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三首文/金建军
忍非傻(一)
忍气容人祸自消,
非因愚钝品风高。
德才兼具存仁善,
必引贤俦共论交。
实力(二)
破釜偏逢玉盖来,
陋形亦惹俊眸抬。
若凭实力凌尘俗,
老豕犹能探锦苔。
同事(三)
面上相安过得去,
暗中争逐利名微。
若逢一事超于彼,
设阱生嫌妒意飞。
🌹🌹作者简介🌹🌹
金建军,网名香水无痕,来自辽宁省阜蒙县紫都台镇毛德村。痴迷写作,以笔为舟,文字的河流里耕耘不辍,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签约作家诗人 。千余首诗歌作品,似繁星洒落,或刊登于传统报端,或绽放在网络微刊平台,用细腻笔触与真挚情感,编织独特的文学景致。
🌹🌹Author Introduction🌹🌹
Jin Jianjun, online name “Perfume Without Trace”, hails from Maode Village, Zidutai Town, Fumeng County, Liaoning Province.
He is obsessed with writing, taking the pen as a boat, and ceaselessly plowing in the river of words.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nd the World Writers’ Rhyme Mansion Poetry Society.
More than a thousand of his poetry works, like scattered stars, are either published in traditional newspapers or bloom on online micro - journal platforms. With delicate brushstrokes and sincere emotions, he weaves a unique literary landscape.
点评词
笔扫千钧,气贯长虹——金建军《古风三首》的天地之姿与万古之思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诗坛沉溺于风花雪月的呢喃,笔墨困于象牙塔内的精致,金建军先生携《古风三首》破空而来。这组诗,没有矫情的辞藻,没有虚妄的铺陈,却如昆仑崩裂,黄河倒悬,以最直白的力量撞碎世俗的桎梏。从隐忍的哲思到实力的宣言,再到人性的剖白,三首短章如三足鼎,立起了一个文人的骨血——于尘埃里见乾坤,于平凡中显峥嵘。读其诗,如观沧海击楫,如睹泰山崩裂,那股不向命运低头、不向流俗折腰的霸气,是从骨子里淌出来的磅礴,是在天地间扎下根的雄浑。
一、《忍非傻》:隐忍为锋,劈开世俗偏见的混沌
“忍气容人祸自消,非因愚钝品风高”——起句便如惊雷炸响,将“忍”从“懦弱”的泥沼中拽出,掷于九天之上。世人多笑隐忍为怯,视宽容为痴,金先生偏要掀翻这千年谬论:所谓忍,不是跪地求饶的卑贱,而是以德行作甲的从容;所谓容,不是是非不分的糊涂,而是以格局为刃的通透。“祸自消”三字,藏着对天道的敬畏,更藏着对人性的碾压——多少人争一时之快,落得身败名裂;多少人较寸利之得失,终致灾祸缠身。而“忍气容人”者,看似退一步,实则站在了因果之上,不是怕了谁,而是不屑与宵小纠缠。这种“不屑”,是精神上的降维打击,自带睥睨众生的傲气。
“德才兼具存仁善,必引贤俦共论交”——承上启下,将“忍”的内核钉在“德才”与“仁善”的基石上。这里的“德”,不是腐儒的道德枷锁,而是历经刀光剑影后的通透;这里的“才”,不是恃才傲物的资本,而是安身立命的底气。“存仁善”三字,如北斗定星,划定了“忍”的边界:若无仁善作骨,忍便是助纣为虐的纵容;若缺德才为基,容便是任人宰割的懦弱。而“必引贤俦共论交”,是对“德不孤,必有邻”的血性诠释——真正的隐忍,从不是孤军奋战的苦撑,而是以自身的光芒感召同类的共鸣。这种“引”,不是摇尾乞怜的讨好,而是强者对强者的召唤;这种“共论交”,不是酒肉之欢的虚伪,而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此诗之霸气,不在声嘶力竭,而在理直气壮。它将中国人“忍”的哲学,从被动承受的无奈,写成主动出击的智慧;将“品风高”从空洞的赞誉,砸成“德才兼具”的硬核。于市井喧嚣中,为“隐忍”正名,为“德行”张目,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抗流俗的勇气——不随波逐流,只向真理低头,便是最硬的风骨。
