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世龙编剧
演员表
刘司令——龙少扮演
邓政委——老江扮演
警卫员——超女扮演
一营长——石头扮演
二营长——柱子扮演
三营长——铁牛扮演
通信兵小张——阿杰扮演
【场景一:常德城外临时指挥部 日】
(指挥部设在废弃民房里,墙上挂着简易地图,红笔圈出常德城内外要道。刘司令背着手站在地图前,手指在“沅江渡口”处轻点;邓政委坐在木桌旁,正翻看刚从前线送来的情报,纸页边角卷着毛边。)
警卫员(掀开门帘进来,军帽檐上还沾着尘土,敬礼):报告司令、政委!前卫部队已经控制城东高地,主力部队在城外三里地待命,老百姓都躲在家里,街道上暂时没发现国民党正规军。
刘司令(转过身,军靴在泥地上踏出闷响):没发现正规军?不对。常德是沅江咽喉,蒋介石不可能不守。让侦察连再探,重点查城西的天主教堂和城北仓库,我怀疑他们藏了民团。
邓政委(放下情报,眉头微蹙):刚才收到消息,驻守常德的暂编第七师昨天夜里就撤了,说是要去支援湘西。但依我看,这是疑兵之计——他们想让我们放松警惕,趁机在城里打巷战。
刘司令(从桌上抓起搪瓷缸灌了口凉茶):巷战?他们还嫩了点。当年在大别山,咱们连山洞都能当成指挥部,还怕几条街?(看向警卫员)去,通知各营连以上干部,十分钟后到这儿开会。
警卫员:是!(转身跑出门,撞见正往里走的三个营长,连忙侧身让路)
一营长(嗓门洪亮,进门就敬礼):司令!三营已经控制了城南渡口,缴了两艘木船,船夫说凌晨有穿军装的人往上游划去了,带着不少枪。
二营长(紧随其后,手里攥着张纸条):我们在城西搜出二十多个民团,都穿着老百姓的衣服,搜出三十多条步枪,领头的说是奉了县长命令,要“坚壁清野”。
三营长(最后进来,军衣上沾着草屑):城北仓库是空的,粮囤都被烧了,只找到几袋盐。附近老乡说,昨天夜里火光冲天,像是自己人放的火。
邓政委(指了指木凳):都坐。看来敌人是想让我们进了城也站不住脚——没粮没船,再用小股部队袭扰,拖垮我们。
刘司令(在地图上重重划了道线):他们算错了一步——老百姓。(看向三个营长)一营,你带两个连守沅江渡口,不光要守住船,还要组织老乡修浮桥,告诉他们,解放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修桥的工钱按市价给,用粮食抵也行。
一营长:是!保证完成任务!
刘司令(指向二营长):二营去城西,把民团押到城外集中教育,别为难他们。再找几个本地老乡当向导,重点排查教堂和祠堂,看看有没有藏武器的地窖。记住,对老百姓要客气,多问问他们的难处。
二营长(摸了摸下巴):司令,要是遇到拒不配合的怎么办?
邓政委(接过话头):先讲道理。就说我们是穷人的队伍,当年红军过草地,靠的就是老百姓给的青稞面。常德刚解放,人心最重要,不能让他们觉得我们和国民党一个样。
二营长:明白!
刘司令(看向三营长):你带一个连去城北,组织战士帮老乡清理仓库废墟,再从咱们的粮草里匀出一部分,给家里断粮的老乡送去。告诉他们,解放军不光会打仗,还会帮大家过日子。
三营长(猛地站起来):司令,咱们的粮草也不多啊!从大别山一路过来,补给线拉得太长……
刘司令(打断他):粮草是死的,人是活的。老百姓心里有了我们,还怕没饭吃?(看了眼窗外)会议就到这儿,各营行动起来,日落前向我汇报。
(三个营长齐声应“是”,转身离开。邓政委走到刘司令身边,看着地图上的沅江流域。)
邓政委:司令,你刚才说用大别山的战法,我琢磨着,不光是“勇者胜”,更要学当年那样,把根扎在老百姓地里。常德这地方,水网密布,光靠硬拼不行,得让老百姓帮我们当眼睛、当耳朵。
刘司令(笑了笑):还是你想得细。刚才让三营送粮,就是这个意思。(忽然听见门外吵嚷,掀帘出去)怎么回事?
(只见两个战士正和一个挑着担子的老汉拉扯,老汉肩上的竹筐里装着十几斤米,袋口敞着,露出白花花的米粒。)
老汉(挣开战士的手,往指挥部这边走):我要见你们长官!都说解放军好,怎么还拦着我送粮?我儿子当年就是红军,要是还活着,也该跟你们一样穿军装!
