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宝丰县聚焦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风险点,坚持“查、治、防”一体推进,压实责任,持续深化农村集体“三资”集中整治工作,确保农村集体“三资”有人抓、有人管,推动集中整治工作走深走实 。一、压实责任,推动治理同向同力。为推进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集中整治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宝丰县压实“三个责任”,树牢全县“一盘棋”思想。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县委扛牢主体责任,将农村集体“三资”集中整治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专题听取县农业农村局汇报、研究部署全县“三资”领域集中整治工作,县委书记多次到基层调研,分管副县长实地进行督导指导,全力推动集中整治工作。二是强化责任担当。县纪委监委综合运用会议调度、带案下沉、工作提示等方式,充分发挥各相关单位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作用,坚持问题导向,不定期下发工作提示、开展组组会商,强化各相关单位的担当意识。三是协同联动。职能部门组建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深入镇村两级开展监督检查,访民情、看账目、查记录、核问题,面对面压实工作责任。
二、查清问题,集中整治见行见效。一是周密部署。农村集体“三资”领域问题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宝丰县结合实际,制定《宝丰县集中整治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专项行动工作指引》,明确了工作重点、检查方法和政策依据,保障专项行动有章可循。发布宝丰县农业农村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监督举报渠道的公告,为社会提供反映问题线索渠道。同时,通过微信、小视频、标语等形式大力宣传,营造集中整治浓厚氛围。二是专班推进。县纪委监委牵头,抽调农业农村局49名业务骨干,成立了10个“三资”管理领域集中整治专项行动小组,结合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反馈和信访舆情等方面反馈的问题,利用20天时间,对66个重点村(居委会)开展集中排查。排查期间,县农业农村局主要负责人每天晚上组织召开问题分析研判会,对当天发现的问题线索进行综合分析研判,建立问题台账清单,形成线索的及时移交纪委,确保底子清、情况明、数字准。三是全面覆盖。采取查账册、核平台、访群众、实地看等方式,全面覆盖农村集体“三资”资金管理、资产管理、资源管理面、民主决策、监管机制等5个重点领域,截至目前,排查发现66个村涉及资产漏登漏报、合同不规范、民主决策程序缺失等问题1327条,其中移交纪委线索28条。
三、治防并重,监管实现治标治本。开展农村集体“三资”集中整治工作,要坚持标本兼治,注重总结经验,深挖问题根源,健全农村集体“三资”长效管理机制。一是边查边改边规范。结合排查发现的问题,迅速完善了村级合同双备案制度(农业农村局和乡镇同时备案),加强合同管理,防范资产和收益流失,已完成备案村级合同1566份;建立了村级资源性资产、经营性资产和公益性资产台账,指导各乡镇进一步做好“三资”清查工作,澄清底数。截至6月27日,补录漏报集体资产价值4.62亿元,追缴拖欠租金9.09万元,整改超长期合同11份,超低价合同1份(租金由400/年元提高至1200元/年)。二是完善制度堵漏洞。印发了《宝丰县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合同管理工作资料汇编》和《宝丰县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涉及土地承包、入股、资产租赁等8个合同文本,完善集体资产收益分配、资产运营管理等8项资产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了“三资”管理制度,构建全链条、闭环式监管体系。制定了《宝丰县农村“三资”管理提级监督工作方案》,利用五年时间,实现全县所有村“三资”管理提级监督全覆盖。三是监督管理信息化。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广应用全国农村资产监管平台和民生监督大数据平台,通过大数据分析,快速发现异常情况,提升监督效率,实现“三资”管理数字化、智能化、透明化,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合同已录入全国农村资产监管平台1380份,2015年以来村级“三务”公开信息全部录入民生监督平台,接受社会监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