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初,日军攻陷肥城县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撤至肥城边家院一带。在泰西特委的领导下,自卫团决定部队分别到泰肥山区、平阿山区、大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王晋亭、袁振、汪毅(延安派来的干部)、李文甫、徐麟村等带领自卫团四、十一 ,十七大队进驻大峰山区,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1938年5月初,日军攻陷肥城县城,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撤至肥城边家院一带。在泰西特委的领导下,自卫团决定部队分别到泰肥山区、平阿山区、大峰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开辟根据地。王晋亭、袁振、汪毅(延安派来的干部)、李文甫、徐麟村等带领自卫团四、十 一,十七大队进驻大峰山区,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部队初到大峰山地区,群众有误解,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并且处在敌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离开大峰山参加八路军;二 是在大峰山就地坚持斗争。为此,张耀南与汪毅商定,由汪毅到聊城向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汇报。张霖之指示,一定要坚持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不久,大峰山抗日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独立营。汪毅任营长,李文甫任政委,冯乐进任政治部主任,张耀南任营部副官。
为扩大队伍,汪毅委任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直接负责组织一个连,并派共产党员杜镜秋任连指导员。张耀南在长清执教十余年,学生众多,被誉为有“弟子三千”,利用他的社会影响,与各界广泛联系,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余人,并搜集到一挺机枪,组建了1个连队。
为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大峰山独立营和长清党组织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指示,选派冯乐进、崔健、杜镜秋等20余人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在河北省南宫县举办的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武装、群众工作等。训练班结业后,参训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成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党组织在领导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深入地发动了群众,使各项抗日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
1939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鲁西区党委关于“建立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指示,中共长清县委在七区房庄召开县、区活动分子大会,决定组建县、区的工、农、青、妇、儿童各抗日群众团体。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最先成立,县青年救国团、县妇救会、县儿童团、县文教抗日救国会、工救会相继成立,县各群众抗日团体又组建起自身的区、乡、村的抗日群众团体,全县广大群众纷纷加入了各群众团体。各群众团体之间开展竞赛,组织领导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一是组织学习,学文化、学时事。根据地各村普遍办起识字班,用县文教 科编印的识字课本组织群众学文化,并寓抗日宣传教育于文化学习之中。各级青救会、儿童团还在抗日自卫队中认真组织团员参加军事训练,掌握射击、爆破技术。二是动员参军参战,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独立营是各群众团体的重要任务。长清县的地方武装部队多次升级到正规部队去,妇救会、青救会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部队升级后,保证了县独立营和各区队迅速组建起来。各群众团体组织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村自卫战,反击日伪“扫荡”骚扰活动,打击汉奸、特务,保卫家乡。三是站岗、放哨、送情报。
根据地各村口、重要路口都设有岗哨,行人凭路条通过,以防汉奸、特务破坏。四是开展文艺宣传鼓动工作。各群众团体大唱抗日歌曲,各群众团体还以战斗事迹为题材,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向部队慰问演出,形成英雄模范人人夸、人人赞的生动气氛。五是进行拥军优属和抗日物资的后勤供应工作。各区都成立了武工队。
