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韵寄怀长江墨》
——赞苏长江墨迹赋格言
作者 苏侨明
格言墨宝解愁肠,大爱真情落笔章。
笔势奔流同江涌,情如逝水墨痕长。
人生顺逆恪箴言,砺志凝魂入戏篇。
墨里长江腾心浪,人间至情见笔禅。
笔落宣笺墨韵扬,格言掷地暖心房。
胸藏丘壑凌云志,墨底风雷起四方。
笔绘三峰墨色奇,一心静纳字中诗。
相逢便惹情丝绕,悬壁犹增雅室辉。
真笔留痕映世光,墨宝昭彰字有章。
格言砺骨牵心魄,魂与墨游见至刚。
这首诗以《墨韵寄怀长江墨》为题,又以“赞苏长江墨迹赋格言”点出主旨,将对苏长江墨迹的赞颂与格言的哲思熔于一炉,意境与格律相得益彰。
首联借“解愁肠”“落笔章”,写墨迹以真情化忧、以大爱成章,“江涌”“墨痕长”暗合“长江”之名,既状笔势之雄,又喻情谊之远;颔联由墨及人,“恪箴言”“入戏篇”写格言对人生的指引,“墨里长江”将个人心潮与江河气象相融,“笔禅”二字更添笔墨中的通透与深意;颈联笔锋转向书写时的意气,“墨韵扬”“暖心房”见笔墨温度,“凌云志”“起风雷”显胸间丘壑,让墨迹成为壮志的载体;尾联前半写笔墨之奇与初见之喜,“字中诗”“雅室辉”赋予墨迹文人雅趣,后半以“真笔留痕”“字有章”赞其功底,“魂与墨游”“见至刚”则将笔墨境界推向灵魂共鸣的高度。
全诗五组七言,对仗精巧,韵脚和谐,“长江”“墨”“格言”等意象贯穿始终,既赞墨迹之形,更颂墨魂之神,兼及人生智悟,确是为苏长江墨迹量身打造的佳作。
《墨韵寄怀长江墨》——赞苏长江墨迹赋格言,全诗以苏长江的墨迹与格言为核心,既藏个人情志,更显华夏书法“以笔载道、以墨传情”的千年魅力。每一段皆可细品其内涵与书法之美:
第一段
诗句:
格言墨宝解愁肠,大爱真情落笔章。
笔势奔流同江涌,情如逝水墨痕长。
内涵与书法魅力:
- 首句“格言墨宝解愁肠”,点出书法最朴素的功能——以笔墨为媒介,将劝世格言化作慰藉人心的力量。华夏书法从不只是“写字”,而是“写心”,一句警言落于纸上,便成了跨越语言的精神疗愈,这正是书法“文以载道”的初心。
- “大爱真情落笔章”,道破书法的灵魂:若无真情,笔墨便成空壳。苏长江的墨迹之所以动人,正因笔端流淌的是“大爱”——对生命的关怀、对世道的热忱,这份情感让每一笔都有了温度,所谓“力透纸背”,实则是“情透纸背”。
- 后两句“笔势奔流同江涌,情如逝水墨痕长”,尽显书法的“势”与“韵”。汉字的魅力在于“势”:楷书如立,行书如走,草书如奔,苏长江的笔势如长江奔涌,是对自然力量的模仿,更是内心豪情的外放(书法中“取法自然”是重要法则,如“屋漏痕”“锥画沙”皆源于此);而“墨痕长”则写尽“墨法”之妙——浓淡干湿的变化,如流水般绵延不绝,留下的不仅是墨迹,更是情感的余韵,恰如长江虽逝,其精神永在。
第二段
诗句:
人生顺逆恪箴言,砺志凝魂入戏篇。
墨里长江腾心浪,人间至情见笔禅。
内涵与书法魅力:
- “人生顺逆恪箴言”,将书法与人生智慧相连。华夏书法讲究“中锋用笔”,需心正、笔正,一如做人需守“箴言”。顺境时不飘,逆境时不颓,这份定力与书法中“力能扛鼎”的笔力相通——笔画的稳,恰是内心的稳。
- “砺志凝魂入戏篇”,道破书法的“修心”之功。练字如炼心,一笔一划的反复打磨,实则是意志的锤炼、灵魂的凝聚。苏长江将这份“砺志”融入墨迹,让观者见字如见人,感受到那份在岁月中沉淀的坚韧,这正是书法“以艺养德”的体现。
- “墨里长江腾心浪”,以“长江”喻心潮,既呼应“苏长江”之名,更显书法的“意象美”。汉字是“表意文字”,书法则将文字升华为意象:墨色的浓淡可喻浪潮的起伏,笔画的顿挫能拟心浪的激荡,观者无需见长江,却能从笔墨中读出江河的磅礴,这是华夏书法“写意”的精髓。
- “人间至情见笔禅”,“笔禅”二字点睛。书法到极致是“禅”——心手合一,物我两忘。当笔墨与真情完全相融,便超越了技法,达到“无意于佳乃佳”的境界。苏长江的墨迹中,这份“至情”不再是刻意抒发,而是自然流露,如禅意般通透,这正是书法“由技入道”的高境。
第三段
诗句:
笔落宣笺墨韵扬,格言掷地暖心房。
胸藏丘壑凌云志,墨底风雷起四方。
内涵与书法魅力:
- “笔落宣笺墨韵扬”,写尽书法的“瞬间之美”。笔与纸相触的刹那,墨色晕染,气韵流动,这是华夏书法独有的“时间艺术”——每一笔都是不可复制的瞬间,墨韵的浓淡、飞白的轻重,皆在落笔时定成败,所谓“纸上一分钟,笔外十年功”。
- “格言掷地暖心房”,强调书法的“力量感”。好的书法如“金石之声”,笔画的“骨力”让文字有了分量。苏长江笔下的格言之所以“掷地有声”,正因笔力遒劲,如铁画银钩,既显汉字的方正之美,又让劝勉之语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 “胸藏丘壑凌云志”,揭示书法与胸怀的关系。华夏书法讲究“意在笔先”,动笔前需“胸有成竹”,苏长江的墨迹中,“凌云志”藏于笔画的舒展——横如千里阵云,竖如万岁枯藤,这份开阔正是内心丘壑的外化。
