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耀平先生供稿审核
蒋铧先生书法
林耀平先生《医生治标 营养治本》
赵淬、杨权利、刘小源、韦广都与何广宁五位老师《读〈医生治标 营养治本〉感怀》
(一)
医生治标 营养治本
作者:林耀平
“林氏草根理论”认为:凡是人都会得病,得了病一般都要吃药,或去看医生。但我觉得:吃药也好,去见专业医生诊断、开药也罢,基本上都是治标之策。特别是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鼓了包动刀子割掉,漏了洞补上……
按照中医理论和我几十年的观察、摸索看,在有病之前、以及得病之后,要想治本,还得从调剂好伙食、有针对性地去吃那些有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培养健康向上氛围上下功夫,这才是治本之策。我举一些例子:
一是关于肝癌防治的问题。肝癌,大都由喝酒和长期郁闷、心里压抑过重所致。酒伤肝,人所共知,社会交际往往又少不了酒,怎么办?那就每天早晨起来洗刷后喝大半杯温开水,加些蜂蜜或白糖,糖是护肝的(血糖高者慎喝糖水),天天早上空饮绝对有好处。然后就跑5000步左右再吃8样以上的早餐食品。这既是护肝、增强免疫力,更是保证身体营养之所需;加之辅以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心情愉悦,如此,肝病就远离你了。
二是关于脑梗心梗的防治问题。造成脑梗心梗的根本原因是血液太浓,血的流动不畅,甚至堵塞了。凡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均是这个问题。怎么办?那就平时不要吃油炸的食物和烧烤的食物,包括油条、油炸花生米、油炸的饼、果、肉等等,包括煎蛋也应少吃。红烧肉、扣肉之类的也应少吃,可多吃些鸡、鸭、鱼、鹅、牛、羊、兔肉和果蔬。如此,造成血液浓稠而引发的心梗脑梗问题就从根本上解决了。
三是关于胃病的防治问题。空肚子时喝酒、吃辛辣刺激食物最伤胃,乱吃药物也伤胃;也不能瞎吃海喝,每餐吃个七八成饱足矣,不要过量。我要特别提出的是:每天必须在早晨8点左右吃早餐,而且必须吃8样以上食物,要有肉、蛋、多种青菜、姜、蒜等,因为早餐的营养占全天的70%;再就是带叶子、煮熟了的隔夜青菜不要吃。如此,你的营养也好,免疫力也罢均大大增强,各种胃里的毛病就远离你而去了。
四是关于腿脚的防老问题。人老先从腿上现,原因就是腿部肌肉流失太多了,使人跑不动,走不快,甚至站不稳。怎么办?除了加强营养外,就是加强锻炼了。我的办法就是天天早晨跑5000步左右,退休八年来天天坚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当然了,在退休前我打篮球,56岁以后改打气排球,一直坚持的。所以,虽已年满68岁,但年年体检各项指标均正常。爽得很!
总之,每天养成一个好的生活习惯,对身心健康很重要。我没有专门研究过养生、防病的问题,更不是医生。但我注意观察生活:从1979年6月在部队从事干部工作开始至1995年4月当政委,一直在部队的师、团、军校做干部工作,以组织的名义去医院慰问病号,数都数不清,去殡仪馆送走病逝的老干部也不计其数。据我观察,许多人只重治疗,而忽视了日常的营养调剂和锻炼,以至于此。各位:请珍重!世间没有“后悔药”哦!
(二)
标本之治
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思考
作者:赵淬
读完“林氏草根理论”关于标、本之治的论述,我深受触动。这位非医学专业人士以朴素而深刻的语言,道出了现代医疗体系中的一个关键悖论:我们往往过于依赖医生和药物这些“治标”手段,却忽视了营养与生活方式这些"“治本"”的根本。
文章中列举的肝癌、心梗、胃病等案例揭示了一个真理:疾病大都是长期不良生活习惯累积的结果。医生可以切除肿瘤、疏通血管、缓解症状,但若不改变导致疾病的根源——酗酒、高脂饮食、暴饮暴食等,治疗就如同在流沙上建塔。营养与锻炼不是可有可无的补充,而是生命健康的基石。
尤其令人深思的是作者对“预防胜于治疗"”的朴素诠释。他通过数十年观察发现,许多人只有在病痛缠身时才寻求医疗帮助,却从未真正投资于自己的健康。这种短视行为折射出现代社会的集体焦虑——我们宁愿花钱买药,也不愿花时间做饭;宁愿排队挂号,也不愿规律作息。
“林氏草根理论”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管理始于日常生活。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或许我们更需要回归常识——尊重身体的自然规律,用均衡的营养和适度的运动构筑起抵御疾病的天然屏障。这不仅是对个体生命的负责,更是对医疗资源更明智的使用。
另外,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交正能量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多去郊外公园走动,空气清新,心灵娱悦了疾病也就自然地远离了。
凡事要看开,不要钻牛角尖、钻死胡同。佛说:纠结之事,何时放开何时轻松,之所谓心宽体健是也!
