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秩流光,烽烟早散,然那段浸血的记忆,从未随岁月淡去。当八十首诗章化作笔底波澜,当万千感慨凝于墨色浓淡,我们终于明白:所谓纪念,从来不是对过往的简单复刻,而是让历史的魂魄,在笔墨间重获新生。
诗中见山河破碎,亦见草木含悲;墨里有铁马冰河,更有赤子肝胆。那些在枪林弹雨中挺立的身影,那些在绝境里发出的呐喊,那些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长城,都藏在横撇竖捺的顿挫里,隐于平仄格律的起伏中。这墨,是先烈未冷的热血;这诗,是民族不屈的筋骨。
史鉴如灯,照破迷障。我们回望硝烟,不是为咀嚼伤痛,而是要从那些破碎与坚韧中,读懂何为“家国”,何为“担当”。当年先辈们以“宁死不当亡国奴”的决绝,撑起民族的脊梁;今日我们以诗墨为媒,承接的正是那份“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赤诚。这赤诚,是对“落后就要挨打”的警醒,更是对“自强不息”的践行。
时光奔涌,新程在前。复兴之路,从来不是坦途,正如当年的抗战,每一步都需咬紧牙关,每一程都要凝聚众志。此刻展卷,看笔走龙蛇,似见千军万马踏破雄关;品诗韵悠长,如闻九州儿女共赴国难。这卷诗墨,是丰碑,更是号角——它提醒我们:八十年前的胜利,是用牺牲换来的启示;八十年后的今天,唯有以史为鉴,方能行稳致远。
愿此卷流传,让后来者于墨香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于诗行里听见民族的心跳。不必刻意铭记,因那份浩气早已融入血脉;无需刻意呐喊,因那份精神自会指引前路。当我们站在新的起点,回望这八秩丰碑,便知:最好的纪念,是活成先辈们期盼的模样;最久的传承,是让抗战精神,在复兴之路上永远年轻。
作者简介:
孙成贵,笔耕不辍,退休后专注书法创作与文化公益志愿事业。现任哈尔滨滨江书画院、松滨书画苑院长,系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中国楹联学会等多家书画组织成员,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国当代名家艺术研究院签约艺术家,中哈爱心书画艺术联盟副主席。同时为中华志愿者协会、黑龙江省志愿服务联合会等多家志愿及慈善组织成员。其文学、书法作品多见于《都市头条》《百花齐放网》等媒体。
来源 |作者
编审 |黄现
编辑 |长久
出品 |海内外文学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