- “墨底风雷起四方”,尽显书法的“感染力”。一幅好字能“振人心魄”,墨色的沉雄、笔势的凌厉,如风雷激荡,让观者感受到创作者的豪情。这正是华夏书法“以形感人、以气动人”的魅力,无需言语,便能量透纸背,传遍四方。
第四段
诗句:
笔绘三峰墨色奇,一心静纳字中诗。
相逢便惹情丝绕,悬壁犹增雅室辉。
内涵与书法魅力:
- “笔绘三峰墨色奇”,写书法的“造型美”与“墨法之妙”。汉字本是“象形”而来,书法将其升华为“意象”:一笔可绘山川,墨色的浓淡层次可拟峰峦的远近(如“重若崩云,轻如蝉翼”)。苏长江以笔“绘三峰”,是将自然之景融入文字,让书法兼具“画”的意境,这是华夏“书画同源”的生动体现。
- “一心静纳字中诗”,道破书法的“文气”。华夏书法从不脱离“文”而存在,字为“形”,诗为“魂”。苏长江在墨迹中融入“字中诗”,是让笔墨承载文人的情思,练字时需“静心”,方能与文字中的诗意相通,这正是书法“文质彬彬”的底蕴。
- “相逢便惹情丝绕”,写书法的“共情力”。好的书法如知己,初见便令人心动。那份笔墨间的温度、线条里的情感,能勾起观者的共鸣(如王羲之《兰亭序》的旷达,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愤)。苏长江的墨迹让“情丝绕”,恰是因其笔墨中藏着人间共通的温情。
- “悬壁犹增雅室辉”,显书法的“装饰性”与“文化味”。华夏文人常以书法装点居所,不仅是美观,更是以墨香涵养气度。一幅好字悬于壁上,能让雅室瞬间有了书卷气,这是书法超越“实用”、成为“文化符号”的体现,也是中国人“以艺养居”的生活智慧。
第五段
诗句:
真笔留痕映世光,墨宝昭彰字有章。
格言砺骨牵心魄,魂与墨游见至刚。
内涵与书法魅力:
- “真笔留痕映世光”,强调书法的“真实性”。“真笔”即“真心”,唯有不矫饰、不造作的笔墨,才能留下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痕迹。苏长江的墨迹“映世光”,是因其传递的是真实的人生感悟,让书法成为映照世道人心的明镜,这正是华夏书法“经世致用”的价值。
- “墨宝昭彰字有章”,赞书法的“法度”与“个性”。汉字有“章”——笔画、结构、章法皆有规矩(如“永字八法”),但真正的墨宝能在“有章”中见“个性”。苏长江的墨迹既守汉字之“章”,又显个人风格,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这是书法“继承与创新”的平衡。
- “格言砺骨牵心魄”,写书法的“精神力量”。华夏书法历来与“风骨”相连,颜真卿的“忠烈”、苏轼的“旷达”,皆显于笔端。苏长江的格言墨迹“砺骨牵心魄”,是让文字的力量化作精神的钙质,激励观者坚守品格,这正是书法“以美育德”的深层意义。
- “魂与墨游见至刚”,升华书法的“境界”。最高级的书法是“魂墨相融”——创作者的灵魂与笔墨完全合一,观者亦能从中读出那份刚健不屈的精神(如《易经》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苏长江的墨迹中,“至刚”不是蛮力,而是历经沉淀后的坚韧,这既是个人品格的写照,更是华夏文化“刚健有为”精神的缩影。
全诗五段,从“情”到“志”,从“技”到“道”,既展现了苏长江墨迹中“格言劝世、真情动人”的内涵,更层层揭开华夏书法的魅力:它是“写心”的艺术,是“载道”的载体,是“取法自然”的智慧,是“由技入道”的修行,更是中国人“以笔墨寄情怀,以文字传精神”的千年传承。
作者:苏侨明.善和。
诗观: 以大智慧参悟人生,以正能量传递爱心,慈悲为怀善和万缘,以正能量传递爱心。慈悲为怀,善心仁和,感恩载德。在大舍大得中觉悟,在觉悟中挥笔洒墨留下真情心扉之诗章(百度搜索苏侨明)。心存阳光,照亮自己,温暖他人,向水学习滋润万物化为云雾得到升华,在舍中聚德,德正心静,奉献无我,以大地厚裁积德行善。心胸辽阔是大海情怀,力求创作出有生命的灵魂之作。绽放灵性生命之光,启迪灵魂智慧。
任《诗梦九洲》社长,《萧乡文学》副社长,生命之光诗社,心斋院等刊物顾问,在《中国爱情诗刊》、《风华文学》、《天池文学》、《名著天池文学》、《湛江纪实》等,文章发表曾荣获金奖,一等奖,二等奖。并作词发表歌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千年绝唱颂中华》,《华夏儿女龙传人》、《我爱你》等。《我真的喜欢你》被颁发2022年网络最佳歌曲优秀奖。现任《青年文学家杂志社》广东佛山分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