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 山 颂
池国芳
蜀地西南,岷江如带,峨眉山陡然屹立于四川盆地边缘。其峰峦叠嶂,大峨、二峨、三峨、四峨四脉相衔,主峰万佛顶昂首云霄,海拔三千零九十九米,似青鸾振翅欲飞。山势西接群峰如卧龙逶迤,东瞰成都平原坦荡如砥,南北纵贯百余里,陡崖深峡如天工斧劈,云雾终日缠绵于翠嶂之间。因得季风垂青,此地年均雾日竟达三百二十三天,雨丝斜织二百六十余日,日照吝啬如金,终日只见烟岚吞吐于林杪,将千峰浸染成深浅不一的青黛。
这云雾不单氤氲峰壑,更酿成一种天地灵气。山间古刹钟声穿透雨帘,金顶华藏寺鎏金铜殿在稀薄日光下浮动着幽光,十方普贤金佛垂目立于苍茫云海之上,四十八米金身承载着众生祈愿。林间时有灵猴跃出,眼如琥珀,向游人索食,其野性中透出慧黠。溪涧奔流处,黑白二水交汇于牛心石,激荡如雷——清音阁悬于水上,飞檐似要随双桥凌空而去。更有九老洞幽邃莫测,传说九位仙人曾在此吐纳天地精华。明代周洪谟登临绝顶时惊叹:“大峨两山相对开,小峨迤逦中峨来。三峨之秀甲天下,何须涉海寻蓬莱?”
当我随三五学子踏访峨眉后北行六十里,方知这灵气早有归宿。眉山城静卧于岷江臂弯,平原沃野间三峰山秀然矗立。相传北宋景祐三年,城东彭老山忽草木凋枯,六十年后重焕生机——正暗合东坡降世与离世之年。乡人皆言:“山川灵秀尽钟一人。”步入三苏祠,恍见灵脉具象:千年银杏筛下碎金,红墙环抱中绿水萦回,翠竹成林。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吟咏蓦然撞入耳际。南门内那株“眉山第一树”虬枝盘空,仿佛还回荡着稚子书声。当年八岁的苏轼便是在此启牖智慧,天庆观百人学堂里,他与弟弟苏辙的诵读声曾穿梁绕栋。
立于披风榭前,陆游瞻仰东坡遗像的诗句浮现心头。溪畔石雕中的东坡斜倚盘陀,长髯飘逸,似正低诵“大江东去”。同行者忽指池中并蒂莲:“看啊,苏祠瑞莲开了!当年苏洵植莲池中,每开并蒂,眉山便有学子登科及第。”传说已化作城市血脉:东坡肉香气漫溢街巷,湿地公园以三苏命名,连道路也镌刻着徐州、儋州这些东坡足迹所至之城。
离祠那日,烟雨迷蒙岷江。遥望峨眉群峰在雨帘中若隐若现,忽解天地人神交会之妙。欧阳玄曾叹:“眉山昔日生三苏,一山草木为之枯。”这岂止草木之灵?实是莽莽山川将峻拔赠与苏洵政论的锋芒,将云雾之柔融为苏轼词章的旷达,将江流奔涌化入苏策史笔的跌宕。一门父子同列“唐宋八大家”,非天钟地毓何以至此?更奇者,东坡离世九百余年,眉山文脉未绝——彭端淑从丹棱走出,以《为学》警醒后世;虞允文自仁寿挥戈,采石矶头力挽南宋危局。
暮色渐合,金顶方向忽透出夕照,云海霎时鎏金溢彩。今人已为这灵脉续写新章:松江云渡以不锈钢湖面倒映千年云影,江山月夜借古松奇石演绎东坡词境。三苏祠内游人如织,少年们抚过碑刻的眼神灼灼生辉——山川灵气本是无形的弦,只待赤子之心拨响。
注:
此文以“灵气”为脉,串联峨眉之自然奇观与眉山之人文鼎盛:
雾锁仙山:以年均323日雾日、263日雨日数据勾勒“中国雾峰”气象,金顶佛光、九老洞传说印证“仙山”本色 。
地灵人杰:彭老山草木荣枯传说、三峰山象征三苏,揭示地理与文脉的神秘共鸣。
文光千载:陆游诗痕、欧阳玄慨叹、虞允文武绩,展卷即是千年回响 。
古今交响:并蒂莲祥瑞与现代“苏祠瑞莲”景观设计,昭示文化血脉的永恒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