在大峰山根据地里,群众广泛地动员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形成了“铜墙铁壁”。到1940年春,在中共长清县委的领导下,已经建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全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峰山)县坚持八年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月,中共山东省鲁西区党委(即中共山东分局第2区党委)在山东馆陶县成立,共领导7个地委、42个县委、工委。泰西时为六地委,领长清县、肥城县、泰西县、平阴县、汶上县(东部)、滋阳县、宁阳县、东阿县、东平县等9县;不久,六地委改称山东泰西地委,后称山东鲁西一地委。1939年11月,鲁西区党委批准,建立泰西专员公署。泰西地区召开各县县长会议,民主选举张耀南为泰西专署专员,这是鲁西区最早的一个专署。10月26日,山东省泰西行政委员会成立,12月成立山东省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长清县、汶上县、泰西县、宁阳县、东平县、平阴县、肥城县等。
1940年4月15日,泰西、鲁西北两个行政委员会合并,属于山东省,在山东东平县戴庙村成立山东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领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山东泰西专署(后称山东省鲁西第一专署),辖长清县、肥城县、泰西县、宁阳县、东平县、平阴县、汶上办事处等。1941年1月,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河北省内黄县成立。6月底,为粉碎日寇对根据地的夹击、封锁,中共北方局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决定,鲁西与冀鲁豫两区合并,属于山东省,10月成立新的山东省冀鲁豫区行署,下辖7个专署。原山东鲁西行署辖之第一(泰西)序号不变。8月24日,山东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作出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将所辖之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区的22个专署,以山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一、第二、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序命名。此后,山东冀鲁豫区第一至第七专署,改名为第十六至二十二专署,其中,山东省冀鲁豫区第一专署更名为山东省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泰西)第十六专署。同年秋,山东省第十六(泰西)专署之长清县分为峰山、长清2县,山东省十九(运东)专署之齐河县、禹城县(西部)划归山东省第十六专署。1942年7月,在泰西、运西、运东地区结合部划出东平、张秋、汶上、寿张等县成立山东第二十三专署。12月,山东第十六(泰西)专署与山东十九(运东)专署合并,称山东省第十六专署。辖长清县、峰山县、肥城县、泰西县、禹城县、齐河县、茌平县、筑先县、博平县、阳谷县、东阿县、平阿县(平阴县与东阿县东部)、清平县、汶东县、宁阳县、昆山县(东平湖以西地区)等。1943年,山东第十六专署之清平县等,划归河北省冀南区,组成河北省冀南第七专署。1944年5月,经北方局批准,河北省冀南区与山东省冀鲁豫区合并,组成山东省冀鲁豫边区。原山东省冀鲁豫区所辖第十六专署,分别改为山东鲁中第一专署。
1946年1月,泰西县、肥城县、长清县、河西县(长清县改为河西县、峰山县改为长清县)、平阴县(1945年平阿县改为此名)、东阿县、宁阳县、阳谷县、筑先县、茌平县、博平县、齐禹县(齐河、禹城两县合并而成)等隶属山东鲁中第一专署。9月,山东鲁中第一专署,辖泰西县、肥城县、长清县、宁阳县、平阴县等。更名泰西专区1948年7月,第一专署(泰西)划归山东鲁中南区,为山东省鲁中南第七专署。7月25日,改泰西专区,属山东省。辖肥城、长清、平阴、东平、汶上、宁阳六县。1939年11月,鲁西区党委批准,建立的泰西专员公署。这是鲁西区最早的一个专署。
部队初到大峰山地区,群众有误解,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并且处在敌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离开大峰山参加八路军;二 是在大峰山就地坚持斗争。为此,张耀南与汪毅商定,由汪毅到聊城向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汇报。张霖之指示,一定要坚持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不久,大峰山抗日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独立营。汪毅任营长,李文甫任政委,冯乐进任政治部主任,张耀南任营部副官。
为扩大队伍,汪毅委任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直接负责组织一个连,并派共产党员杜镜秋任连指导员。张耀南在长清执教十余年,学生众多,被誉为有“弟子三千”,利用他的社会影响,与各界广泛联系,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余人,并搜集到一挺机枪,组建了1个连队。
为加强对党政军干部的培养训练,大峰山独立营和长清党组织按照中共鲁西北特委指示,选派冯乐进、崔健、杜镜秋等20余人到八路军一二九师东进纵队在河北省南宫县举办的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游击战术、建立抗日武装、群众工作等。训练班结业后,参训人员返回大峰山根据地,成为根据地抗日斗争的领导骨干。
抗日战争是一场人民战争。党组织在领导创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斗争中,广泛深入地发动了群众,使各项抗日工作轰轰烈烈地进行。