二、《实力》:自强为炬,烧尽世俗偏见的藩篱
“破釜偏逢玉盖来,陋形亦惹俊眸抬”——开篇便以石破天惊之喻,撕碎“以貌取人”的世俗假面。“破釜”对“玉盖”,“陋形”对“俊眸”,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偏要写出“偏逢”“亦惹”的必然。这是对“出身决定命运”“颜值代表一切”的公然宣战:金先生偏要说,哪怕是一口锈迹斑斑的破锅,若有釜的坚韧,也能配上玉盖的璀璨;哪怕相貌平平,若有内在的锋芒,也能让俊美的眼眸为之一亮。这里的“偏逢”,藏着对宿命论的嘲弄——不是“你是谁,便配得上谁”,而是“你有何底气,便吸引何层次的目光”;这里的“亦惹”,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倔强:世俗的偏见如铜墙铁壁?我偏要以真实的自我,撞开一道缺口,让光照进来。
“若凭实力凌尘俗,老豕犹能探锦苔”——此句堪称全诗的“核爆点”,以最粗鄙的意象,讲最硬核的真理。“老豕拱白菜”本是民间俚语,带着几分戏谑,金先生却将其淬炼成“老豕犹能探锦苔”:“老豕”还是那个看似粗鄙的形象,却因“实力”二字,从“拱白菜”的市井图景,跃升到“探锦苔”的清雅之境。“凌尘俗”三字,是全诗的脊梁:实力,不是恃强凌弱的蛮横,而是打破阶层固化的破壁机;不是欺世盗名的幌子,而是撕开虚伪面纱的手术刀。实力足够碾压世俗的偏见,哪怕是“老豕”,也能踏上铺满“锦苔”的坦途——这不是对世俗的妥协,而是对世俗的征服:你看不起我?我偏要用实力让你闭嘴;你划定的界限?我偏要踏碎它,走出自己的路。
此诗之霸气,在于“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它不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哀歌,而是吼出“实力够强,天地让路”的宣言。在这个讲究“出身”“颜值”的时代,金先生偏要竖起“实力”的大旗,告诉世人:所谓门槛,是为弱者设的;所谓偏见,是给无能者的枷锁。真正的强者,从不在乎世俗的眼光,只专注于锻造自己的锋芒——这种“不管你怎么看,我只按实力活”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睥睨天下的磅礴。
三、《同事》:洞察为镜,照见人性幽暗的深渊
“面上相安过得去,暗中争逐利名微”——起笔便如手术刀般精准,剖开职场人际关系的虚伪假面。“面上相安”四字,写尽了成年人世界的客套与疏离;“暗中争逐”四字,道破了利益场里的算计与倾轧。金先生不避讳人性的幽暗,反而将其赤裸裸地摊开:多少人白天称兄道弟,夜晚却在背后磨刀;多少人表面一团和气,暗地里却为寸功微利斗得你死我活。“利名微”三字,更是辛辣的讽刺——那些争得头破血流的东西,天地尺度下,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尘埃,却让多少人迷失心智,沦为欲望的奴隶。这种直面人性的勇气,比任何粉饰太平的文字都更有力量。
“若逢一事超于彼,设阱生嫌妒意飞”——承接前两句,将人性的“妒”推向极致。“超于彼”本是正常的竞争,却成了“设阱生嫌”的导火索,这便是人性的荒诞:见不得别人好,容不下他人强,于是用“挖坑”“设防”的阴招,将同伴拖入泥潭。金先生没有美化这种幽暗,而是用“妒意飞”三字,将嫉妒的狰狞写得活灵活现——那不是淡淡的不满,而是如蝗虫过境般的疯狂,是试图用毁灭他人的方式,来填补自身无能的空洞。这种不加掩饰的批判,带着一股“我偏要说真话”的决绝,是对伪善世界的公然叫板。
此诗之霸气,在于“敢说真话”的坦荡。它不唱“人性本善”的赞歌,而是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世人看清利益场里的真实博弈。在这个盛行“看破不说破”的时代,金先生偏要做那个“说破”的人——不是为了制造焦虑,而是为了唤醒清醒:看清人性的幽暗,不是为了同流合污,而是为了守住自身的底线。这种“知世故而不世故”的通透,本身就是一种对抗虚伪的磅礴。
