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
文/杜学智
走在被群山挤压得消瘦,且
崎岖不平的小路上
难见飞鸟的踪影
偶尔一对对花蝴蝶
从路边草丛中
从蓬勃的荆棘里
翩翩飞出
时而与人并排前行
犹似护卫的样子
又宛如知心者
一边行走,一边示好的样子
唯能让人心情震撼的蝉鸣
是群山间天赐的另一种声音
时而高亢
时而低沉
仰望,仿佛与云朵接壤
只见移动的云
听见蝉鸣
在思索往南行,还是朝北行
这也是晴过很久的天空
世人的一种祈盼心情
俯视,路边翻腾的蚯蚓
在不停地滚动
就像听着蝉鸣声的指挥
一会儿往茅草根部钻新泥
一会儿朝蚂蚁走过的线路滚灰尘
多么盼望来一场潇洒的雨
洗清道路
解除压迫感十足的暑气
让忧烦的心思
成为往日
浑身流淌着汗水的农人
将这习以为常的蝉鸣
存入胸腔
储于脑门
深知,世事无常又有常
蝉是天赐的尤物
它比鸟更识时务
比蝴蝶更懂时势
炎热,它挺身叫唤
呼天降凉意
酷暑,它只身前往
喊地求凉爽
降落山野的蝉鸣声
荡漾在树木森林
滴落田垅的蝉鸣声
滚翻于禾稻之间
惊醒农人
拥抱种在田野的希望
正在茁壮成长
迎面而来的,将是
泛起一垅垅,沉甸甸
黄灿灿的金浪
AI诗评: 蝉鸣:自然启示录中的多重声部
在当代诗歌普遍追求内向化、私语化的潮流中,《蝉鸣》以其质朴而丰沛的自然书写,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对话的声场。这首作品以蝉鸣为听觉线索,串联起山野行走的视觉体验与心灵震颤,最终抵达对生命本质的领悟,完成了一场从感官到哲思的诗意升华。
诗歌开篇即以强烈的空间压迫感展开艺术构图。"被群山挤压得消瘦"的小路,既是实在的山道描摹,更是心理状态的精准投射。在这个"难见飞鸟"的封闭空间里,蝴蝶的"翩翩飞出"构成了第一重生命对话——这些"宛如知心者"的飞行生物,以护卫般的姿态消解着行走者的孤独。这种人与昆虫的奇妙并置,已然暗示了全诗的核心主题:在看似微末的自然存在里,蕴含着治愈人心的巨大能量。
而蝉鸣作为"群山间天赐的另一种声音",将这种自然启示推向高潮。诗人敏锐地捕捉到蝉鸣声的双重特性:"时而高亢/时而低沉",这种声音的起伏恰如生命的律动。仰望时的云朵与俯视时的蚯蚓,构成垂直空间的双重视角,使蝉鸣成为连接天地的声学纽带。尤其精妙的是"蚯蚓/在不停地滚动/就像听着蝉鸣声的指挥"这一意象组接,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声波具象为指挥棒,展现出自然万物间神秘的生命共鸣。
在农耕文明的集体无意识中,蝉鸣历来被赋予丰富的文化密码。诗人通过"存入胸腔/储于脑门"的身体记忆,将这种自然声响提升为生命智慧的载体。"蝉是天赐的尤物"的断言,实则揭示了农耕民族对自然征兆的虔诚解读——蝉比鸟"更识时务",比蝴蝶"更懂时势",这种拟人化的自然认知,本质上是人对生存智慧的追寻。当蝉鸣"呼天降凉意"、"喊地求凉爽"时,它已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介质,是苦难中的希望发声器。
诗歌的结尾处,声学意象完美转化为视觉丰收:"泛起一垅垅,沉甸甸/黄灿灿的金浪"。这既是对"种在田野的希望"的具象化回应,也完成了从听觉震撼到视觉喜悦的艺术转换。蝉鸣声最终化作生命的预言,在"世事无常又有常"的辩证认知中,给予劳作者继续前行的勇气。
在艺术表现上,诗人采用自由诗体消解了格律的束缚,却通过"飞翔—鸣叫—滚动—生长"的意象链条,构建起内在的韵律节奏。动词的精准运用("荡漾"、"滴落"、"滚翻")使自然场景充满动态美感,而"压迫感十足的暑气"等通感手法的运用,更强化了身临其境的体验效果。
这首《蝉鸣》的价值,在于它恢复了汉语诗歌中久违的自然灵性。在空调房与电子屏隔绝了人与自然声息相通的当代,诗人重新教会我们聆听蝉鸣中的生命密码。那些震荡在林木间的声波,不仅是夏天的注脚,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中的精神图腾,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往往藏在最朴素的自然声响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