1939年8月,为了贯彻中共鲁西区党委关于“建立各抗日群众团体”的指示,中共长清县委在七区房庄召开县、区活动分子大会,决定组建县、区的工、农、青、妇、儿童各抗日群众团体。县农民抗日救国会最先成立,县青年救国团、县妇救会、县儿童团、县文教抗日救国会、工救会相继成立,县各群众抗日团体又组建起自身的区、乡、村的抗日群众团体,全县广大群众纷纷加入了各群众团体。各群众团体之间开展竞赛,组织领导群众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一是组织学习,学文化、学时事。根据地各村普遍办起识字班,用县文教
科编印的识字课本组织群众学文化,并寓抗日宣传教育于文化学习之中。
各级青救会、儿童团还在抗日自卫队中认真组织团员参加军事训练,掌握射击、爆破技术。二是动员参军参战,动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独立营是各群众团体的重要任务。长清县的地方武装部队多次升
级到正规部队去,妇救会、青救会组织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动员工作,部队升级后,保证了县独立营和各区队迅速组建起来。各群众团体组织男女老幼踊跃参加抗日斗争,实行村自卫战,反击日伪“扫荡”骚扰活动,打击汉奸、特务,保卫家乡。三是站岗、放哨、送情报。
根据地各村口、重要路口都设有岗哨,行人凭路条通过,以防汉奸、特务破坏。四是开展文艺宣传鼓动工作。各群众团体大唱抗日歌曲,各群众团体还以战斗事迹为题材,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向部队慰问演出,形成英雄模范人人夸、人人赞的生动气氛。五是进行拥军优属和抗日物资的后勤供应工作。各区都成立了武工队。
在大峰山根据地里,群众广泛地动员起来,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斗争,形成了“铜墙铁壁”。到1940年春,在中共长清县委的领导下,已经建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全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峰山)县坚持八年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39年1月,中共山东省鲁西区党委(即中共山东分局第2区党委)在山东馆陶县成立,共领导7个地委、42个县委、工委。泰西时为六地委,领长清县、肥城县、泰西县、平阴县、汶上县(东部)、滋阳县、宁阳县、东阿县、东平县等9县;不久,六地委改称山东泰西地委,后称山东鲁西一地委。1939年11月,鲁西区党委批准,建立泰西专员公署。泰西地区召开各县县长会议,民主选举张耀南为泰西专署专员,这是鲁西区最早的一个专署。10月26日,山东省泰西行政委员会成立,12月成立山东省泰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长清县、汶上县、泰西县、宁阳县、东平县、平阴县、肥城县等。
1940年4月15日,泰西、鲁西北两个行政委员会合并,属于山东省,在山东东平县戴庙村成立山东鲁西行政主任公署,领泰西、运西、鲁西北、运东4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山东泰西专署(后称山东省鲁西第一专署),辖长清县、肥城县、泰西县、宁阳县、东平县、平阴县、汶上办事处等。1941年1月,冀鲁豫区行政主任公署在河北省内黄县成立。6月底,为粉碎日寇对根据地的夹击、封锁,中共北方局和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决定,鲁西与冀鲁豫两区合并,属于山东省,10月成立新的山东省冀鲁豫区行署,下辖7个专署。原山东鲁西行署辖之第一(泰西)序号不变。8月24日,山东省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作出决定,调整行政区划,将所辖之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区的22个专署,以山东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第一、第二、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序命名。此后,山东冀鲁豫区第一至第七专署,改名为第十六至二十二专署,其中,山东省冀鲁豫区第一专署更名为山东省晋冀鲁豫边区冀鲁豫(泰西)第十六专署。同年秋,山东省第十六(泰西)专署之长清县分为峰山、长清2县,山东省十九(运东)专署之齐河县、禹城县(西部)划归山东省第十六专署。1942年7月,在泰西、运西、运东地区结合部划出东平、张秋、汶上、寿张等县成立山东第二十三专署。12月,山东第十六(泰西)专署与山东十九(运东)专署合并,称山东省第十六专署。辖长清县、峰山县、肥城县、泰西县、禹城县、齐河县、茌平县、筑先县、博平县、阳谷县、东阿县、平阿县(平阴县与东阿县东部)、清平县、汶东县、宁阳县、昆山县(东平湖以西地区)等。1943年,山东第十六专署之清平县等,划归河北省冀南区,组成河北省冀南第七专署。1944年5月,经北方局批准,河北省冀南区与山东省冀鲁豫区合并,组成山东省冀鲁豫边区。原山东省冀鲁豫区所辖第十六专署,分别改为山东鲁中第一专署。

1946年1月,泰西县、肥城县、长清县、河西县(长清县改为河西县、峰山县改为长清县)、平阴县(1945年平阿县改为此名)、东阿县、宁阳县、阳谷县、筑先县、茌平县、博平县、齐禹县(齐河、禹城两县合并而成)等隶属山东鲁中第一专署。9月,山东鲁中第一专署,辖泰西县、肥城县、长清县、宁阳县、平阴县等。更名泰西专区1948年7月,第一专署(泰西)划归山东鲁中南区,为山东省鲁中南第七专署。7月25日,改泰西专区,属山东省。辖肥城、长清、平阴、东平、汶上、宁阳六县。1939年11月,鲁西区党委批准,建立的泰西专员公署。这是鲁西区最早的一个专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