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一马毛姐》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2日
在百年征程的巍巍丰碑上,“七一勋章”如不灭星辰般灼灼闪耀。2021年6月29日,人民大会堂穹顶之下,二十九位杰出党员接过这党内至高荣誉。其中马毛姐的名字,曾随她十四岁渡江小船的桨声划破历史的长夜。时隔四年,马学林先生以十首同名诗词为时代存照,将历史英雄与当下荣光熔铸于古典诗韵之中,既是对英雄的礼赞致敬,亦为峥嵘岁月的深情回眸。当“七一勋章”首次在建党百年之际庄严颁授,人民大会堂的光芒仿佛穿透岁月之壁,照亮了历史深处的英雄身影。再次引起了历史的回顾,引起了人们的敬仰。
(一)
1. 马学林的十首诗词,正是一组从历史深处打捞记忆的诗意之舟,以古典诗词的深邃形式,为马毛姐的“七一勋章”加冕了精神的光环。这组作品宛如一组壮阔的浮雕,将马毛姐的个体形象与“七一勋章”所代表的百年精神熔铸在一起,字里行间涌动着不息的民族精魂。
2. 这组诗词首先以浓墨重彩将我们拉回那烽火连江的壮阔现场。“渡江小女排云上”,“舸劈千层雾”,“弹雨横江浪裂石”——马学林以诗笔重现了1949年长江的惊险战场:十四岁的马毛姐驾一叶小舟,在炮火纷飞中劈开惊涛骇浪。诗句“舟劈弹枪急,旗扬烽火船”不仅描绘了战场险象环生,更塑造出少女面对生死考验的无畏姿态。那个在枪林弹雨里高擎红旗、六渡长江的身影,在“孤身千涉险,只手一擎渊”的刻画下,已从历史真实升华为一种象征——象征着普通身躯如何迸发出顶天立地的力量。
(二)
1. 十首诗词如一轴徐徐展开的壮阔画卷,以精妙的笔触再现了渡江战役中那动人心魄的烽火时刻。马学林先生聚焦于惊涛骇浪中的“渡江小女”,以“身微敢驾千波水,年少能擎万仞墙”的强烈对比,凸显了马毛姐以弱小身躯承载千钧重担的卓绝胆魄。历史的真实细节被艺术地淬炼成“舟劈弹枪急,旗扬烽火船”的凌厉画面,以及“断缆争明摧敌阵,飞舟越火挽危关”的惊险场景。尤其“十四龄、海上裂沧桑”一句,以“十四”这精确数字嵌入词中,将少年英雄置于裂变沧桑的宏大背景前,个体生命与历史洪流激荡出令人动容的崇高力量。
2. 这些诗词在英雄塑造上,尤其善于在“小”与“大”之间营造出令人震撼的张力:一个普通渔家少女的“身微”与“年少”,竟能“敢驾千波水”、“能擎万仞墙”,以血肉之躯驱动历史车轮。马学林将“桨作枪摇多阵雨,扬帆帜引破神奇”的细节升华,使其成为穿透历史烟云的民族符号。少女的勇气与担当,被赋予了历史性的重量——“青春碧血酬家国,赤胆丹心铸史诗”。
(三)
1. 诗词中反复出现的“水”与“火”意象,构成了马毛姐精神世界的核心隐喻。那“浪卷云驰”、“波涛飞水裂江寒”的凶险长江,是革命征途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具象;而“舟焚黑缆火熔霜”的烈焰,则象征着摧毁旧世界的革命意志,亦如“断缆争明摧敌阵”所昭示的破旧立新之力。水与火的淬炼中,个体生命被锻造为“血染征程成赤帜”,最终“淬平生、熔铸选徽章”。勋章在此不再是简单金属,而是以生命烈火熔铸的信仰结晶。
2. “舟”与“旗”的意象在诗词中反复交织,构建了马毛姐英雄身份的双重象征。那一叶承载着“雄师”的“飞舟”,是“扬帆帜引破神奇”的革命载体;而“浪卷云驰勇护旗”中那面在江风中猎猎作响的“红旗”,则是信念的具象。当“旗卷半边天”的壮阔画面与“赤胆丹心”的精神内核相呼应,我们得以窥见历史深处的精神密码:正是无数小舟上挺立的身影,共同撑起了共和国大厦的穹顶。
(四)
1. 这些诗作不仅为英雄塑像,更在古典诗词的框架下,以象征与隐喻织就了精神图腾的华彩锦缎,马毛姐当年手中的木桨与旗帜,在诗中升华为“桨作枪摇多阵雨,扬帆帜引破神奇”的象征符号。那面浸透硝烟的旗帜,在《山花子》中凝为“护云幡”,于《临江仙》中化作“半边天”的赤色意象。更为深刻的是,“血染征程成赤帜”这一神来之笔,将英雄的鲜血与革命的旗帜熔铸一体——生命的热血已浇灌成信仰的图腾,高高飘扬于精神天际。勋章的光芒则被喻为“金绶垂光昭盛世”、“徽光耀史霜”,如日月经天,辉映着功勋的永恒价值。