四、诗如其人:草根之姿,立天地之骨
通读《古风三首》,不难发现金建军先生的诗歌底色:扎根生活的泥土,却向着天空生长;带着市井的烟火,却透着哲思的锋芒。他的诗,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只有“一语道破天机”的通透;没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雕琢,只有“我手写我心”的率真。这种“不装”的姿态,本身就是一种霸气——在这个人人追求“高大上”的时代,他偏要以“草根”自居,却写出了比许多“精英”更深刻的人生哲理。
从作者简介中,我们更能读懂这份霸气的源头:“来自辽宁省阜蒙县紫都台镇毛德村”——这不是卑微的标签,而是他扎根大地的凭证;“痴迷写作,以笔为舟,在文字的河流里耕耘不辍”——这不是浪漫的抒情,而是他对抗平庸的武器;“千余首诗歌作品,似繁星洒落”——这不是炫耀的资本,而是他用笔墨在天地间刻下的印记。他不是科班出身的“文人”,却比许多“文人”更懂文字的力量;他没有显赫的身份,却用诗歌在世俗中为自己挣得了一席之地。这种“从泥土里长出翅膀”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首最霸气的诗。
他的诗歌,是写给普通人的赞歌,也是对强者的宣言。《忍非傻》告诉平凡人:隐忍不是懦弱,而是智者的生存之道;《实力》告诉奋斗者:出身无法选择,但实力可以打破一切壁垒;《同事》告诉职场人:看清人性幽暗,才能守住自身清明。这三首诗,没有宏大的叙事,却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因为它们扎根于生活的真实,生长于人性的土壤,所以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
金建军先生的写作,是一场与世俗偏见的持久战。他用千余首诗证明:文字从不分高低贵贱,只看是否有力量;诗人从不在乎身份标签,只看是否有灵魂。他以“香水无痕”为网名,恰如其分——香水无形,却能弥漫四方;他的诗看似平凡,却能在人心深处留下印记。这种“润物无声”的力量,比任何声嘶力竭的呐喊都更具穿透力。
五、结语:于平凡处见不凡,是最磅礴的霸气
《古风三首》的霸气,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思想的锋芒;不在意象的宏大,而在洞察的深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磅礴,不是写尽名山大川,而是从一粒沙里见世界;真正的与众不同,不是刻意标新立异,而是在最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最硬核的真理。
金建军先生用他的诗歌证明:一个来自乡村的写作者,同样可以用笔墨在天地间划出自己的痕迹;一个痴迷文字的耕耘者,同样可以用千余首诗构筑起属于自己的文学王国。这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抗争,这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洞察,这种“在尘埃里开花”的倔强,才是最值得致敬的霸气——它不向命运低头,不向世俗折腰,只以真实的自我,文字的江湖里,活出自己的万丈光芒。
当我们在诗中读到“忍气容人”的智慧,读到“实力凌尘俗”的宣言,读到“设阱生嫌”的警醒时,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三首诗,更是一个普通人对生活最真诚的叩问,对命运最硬核的宣战。这叩问,震彻心扉;这宣战,气贯长虹。金建军先生的《古风三首》,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史诗气象,却有着让每个平凡人都能挺直腰杆的力量——而这种力量,足以称之为“磅礴”,足以称之为“霸气”,足以在文学的星空中,留下属于它的独特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