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看电影
路边
我(1)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在周王庙,这大约也是电影第一次在我们宜兴播放。那时我在由范家祠堂改建的城北小学读书,听学校里的老师说,虽然电影在光绪二十一年于法国问世后的翌年即传入了中国,但传到宜兴却整整花了五十年。
老师告诉我们上海《申报》报道,1896年8月11日,一位法国游客在上海徐园”又一村”茶楼播放了一部活动影戏短片,这便是第一部传入中国的电影。1903年商人林祝三从欧美回国,带回了放映机和影片在北京乐天茶园播放,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在国内放电影。前几年我看胡安导演的电影《西洋镜》,英国公使为祝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委托雷门进宫放映,不料映机故障爆炸,雷门和中国助手小刘还落了个惊驾之罪呢。
惊驾之后电影一度在宫廷受阻,而在民间却锐不可当。后来西班牙人雷玛斯在上海乍浦路建造虹口大戏院,又在四川路建造维多利亚大戏院,中国的专业影院建设拉开帷幕。进入民国,中国人不再称这个洋来品为活动皮影戏,而正式称其为电影。1913年,张石川和郑正秋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影业公司,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片,这就是亚细亚中国影戏公司和它出品的《洞房花烛》。
于是我知道了尽管电影在中国的发展脚步并不慢,但沦为半殖民地遭受帝国主义疯狂压榨的广大城乡百姓,却因为陷入了饥寒交迫的苦难深渊而无力奢望精神食粮。这给电影的普及竖起了一道厚厚的无形墙,使它成了天生是少数大城市才有的宠物。譬如抗战后偌大的宜兴城,四城门之内也许都数不满十个上城购物的顾客,这还是在上午九、十点钟的阳光时间。
周王庙是祭祀宜兴先贤周处的庙宇,坐落在县城东庙巷尽头,离我家直线一百多米,从东关桥转过去也不超过三百米。其时我家在东大街书院巷对面,父母开了家香店,生意清淡,生活艰苦。大约我十一二岁时春夏之交的一天,我听到门外有“当啷当啷”的手铃声,知道是徐聋子走街了,跑出去一看,只见徐聋子扛的放告牌上写着“周王庙看电影”六个字。
放告牌是前清地方官新任或下乡巡视时,叫衙役告知百姓有案报案有冤伸冤的牌子,民国时早已不用,但有时政府机构、民间协会或商行店家也会用这种方式向群众宣传告知一些新闻时事商品信息。徐聋子是个有重度听觉障碍的光棍汉子,除非骂他,其他的话一概听不见。他没有正式职业,日子是饱一顿饿一顿的。徐聋子什么时候开始扛放告牌的我不知道,但扛的回数多了,他便成了宜兴城里的广告专业户。他一边走街一边摇着手铃,手铃便”当啷当啷”的响。我们这些对新闻特别感兴趣的小孩就会跑出去追着问,还会回来告诉父母,父母对新闻的激情早被生活的艰辛磨光,至多“嗯”一声算是知道了。
电影就在周王庙的大殿内播放,在西墙上挂块白布,投影,用美国产16毫米机,没有声音。我们坐在长条凳上观看,几十个人,也不用花钱买票,花钱也许他就放不成了,谁来?内容是关于长毛造反的,民国政府对长毛是肯定的,规定太平天国为法定称谓,取消粤贼和洪杨叛乱的说法。我至今记得法场上清兵刽子手一刀砍下去,长毛英雄的头颅滚得老远,胸依然挺直不倒,英气感人。
夏天过后徐聋子又“当啷”我们去看了一次,观众有一百多人了。开映前打出的幻灯字幕是纪念抗战胜利一周年,是有声纪录片。镜头里有中国军人与日寇拼杀的场面,也有美国飞机在日本投放原子弹的景象。放映机是用发电机供电的,发电机噪声很大,除飞机的飞行和轰炸声外,解说词听起来就很吃力。
后来电影来得多了,观众也多起来,看电影就要钱了。后来周王庙显得有些拥挤,特别是周王庙地处荒凉道路坎坷,夜晚散场后观众行走不便,临解放前映场便移到了城隍庙内。解放后的新式电影是在志记米厂的晒谷砖场上放的,所谓新式是指放映的内容是共产党新政府的了,而不是说电影有什么新花样。志记米厂在太滆桥南东侧阳羡茶馆后面(现物资大楼),老板是吴志辉,说是米厂其实规模还是作坊,稻壳的剥离还是用木砻牵磨的。记得有一次我舅婆从高塍胥井老家来,我兴冲冲地带她去看电影,谁知她看了吓得大呼大叫,我只好送她回来,一路上还直问到底是鬼魂还是妖怪呢,真不开化,反把我搅得看不成了。
1951年11月,有工作人员四名的公私合营宜兴电影队成立,电影队在蛟桥南面西侧弄内西珠巷与西庙巷之间废墟上,平了块空地围起了院墙放映,观众开始凭票入场。票价好像是三分或者五分吧,人很多,最多时有一千多人。
在东珠巷东珠桥西侧,有过一个阳羡戏院,是毛竹搭起来的草顶建筑,存续约三年,1951年冬被大雪压垮。为了有一个新的戏院,也为了有一个风雨无阻为工农大众放电影的场所,县政府拆除了青云巷南端的城隍庙,利用城隍庙和部分南岳寺的拆除材料,在城隍庙地基上建起了宜兴大会堂。大会堂既可做戏放映,也作县政府开会会堂。1960年,县政府又在东大街劳动桥北新建了剧院,大会堂改称宜兴电影院,供专业放映之用。
一晃又是几十年过去,时代步入了高科技,电视机普及到家家户户,坐在床上看电视懒得起来揿开关,遥控一按,想看什么就看什么,想起往事简直恍如隔世了。
【注释】
(1)我:笔者父亲,本文为整理父亲口述而成。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