警卫员(连忙解释):司令,这老乡非要把家里的米送给我们,我们不收,他就急了。
刘司令(上前扶住老汉,看到他筐里的米还混着几粒稻壳,知道是自家留的口粮):老哥,你的心意我们领了,但这米不能收。我们有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老汉(眼圈红了):纪律?当年我儿子跟着红军走,临走前还把家里最后一袋米塞给了部队,说等打了胜仗就回来。现在你们来了,我送这点米算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布包,打开是块褪色的红布条)这是他当年戴的红领巾,你们要是不收米,就把这个收下,就当我儿子也跟着你们打胜仗了。
邓政委(走出来,拿起红布条,指尖轻轻摩挲):老哥,米我们按市价买,这布条我收下了。(对警卫员)去拿五斤小米、两斤盐给老哥,就当是我们换的。
老汉(急得摆手):不行不行……
刘司令(按住他的肩膀):老哥,这不是换,是交情。你儿子是红军,我们也是红军的后人,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等解放了常德,我们帮你找儿子,就算……就算找不着,我们也给你养老。
(老汉愣了愣,忽然抹起眼泪,蹲在地上哭出声来。远处传来集合号声,战士们的脚步声从街道上掠过,惊飞了屋檐下的麻雀。)
邓政委(把红布条塞进怀里):司令,你看,老百姓心里亮堂着呢。这常德城,咱们进得去,也守得住。
刘司令(望着城墙上迎风飘动的炊烟,忽然提高声音):警卫员!通知各营,黄昏时分,进城!
【场景二:常德城内街道 黄昏】
(夕阳把街道染成金红色,战士们列队行进,步枪上的刺刀闪着光。沿街的门帘悄悄掀开,露出一张张好奇的脸。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从门后探出头,手里攥着块红薯,被母亲轻轻拉了回去。)
二营长(走在队伍侧面,看到街边有个歪倒的货摊,指挥战士):小心点,别碰倒老乡的东西。(对一个战士)把那筐橘子扶起来,掉地上的捡起来擦干净,一会儿找到摊主给钱。
(教堂门口,几个修女站在台阶上,看着行进的队伍,其中一个年轻修女在胸前画着十字。二营长走过去,笑着点头:“我们借过街道,不打扰你们做礼拜。”修女们愣了愣,连忙让开道路。)
通信兵小张(跑过来,递给刘司令一张纸条):司令,侦察连在城南发现暂编七师的后卫部队,大概一个团,正往沅江下游撤。
刘司令(展开纸条,和邓政委凑在一起看):想跑?没那么容易。(对警卫员)让一营留一个连守渡口,主力追上去,咬住他们!告诉一营长,别硬拼,把他们往山里赶,等我们主力到了再合围。
邓政委(指着街道旁的布告栏):得赶紧贴布告,告诉老百姓我们的政策——减租减息,开仓放粮,让大家明天就能正常开门做生意。
刘司令(忽然停下脚步,看向路边一个推着独轮车的老汉,车上装着药箱):老哥,是郎中?
老汉(连忙点头):是是,城里的陈记药铺。
刘司令:城里有伤员吗?不管是我们的还是国民党的,都给治,药钱我们出。
老汉(眼睛一亮):有有!昨天城西有几个兵被流弹打伤了,躲在破庙里,我正想去看看。
邓政委(对身边的战士):跟郎中去看看,把伤员送到指挥部旁边的空房,让卫生员处理。
(战士应声跟上老汉,独轮车的轱辘声在石板路上“吱呀”作响。刘司令抬头看向城墙,夕阳正从垛口沉下去,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刘司令:政委,你看这常德城,像不像大别山的金寨?一样的山,一样的水,一样的老百姓。
邓政委(望着远处升起的炊烟):是像。当年我们从金寨出发,说要让天下的老百姓都过好日子。现在,常德的老百姓也该过上好日子了。
(远处传来几声枪响,随即又安静下来。一营长派人送来消息:暂编七师后卫部队被拦住,正在缴械投降。)
警卫员(跑过来,脸上带着笑):司令,三营长说老乡们帮着清理仓库,还找出了几坛藏起来的盐,说是之前被民团抢走的,现在都交回来了。
刘司令(从口袋里掏出个皱巴巴的烟盒,想了想又塞回去):告诉三营长,今晚加个菜,给战士们煮点带盐的米汤。(看向邓政委)明天一早,开仓放粮,让常德城的老百姓都知道,解放军来了,日子就稳了。
(夜幕降临,街道两旁渐渐亮起灯火,有老乡端着热水出来,给战士们递碗。一个小男孩捧着个粗瓷碗,踮着脚递给刘司令:“叔叔,喝口水。”刘司令蹲下来,接过碗,喝了一大口,水顺着嘴角流到下巴上,像极了当年在大别山喝的山泉水。)
(远处的沅江上传来船桨声,那是一营的战士在连夜修浮桥。月光洒在水面上,像一条银色的路,从常德城一直铺向远方。)
【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