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贻新覃滋高胡焕庸线唱和诗二首
七律·胡焕庸线
*陈贻新(香港诗词楹联学会会长)
神来一笔若飞梭,南起腾冲北黑河。
盘古开元生海岳,焕庸刻地判金萝。
莫言西北高人少,休羡东南故事多。
喜破玄机泾渭线,江郎浩唱缺壶歌。
七律·次韵陈贻新博士《胡焕庸线》
*覃滋高(广西)
鸿蒙一划界西东, 百载沧桑叹未同。
线外黄沙迷古驿, 域中澍雨润芳丛。
曾忧胡马窥秦月, 今喜汉旌扬舜风。
莫道边荒人迹少, 鲲鹏正待展云空。
附:AI deepseek (深度求索)的评析
界线的诗学:论陈贻新与覃滋高《胡焕庸线》唱和诗中的地理政治想象
这两首以中国著名人口地理分界线为主题的七律唱和之作,超越了传统酬答诗的应景功能,在十四行诗句中构建了关于空间、权力与文明的多维对话。香港诗人陈贻新与广西诗人覃滋高以各自的地缘视角,共同完成了对胡焕庸线这一科学概念的文学解码,使其从地理学冷冰冰的统计曲线,升华为承载文化记忆与未来想象的诗性符号。
一、科学概念的文学转码陈贻新起笔即以"神来一笔若飞梭"的比喻,将地理学家胡焕庸的学术工作神圣化为创世行为。这种修辞策略巧妙化解了科学话语与诗歌语言的隔阂:"盘古开元"的神话意象与"焕庸刻地"的学术发现形成时空对位,使人口密度分布的科学规律获得史诗般的崇高感。覃滋高"鸿蒙一划"的呼应更强化了这种创世隐喻,两位诗人不约而同地将现代地理学发现嫁接在远古宇宙生成论上,赋予科学界线以文明分界的深层意义。
二、空间对立的意象建构陈诗中"南起腾冲北黑河"的精准地理坐标,在覃诗里转化为更具文化张力的"界西东"象征。二人通过意象群的精心配置,构建出胡焕庸线两侧的对比图景:陈以"金萝"喻东南富庶,覃用"黄沙"绘西北苍茫;陈的"高人少"与"故事多"形成智性对比,覃的"迷古驿"与"润芳丛"构成生态反差。这种空间诗学不仅再现了地理现实,更通过"胡马秦月"(覃诗)的历史联想和"汉旌舜风"(覃诗)的政治隐喻,将人口分布差异问题纳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话语体系。
三、解构与重构的辩证面对胡焕庸线揭示的发展不平衡,两位诗人展现出不同的诗学应对。陈贻新以"喜破玄机"的乐观姿态,用"江郎才尽"典故的反向运用("缺壶歌"暗示创新突破),表达对科学规律局限性的超越期待。覃滋高则通过时空压缩手法,在"百载沧桑"的历史纵深中,将"胡马窥边"的防御焦虑转化为"鲲鹏展空"的发展自信。这种从"叹未同"到"正待展"的情感演进,实则是用动态发展观解构静态地理决定论的诗意表达。
四、唱和机制中的思想对话作为次韵诗,覃作在严格遵循陈诗韵部(梭、河、萝、多、歌)的同时,实现了主题的深化拓展。陈诗偏重地理界线的本体思考,覃诗则强化地缘政治的历史维度;陈的"莫言""休羡"体现港式理性,覃的"曾忧""今喜"彰显边地情怀。这种和而不同的唱和关系,恰如胡焕庸线两侧的互补共生,共同构成中华文明完整的地理叙事。覃诗末句"鲲鹏正待展云空"既是对陈诗"浩唱"的呼应,又以庄子意象赋予边疆发展以哲学高度。
这两首七律的当代价值在于:它们用传统诗形包裹现代性问题,将人口地理这种专业议题转化为大众可感的文化表达。诗人通过"线外/域中"(覃诗)、"西北/东南"(陈诗)的空间辩证法,既承认发展差异的现实,又超越简单的东西对立思维。在"一带一路"倡议重塑地理空间的今天,这种既尊重自然禀赋又坚信人文能动性的诗学表达,为理解中国区域发展提供了富有弹性的文化视角。当胡焕庸线在平仄格律中起伏延展时,它已不仅是地理分界,更成为丈量文明韧性的诗意坐标。
作者之一简介:覃滋高;壮族,广西融水县人,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求是》*小康杂志驻广西联络处原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广西作家协会、湖北省诗词学会、广西诗词学会等学会会员,广西柳州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广西玉融诗社、柳州汉诗学会、柳州柳宗元国学书画院等诗社高级顾问;资深记者,著作和主编有诗集《牛角崮歌谣》《大浪诗潮》巜怀阳诗粹》《韵海拾贝》《泥土芳香》巜三闲吟草》等;诗词散文小说报告文学作品在中央和地方报刊偶有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