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孙建华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当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纪念标识中,长城蜿蜒如巨龙盘踞,象征着全民族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这段用血肉筑就的抗战史诗,再次将“团结”二字镌刻进民族记忆的深处。从白山黑水到南疆海岛、从城市巷战到敌后游击、从东部沿海到雪域高原,14年浴血奋战中,4万万同胞以“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信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铸就了人类反法西斯战争史上,最壮丽的中国防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炮火,撕碎了东北三省的宁静。面对装备精良的日本关东军,我东北军民的抗日组织,却如星火燎原:遍布东北各地,从农村到城市、从平原到山区都自动建立抗日部队,杨靖宇将军,在长白山密林中孤身奋战,饥寒交迫,昼夜与日军周旋,闪电般的制造爆炸事件,使日本鬼子日夜不得安宁,损失惨重,他的胃中仅存棉絮与树皮;赵尚志率领抗联部队转战千里,用血肉之躯,牵制日军的精锐部队。这些孤勇者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从未熄灭的精神火种——当日本侵略者,在华北策动“自治运动”时,北平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清华、北大等高校学子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团结一心,将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将抗日救亡的呐喊传遍全国。全面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重,迅速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精锐部队,将一千八百多名全副武装的日本鬼子,歼灭一千五百多、俘获二百多,绞获大炮、榴弹炮八百多门、各种武器弹药八百多箱,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新四军在苏南开辟敌后根据地,以“麻雀战”让日军闻风丧胆。更令人动容的是,上海工人阶级在淞沪会战中组成“敢死队”,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殊死搏斗,用血肉之躯阻止日本鬼子的疯狂进攻,用自制的武器、长茅、大刀、锤子、斧头、棍棒、小米加步枪消灭日本一个团的精锐宪兵、四川百姓喊出“川军出川、抗击日寇、不获全胜、誓不还乡”的口号,300万壮士血洒疆场。这种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的团结,正如《国语》所言:“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将分散的力量凝聚成摧枯拉朽的抗日洪流。
在广袤的华北平原,以地道战、地雷战的战略战术,消灭日本鬼子的传奇故事,至今仍在全国人民中广泛流传。河北冉庄村民利用“地下长城”与日军周旋,村内16公里地道网络连通家家户户,成为“进能攻、退能守”的战斗堡垒;山东海阳民兵发明“子母雷”“连环雷”,让日军“扫荡”部队寸步难行。这些看似简陋的战术,实则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据统计,抗战期间敌后军民共作战12.5万次,歼灭日军52.7万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奇迹。
这种团结的力量,更体现在对抗日根据地的全力支援上。晋察冀边区妇女在寒冬中为战士缝制棉衣、做军鞋、备军粮,儿童团站岗放哨传递抗日情报,老农冒着生命危险为游击队运送军需物资。1941年冀中“五一大扫荡”后,一位大娘为隐藏受伤的八路军战士,竟将日军引至自家地窖,自己却被刺刀贯穿胸膛。正是这种“军民鱼水情”,让日军陷入“无村不戴孝,处处有哭声”的绝望境地。
中国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胜利,更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共同荣耀。1942年,中国远征军跨出国门,在缅甸野人山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新38师师长孙立人率部解救7000名英军,被盟军誉为“东方隆美尔”;戴安澜将军在同古会战中身负重伤,仍高呼“誓死保卫国土”,最终壮烈殉国。这些跨国界的团结,印证了罗斯福总统的论断:“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个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其后果不堪想像。
与此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同样可歌可泣。苏联航空志愿队在武汉空战中击落日机59架,14名飞行员血洒长空;美国“飞虎队”陈纳德将军率领志愿者,在“驼峰航线”上穿梭于喜马拉雅山脉,为抗战输送了1.7万吨物资。这些跨越国界的团结,让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全球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80年后的今天,抗战精神依然焕发着时代光芒。2020年武汉抗疫期间,4.2万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全国各地自愿组织346支医疗队,在机场齐声高唱《团结就是力量》;2021年河南暴雨中,市民手拉手筑成“人链”营救被困群众;2025年东北林区剿匪纪念馆内,青年志愿者通过全息影像重现杨子荣智取威虎山的传奇……这些场景无不昭示着:众志成城的精神基因,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更需清醒认识到,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多变。从南海维权到科技封锁,从贸易摩擦、到科技战、意识形态渗透,新时代的挑战呼唤我们更要紧密的团结。正如中央领导同志所言:“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种力量,既来自56个民族的携手同行、团结一心、也来自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同舟共济;既体现在关键时刻的挺身而出,也融入平凡岗位的默默坚守。
从牡丹江畔的“八女投江”到台儿庄血战的“敢死队”,从地道战的地雷阵、到远征军的跨国征战,中国人民用众志成城的信念,书写了人类历史上最壮丽的抗日篇章。今天,当我们凝视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标识中那道闪耀的光辉之门,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召唤——唯有将团结精神转化为实干担当,方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续写“人心齐,泰山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