2. 马学林诗词最动人心魄之处,在于将勋章的光芒与百年的初心贯通一体。“百载殊荣授女郎”,这枚“金玉铸辉煌”的勋章,在诗中既是“星月相辉承壮志”的荣耀见证,更是“初心永葆再超前”的永恒提醒。马毛姐的“葵藿倾阳志”,代表了无数党员对信仰的赤诚——“百年心淬铸辉煌”一句,正是勋章背后深不可测的精神矿脉。
(五)
1. 十首诗词在坚守传统格律的同时,亦以内在气韵的贯通,完成对英雄精神谱系的深层建构。“碧血凝丹志,丰碑永世连”、“赤胆融江火”等句,直指英雄灵魂深处如金石般坚贞的赤诚。“葵藿倾阳志,乾坤颂此声”巧妙化用杜甫“葵藿倾太阳”的古意,赋予其崭新时代内涵,昭示着对信仰如葵花向阳般的坚贞追随。最终这一切精神元素,被淬炼升华为“初心永葆再超前”的誓言——英雄往事并非尘封记忆,而是化作了时代车轮永续向前的精神燃料,成为照亮后来者征程的不灭心灯。
2. 马学林先生以十首诗词连缀成一座跨越时空的文学桥梁。当“百年华诞授勋篇”的荣光时刻通过“百年心淬铸辉煌”的诗句与“渡江烽火忆苍茫”的往昔相连,历史纵深由此铺展。诗作中“百年”一词的反复咏叹,既是时间标记,更成精神纽带——将昔日的战火青春与今朝的勋章璀璨、个体的卓绝奉献与党的百年伟业紧密相系。这正印证着勋章最深沉的寓意:英雄的壮举从来不是孤立的浪花,而是融入党和人民事业壮阔大海的不息奔流。
(六)
1. 这些诗词不仅歌颂英雄,更将马毛姐的壮举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精神定位。“百年华诞授勋篇,赤帜高扬耀九天”,开篇便点明勋章承载的百年历史意义;“碧血凝丹志,丰碑永世连”,则昭示着英雄事迹如何化为民族记忆的永恒基石。勋章在此成为一座桥梁,连接着“烽火波涛铭伟迹”的往昔与“辉映初心永向阳”的未来,使个体生命融入宏大的历史叙事,成为民族精神谱系中永不黯淡的星辰。
2. 透过马学林的十首诗词,马毛姐的形象从历史深处走来,带着长江的浪声与炮火的灼痕。当“七一勋章”的光芒照亮她苍老而坚毅的面容,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渡江英雄”的荣耀时刻,更是一个民族在血火洗礼中锻造的精神标高。
(七)
1. 抚读这十首饱蘸深情的诗作,马毛姐的形象在平仄韵律中愈发鲜活高大。这并非仅为一位老人对青春岁月的缅怀,而是民族对自身英雄的深刻记忆与崇高致敬。诗行之间,“渡江小女”的身影已从历史波涛中矗立而起,与“七一勋章”的璀璨光芒交相辉映,共同熔铸成我们精神天幕上不灭的星辰。
2. 当“勋熔星斗赤”的诗句照亮纸页,马毛姐以十四岁稚嫩双肩担起的历史重量,早已随勋章光芒沉淀为我们集体的心灵基石。诗笔如刀,镌刻下英雄的侧影;韵律如河,流淌着民族的血脉。那些渡江的桨声、烽火中的赤帜,通过诗性转化在当代获得了永生——它们时刻低语:一个从血火中淬炼出的民族,其伟大征程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无数“小我”以生命熔铸的忠诚足迹。
结语
那枚勋章在诗行间熠熠生辉,它无声诉说着:真正的伟大,从来诞生于千万个普通身躯前赴后继的担当;最珍贵的勋章,永远镌刻在民族记忆最深处,如星辰指引着前行之舟。马毛姐手中曾紧握的木桨,在历史的江流中划出了永恒轨迹——它告诉我们,当微小个体在关键时刻迸发惊人力量,便足以扭转乾坤。那叶飞舟承载的不仅是渡江的战士,更是民族精神血脉中最为滚烫的赤诚,它穿越时间波涛,至今仍激荡着后人心灵:英雄生于平凡,伟大始于担当;历史长河奔涌不息,每一代人的桨橹,都在划动同一个民族穿越风浪、驶向光明的航程。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