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上,有人类精神的高地
——《“生命禁区”的天路》观后编录
李武兵
‖ 雪水河隧道,让我想起敦煌石窟
雪水河隧道是青藏铁路一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铁道兵十师47团承建。该隧道于1960年8月开工,成洞50米后因国家经济困难停建,2001年青藏铁路改线时废弃。
在青藏高原,这座隧道废弃了
但作为人类文明的精神高地
它的荣光,让我想起敦煌石窟
这里没有四万五千多平方米的壁画
没有两千四百多尊彩塑
没有七百三十五座洞窟
更没有木构窟檐的装饰
这里只有一条五十米隧洞
黝黑黝黑的空间里
却装着铁道兵战士的信念、意志和忠诚
隧道岩壁上书写的百余条字句
火焰一样燃烧着激情与向往
甚至孤傲地留着生活的余烬
从中可以看得出
这是一群继承了红军传统的后代
油漆的字迹像长征路上的标语
写着对明天的憧憬
他们长途跋涉,扛着整个民族的希望
为站起来的中国吃苦耐劳
字里行间的家国情怀
天地也为之动容
像爱护莫高窟一样
珍视雪水河隧道里的每一个字
珍视这里高耸的石壁
这里不止是铁道兵精神的象征
更有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立着永不言败的
兵魂军魂国魂
‖ 关角山,这一百二十七条生命啊
1975年4月5日上午,隧道出口三十米长的边墙倒塌,引起拱架倒塌,一千六百立方米的岩石落了下来,将正在施工的一百二十七名指战员捂在了隧道内。
打通关角山,把天路扛进拉萨是奇迹
将127名指战员一个不差的抢救出来
零死亡,也是奇迹
——我到青藏铁路工地听到的
最惊心动魄的故事
就是这一幕
堵在洞子里的共产党人
让群众歇息,保存体能
自己用党性支撑意志和骨骼
石头和泥水,被挖掘的十指捏得出血
只为大家在石缝里寻求
生的希望
众志成城时
隧道里涌进了阳光和空气
这127条生命
情比昆仑重
‖ 二郎洞的传说和风火山连
在这里读神话
二郎洞所有的传说
都比不过驻扎于附近的风火山连
他们曾经在昆仑山上
首创吃饭比赛
在缺氧的高寒地带唤醒味觉
战士只要能在这里生存
青藏线就有活路
穿越“冻土带”
创造世界奇迹
再猛烈的风吹不倒不怕苦不怕死的人
再低的气温冻不僵筑路先锋的意志
初访二郎洞
不再探究它神秘的来历
我内心奔腾着的情感
更崇敬开拓“天路”的人
‖ 为了让盐湖蜃景变成现实
吉普车离开格尔木
驶入盐湖的感觉至今难忘
察尔汗的蜃景幻如梦境
而铁道兵在这里筑路架桥的日子
缺淡水,缺蔬菜,缺管用的防护服
盐卤在漠风里疯狂肆虐
腐蚀皮肤,甚至病毒般侵袭眼睑
为了让蜃景变成现实
不得不嚼脱水菜
不得不抵御夜盲症的痛楚
没有一棵草安慰视觉
只好用盐石花来装点营区的小屋
增添生活的情趣
最是十五的黄昏
红色的满月从东边升起来
与西边的落日赛妆
两个偌大的红玉盘托着辽阔的盐湖
这种壮观和壮丽
没有任何景致能够与其媲美
就为这个,士兵无比自豪
他们想到通车以后的繁荣
幸福的泪水会提早润湿眼眶
来访者往往很难理解……
‖ 柴达木筑路人
柴达木是个好大好大的聚宝盆
有铁矿、铜矿、锡矿和盐矿
也有沙漠、戈壁、沼泽地
还有大风,30℃的日温差
月圆的日子
这里的夜也有沸腾的场景
远处的山睡了
工地的灯火醒着
桥上的焊花醒着
月亮是一枚偌大的奖章
挂在柴达木之夜
彰显筑路人的功勋
入冬,不畏夜幕下的暴雪
不畏大雪覆盖视野里的沟沟坎坎
守得住奇寒凝固的孤寂
为了列车在这里通行无阻
帐篷的窗口有一盏
无眠的灯
‖ 昆仑山下,此刻哭声一片……
冉淮舟老师在一篇散文里说:司令员到这里来的时候,连队缺菜已经半个多月,给他安排的“盛宴”只有一盆脱水菜……
司令员看着这情景,流泪了
他向全连战士鞠了一躬,哽咽着说
“责任在我,我把你们派到高原修路
而后勤服务没有跟上
我向同志们检讨”
当司令员低下头的那一刻
全连哭声一片……
将军与士兵的哭声交织在一起
昆仑山站在这里亿万斯年
第一次认识人类会如此官兵情深
一场开春的雷,炸响的力量
会牵引着火车翻越唐古拉
向拉萨鸣响第一声长笛
激动人心
这哭声会闯进昆仑山的石头里
化作铮铮誓言在青藏高原回响
——天路通,华厦必兴
昆仑山的所有神话与传说
都没有铁道兵这一幕泪目
感天动地,成就千秋一典
司令员到现场研究施工方案
雪水河隧道洞壁
关角山隧道
青藏线上英雄连
察尔汗盐湖
军民一家亲
昼夜兼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