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求真才有文学生命力》
作者:班京‖诵读:茉莉花香
最近,我有几篇文章,连续获得多个平台的置顶,红榜,热点及精选,每篇文章的阅读量都超十余万,留言超过百余人。
为什么能达到这个效果,我自己很好的自我总结一下,我才发现,其实,我文笔并不好,而且由于善写大篇幅文章,又追求数量,所以质量就有了问题,而且问题多多,那么,即使是这样,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去观注?我总结一下,原因就是一个,我的文章多是因为我写身边的真事。
一个真字,让我获得了不少荣耀。
莫言为何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就在于真。
实是求是说,我们生长在这个社会是幸福的,共产党真好,我们的政策,我们的法律也都好,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还对这个社会有意见,甚至是不满。
这就是社会上还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他们偏离了党的方针政策,形成了社会的阴暗面,形成了负面影响。
比如说,官员腐败,虚假广告,套路骗人,城乡差别,收入不平等,医疗费过高等等,这些都是现实存在的。
文学来自生活,文学也要服务于生活,所以,文创者们就应该敢讲真话说事实,扬善惩恶,只有这样,才能弘扬正义,创造和迎接美好明天,这是求真的意义所在。
文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镜子,而“真”则是这面镜子得以清澈明亮的基石。无论是对现实的描摹、情感的抒发,还是对人性的探索,唯有扎根于“真”的土壤,文学才能摆脱空洞的辞藻堆砌,获得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真实的生活肌理是文学的源头活水。从古至今,那些流传不衰的作品,无不是对特定时代生活真相的深刻捕捉。《红楼梦》以家族兴衰为线,细致还原了封建贵族的饮食起居、人情往来,甚至账本细节都经得起推敲,正是这种对生活真实的敬畏,让百年后的读者仍能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时代的体温。当下的文学创作若脱离现实土壤,沉迷于虚构的空中楼阁,便会失去与读者对话的根基——读者需要在文字中看见自己的影子,找到生活的共鸣,而这一切都始于对真实生活的忠实记录。
真挚的情感表达是文学打动人心的密钥。情感的“真”无关技巧,而在于是否源自内心的真诚流露。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华丽的修辞,却以父亲蹒跚买橘子的朴素场景,道尽天下父子的深沉牵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在病痛与迷茫中追问生命,字里行间的挣扎与顿悟,因饱含切肤之痛而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相反,那些刻意煽情、虚假滥情的文字,即便辞藻再精致,也只能像纸花一样,看似鲜艳却毫无生机,无法在读者心中留下持久的印记。
对人性真相的探索赋予文学永恒的深度。文学的终极使命,是揭开人性的复杂面纱——既有光明与善良,也有幽暗与矛盾。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既写安娜对爱情的勇敢追求,也不回避她的虚荣与偏执;鲁迅笔下的阿Q,既有被压迫者的可怜,也有精神胜利法的可悲。这种对人性“真”的直面,让文学超越了简单的道德评判,成为一面映照人类灵魂的镜子。读者在这些复杂的人物身上,看到的不仅是别人的故事,更是自己内心的挣扎与成长。
当然,文学的“求真”并非对现实的机械复制,而是以真诚的态度,对生活进行艺术的提炼与升华。它要求创作者剥离浮躁的功利心,沉下心来观察、体验、思考,用最贴切的文字传递最真实的感悟。正如巴金所说:“我说我写作,其实是在倾诉,想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别人听。”这份倾诉的前提,便是对“真”的坚守。
当文学扎根于真实的生活,流淌着真挚的情感,探索着人性的真相,它便获得了抵御时间侵蚀的生命力。这样的文字,或许不会一时爆红,却能在岁月的沉淀中愈发醇厚,成为滋养一代又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养分。这,正是“求真”赋予文学的永恒魅力,也就是说文学生命力在于求真。
【作者简介】班京,男,汉族,1964年生,辽宁鞍山人,祖籍营口大石桥建一镇,沈阳铁路局退休。鞍山散文学会会员、理事。鞍山谱牒文化研究会会员、研究员。其热爱文学,主张文字应有灵。文章应有魂,文创应有意,文风应有德。代表作有【博爱与春晖】个人传记【妈妈,李素英】个人散文集及诗歌集,擅长现代诗、散文诗、抒情诗,作品多以弘扬正能量,抨击邪恶,宣传红色历史为主,文章特点是不拘一格,真诚接地气,具有极强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文章常见于全国各大文学平台、报纸及报刊,其中【信仰的力量】、【文化的力量】,【团结奋斗】、【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等多篇文章被有的省、市委党校及大学作为辅助教材,被誉为红色高产诗人和作家以及全国红色文学领军人物。
【主播简介】茉莉花香,原名,王秀梅。来自河南平顶山市,平顶山朗诵社社员,曾获得平顶山市第六届魅力声音奖等奖项,热爱文学,酷爱朗诵,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用声音抒写人生最美的画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