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国泰先生说:“贪、躁、狂、恨、怒、怨,乃百病之源。”这短短十一字,如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剖开了人心深处的阴霾,也揭示了身心失衡的根源。那些潜藏在欲望与情绪中的“病灶”,往往在不经意间侵蚀着生命的根基。
“贪”字当头,如负重爬坡。贪财者为利所困,在聚散之间辗转难眠;贪色者为情所迷,在纠葛之中耗尽心力;贪名者为誉所累,在得失之际惶惶不安;即便是贪吃、贪睡、贪喝这般看似寻常的欲望,一旦过了分寸,也会让身体在无度的索取中逐渐失衡。欲望本是生命的驱动力,但若任其泛滥,便会化作无形的枷锁,让人在追逐中迷失,最终被执念反噬。“有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快乐,而是比别人更快乐;有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比别人更成功。”孟国泰先生如是说。
“躁”则如心蒙尘埃,难见清明。不安心者,如坐针毡,总在患得患失中消耗精神;不专心者,似走马观花,事事浅尝辄止却难有精进;不细心者,若盲人摸象,常在疏漏中埋下隐患。如今,不专注,成了“躁”的代名词——吃饭不专注,边吃饭边说话;走路不专注,边走路边看手机;睡觉不专注,边睡觉边想事。“专注力已经成了稀缺资源。”孟国泰先生真是一语中的。内心的躁动,如同平静湖面被投入石子,涟漪不断,既无法感知当下的真实,也难以沉淀出智慧。久而久之,心神涣散,不仅做事难成,更会让身心在持续的紧张中逐渐疲惫,病魔缠身。
“狂”是骄纵的火焰,终会灼伤自身。狂妄自大者,总以自我为中心,视他人为无物,殊不知山外有山;目中无人者,惯于轻视他人,最终在孤立中寸步难行。孟国泰先生说:“目中无人,肯定走人;孤家寡人,难成大人。”至于那些对环境肆意破坏的“狂”,更是在透支生存的根基,看似征服了外物,实则早已埋下自食恶果的伏笔。狂傲的本质是无知,如同气球膨胀到极致,轻轻一碰便会炸裂。凡事都一句“我能行!”不知膨胀多少人的心?一旦不能如愿以偿,又伤了多少人的心。
至于“恨、怒、怨”,更是情绪的毒药。恨如冰封,将心囚禁在过去的伤害中,越是执念“势不两立”,越是让自己在仇恨的寒冬里寸步难行;怒似烈火,怒火中烧时,灼伤的往往是自己的五脏六腑,一时的宣泄过后,留下的只有失控的狼狈与难以弥补的裂痕;怨若泥潭,越是怨天怨地怨人,越是在牢骚满腹中深陷,正能量就会远去,最终被负能量吞噬,失去了感知美好与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孟先生呼吁:“我有正能量,超乎你想象;你的负能量,我都能阻挡。”心怀正能量的人,阳光、向上,疾病自然少。
中医有云:“形神共俱,方可长生。”身体的病痛,往往是心灵失序的外显。孟国泰先生的警示,恰是在提醒我们: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心。不贪,则欲望有节,心能安住;不躁,则神思凝聚,气能归元;不狂,则认知清明,行稳致远;不恨、不怒、不怨,则情绪平和,血能畅行,病症自消。
心是身体的君主,君主清明,百官各司其职,身心自然康泰。驱散这六字阴霾,并非要消灭欲望与情绪,而是学会驾驭它们——让欲望成为前行的动力,而非捆绑的枷锁;让情绪成为感知的窗口,而非失控的猛兽。如此,方能在纷繁世间,守住内心的清明,让生命在平衡中绽放长久的活力。
心若安好,便是晴天。驱散内心的阴霾,并非要消灭欲望与情绪,而是学会与它们和解——让欲望成为动力而非枷锁,让情绪成为信使而非主宰。如此,方能在纷繁世间,守住身心的平衡,寻得长久的安宁。
作者:青力、阿鹰
责编: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