)》在央视频道播放。
2025年6月24日至7月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摄制组,在铁道兵老战友的陪同下,在青藏线西宁至格尔木段收集该纪录片的资料影像。实地拍摄铁道兵十师七师当年修建该路段的部分工程遗址,采访了十余位亲历老兵,以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前辈们在生命禁区,艰苦奋斗,筑路报国,珍贵场景题材纪录片。
受邀采访者,袁武学与梅梓祥老战友在所属群里发出提示,播放纪录片视频的频道和时间,邀请战友和亲友们届时观看,铁道兵各大网站和专项群同时转发通知,诚邀战友和亲友们届时收看。
作为我们曾经是铁道兵人,对关乎我们铁道兵历程题材情有独钟,对高层次机构媒体传播涉及铁道兵的题材信息更是敏感,这是一部反映铁道兵时期青藏线题材的故事纪录片,知名度极高。作为我曾经是参与修建青藏铁路的铁道兵,曾经往返穿梭在关角隧道展线长达近六年的青藏线新建铁路运输管理处一员,更是激动不已,我如期而约。
我坐在电视机前静静守候,栏目适时推出,在袁武学,梅梓祥老战友的引领下,沿着那用青春热血浇铸的钢铁巨龙,寻访它那永远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使我的目光聚焦锁定在关角隧道与雪水河隧道旧址上,通过镜头和老兵的阐述,我们进一步了解到施工当时的环境条件和时代背景。把我的思索一下带到了脑海深处心片的内存。
在雪水河隧道,我们见证了当时留在遗址上,可以看出的奋斗者留下的足迹,联想到当时建设者的艰辛。
国家正处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铁道兵十师五上青藏高原,三上青藏线。在完成军事专用线清绿铁路(金银滩两弹一星,代号221基地)后,回师征战青藏线,在荒无人烟,飞沙走石,高寒缺氧,青藏高原部分地区就连人生最基本生存要素之一的空气都保证不了的地方安营扎寨。

环境是何等的恶劣,然而,我们的建设者们缺氧,不缺信仰,缺少空气,不缺志气,从指战员们在隧道的墙体岩壁上,用油漆写下的数以万计的誓言,“馍馍、水、空气,妈,我爱您;儿子,爸爸好想你;坚持到底,绝不放弃;赶英超美,人定胜天,祖国万岁!使我感动不已,这就是铁道兵精神的铮铮铁骨。



关角山在藏语中的意思是登天的梯子,隧道轨面高度海拔3692米,大拉槽海拔高度3847米,我们正常人在海拔达到3000米以上高度就头晕,呼吸困难,在隧道内氧气更加稀薄,可我们的铁道兵指战员在这样高缺氧,满负荷的施工作业环境下,从事严重的体力劳动 体能消耗,缺氧缺吃,是常人难以忍受的。山体塌方随时威胁着指战员们的生命安全,在关角隧道施工中,先后牺牲28名官兵,平均每143米就牺牲一人,这些英烈都安葬在天峻烈士陵园,铁道兵是中国在和平时期牺牲人数最多的一个兵种。
关角隧道是当时青藏铁路一期工程控制性工程,号称青藏铁路东大门,老关角隧道全长4.01公里,关角山地质情况复杂,山体穿过11条地质断裂带,膨胀性绿泥岩,蒙脱岩,长期面临道床开裂透水等自然地质灾害发生,指战员们战塌方,抗缺氧,发扬铁道兵前无险阻,铁道兵前无困难,大无畏革命精神,定要高山低头。当然受当时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施工技术等国力因素的制约,所以工程的建设也是反复的停工复工,铁道兵十师五上青藏线,先后跨度25年之久。到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整整经历了半个世纪。在新时期高科技装配时代,才迎来了青藏铁路腾飞发展。一期的电气化复线改造工程,新关角隧道全长32.69公里,于2014年12月28日通车,老关角隧道就此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神圣使命。张生林老战友是新老关角隧道起始的见证人,他从一名铁道兵亲历参与打通老关角隧道到青藏公司关角隧道一名巡道工段长,从军旅生涯到人生职场,在关角隧道展线留下人生最闪光的足迹。他多次因公负伤,日夜奋战在铁路线上。几十年如一日,成为青藏铁路的忠诚卫士,即使退休数年,他每年多次去天峻县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友烈士们扫墓祭祀,张生林战友不愧是青藏公司的楷模,战友的标兵,社会的典范。

老关角隧道目前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基地。成为时代的象征,铁道兵在极端的环境条件下完成了这项伟大的宏伟工程,创下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流芳百世,那些曾经的誓言,永远镌刻在高原,永远铭记着铁兵的忠诚与坚韧。那些为青藏铁路而牺牲的英雄们,犹如树立在青藏高原的一座座丰碑。
今天,当我们乘坐青藏铁路飞驰的列车,满载着汉藏人民的期盼与梦想,我们用半个世纪时间,三代铁道兵完成了汉藏人民梦寐以求的夙愿,青藏铁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这一伟大的创举和奇迹,为建设西藏繁荣发展,青藏铁路成为青藏高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为西藏人民带来日新月异的繁荣景象,尽管高原给我们的身心肌体留下了或多或少的后遗症,终身留下高原的烙印,我们挑战过人类极限,但我以亲手参与建设青藏铁路为之欣慰,为曾经完成一个时代赋予我们神圣使命,完成一项伟大的宏伟工程,实现了中国人半个世纪的梦想,实现了中国几代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而无怨无悔,无比自豪。
时间雕刻着年轮,光阴蹉跎着岁月,我永远记得,1982年4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下发1号文件,关于《铁道兵交接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1982年12月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35号文,关于《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决定的通知,1984年1月1日铁道兵向军旗告别仪式。虽然我们铁道兵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文件命令,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序列,而铁道兵的丰功伟绩,与山河同在,铁道兵精神与日月同辉,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铁道兵的功勋永载共和国的史册。
该次央视纪录片,是祖国对曾经的铁道兵又一次巡礼,是对铁道兵人的鞭策和鼓舞,我们曾用钢轨把祖国的版图对接,高原连接北京,我们气壮山河,我们无愧于时代。敬爱的战友们;沿着你走过的路,我们追寻你,高山记得你,大海记得你,奔驰的列车记得你。祖国不会忘记永远的铁道兵。
感谢央视频道摄制组记者!
感谢受邀采访参与活动的青藏线老兵袁武学,梅梓祥,张生林,贾珍,王珍,杨明秀,杨晓山,唐仕德,易传礼,李角昌,付凤林等形象大使。
向英雄致敬!
向全国铁道兵战友致敬!
向所有参加过青藏铁路建设者们致敬!

责编:槛外人 2025-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