(三)
林老师不是医生 其养生理念胜过医生
杨权利
林耀平虽然不是医生,但当我认真看完他的《医生治标,营养治本》一文后,作为我这个从中医世家出身的人,也不得不服。
这段文字,真的让我感触颇深。我出生于草医世家,对养生有着天然的亲近与认同。我爷爷常说“药只能救急,饮食可固本”,这与文中“医生治标,营养治本”的理念不谋而合。
在我们家,药罐与汤煲总是并排摆在灶上——草药能解一时之痛,而清晨的杂粮粥、午后的药膳汤、傍晚的应季时蔬,才是代代相传的“护身符”。就像文中提到的护肝、护胃之道,看似平淡的日常,实则藏着让身体自洽的智慧。如今想来,所谓的养生从不是刻意为之的“疗法”,而是把对身体的敬畏,揉进一粥一饭、一举一动里的从容。
林老师之文,字里行间都是实实在在的道理,恰是对养生最朴素的注解。它直抵健康的核心:比起病后的救治,日常的营养调理与习惯养成,才是抵御疾病的根本防线。
医生的诊疗如同应急修补,能迅速缓解急症,却难除病根。正如文中所感,西医“头痛医头”是应对突发状况的必要手段,但健康的密码,实则藏在三餐的搭配里——清晨温水中的蜂蜜,是护肝的温柔提醒;拒绝油炸烧烤的自律,是对血管的细心呵护。肝癌防治中的饮食细节,心脑血管病预防里的食材选择,胃病养护时的三餐规律,无不印证“营养治本”的真谛:身体的免疫力与代谢功能,从不是药物凭空赋予,而是靠均衡营养日复一日“养”成的生命力。更令人触动的,是林老师对生活习惯的执着坚守。68岁的他仍坚持晨跑,以运动对抗肌肉流失,这份自律让健康有了持久的动力。太多人总在病痛来袭时才想起养生,却忘了健康本是一场长期储蓄:每一口均衡的营养、每一次规律的锻炼,都是为身体“存下”的生命力。
疾病往往是长期失衡的累积,而健康的钥匙,始终握在自己的手中。与其依赖药物“治标”,不如用心经营日常“治本”——毕竟,世间最珍贵的“良方”,从来都是好好吃饭、认真生活的自觉。只有这样,才能饭饭香、稳稳睡、健健康。
(四)
读《医生治标 营养治本》有感
刘小源
我一大早拜读了“林氏草根理论”关于治病防病一文后,看得真得劲儿!
林老师的叙述,不像那些书本上的大道理绕弯子,全是实打实的干货,他虽不是医生,但他非常注重平时日子里的一饭一菜一汤的料理,由自身观察、琢磨出来的实在嗑。文中的“医生治标,营养治本”,这话太在理了——就跟老辈人常说的“三分治七分养”是一个意思。他告诉我们:养好身体才是最重要的,平时不顺着它的性子来,真的等出了岔子再找医生,那可是又花钱又遭罪哦。
林老师在文中举的那些例子,听着都特生活化:早晨起来那杯带糖的温水,看着简单,天天喝下来就是护着肝;早餐非得凑够八样以上食材,肉蛋青菜啥都有,这哪是吃饭啊,分明是给一天的精气神打底子;还有说脑梗心梗要躲开油炸烧烤,胃病得按时吃饭别吃撑,全是从小处着眼,这些好习惯比任何补品都管用。
最佩服林老师的行动力!退休八年,五千步一天不落,68岁体检各项指标都正常,这可不就是“林氏草根理论”最好的活广告吗?现在好多人总想着走捷径,要么迷信偏方,要么等病了才着急,哪比得上林老师这样,把吃饭、锻炼当成天天要做的正经事。
说真的,林老师这“草根理论”,还真接地气,真管用!我得把您这些招儿记下来,回头也给家里人念叨念叨,照着您这法子调理,准没错!
(五)
林老师的养生之道太赞了
韦广都
林老师您以朴素智慧揭示了健康管理的本质:医生与药物是疾病的末端干预者,而营养与生活方式才是健康的根基。
您通过四大常见病症的防治实践得以印证——肝癌防治需以晨起糖水护肝做起,结合多样早餐与心境调节;脑梗预防侧重清淡饮食替代油腻;胃病管理强调定时定量与食材新鲜;腿脚老化则依赖营养与锻炼双管齐下。
您如今以68岁之龄仍保持体检各项指标正常,看了您每天的饮食起居生活,这种身体的“正常”源自您自身良好生活习惯,从而佐证了“晨跑5000步+8样早餐”,每天12000步的运动量。退休8年来,您自律、坚持、雷打不动,始终如一抓落实。这种精神和毅力,太值得学习了!
当现代医疗体系、特别是西医,忙于“头痛医头”时,您的朴素智慧提醒我们:真正的健康防线构筑于每日的餐盘与运动中。您的核心理念凝练为三点:首先,营养是免疫系统的弹药库,如早餐占全日70%营养的设定;其次,运动如同身体维护的定期保养;最后,心理健康与饮食运动的良性循环同等重要。您将中医“治未病”思想与现代营养结合的实践,恰恰弥补了当代人依赖医疗却忽视日常养护的误区。
很多健康管理案例表明,多数悲剧源于对“治本”的忽视。“林氏草根理论”认为不在于取代医疗,而是构建了个人健康的第一道防线——正如您所言,世上没有“后悔药”,但愿每个人都能从“一餐饭菜、一次迈步”开始,为自己撰写无憾的健康人生篇章吧!
(六)
读林政委防病治病文有感
何广宁
刚刚我读了林政委这篇《医生治标,营养治本》的“林氏草根理论”,让我感悟多多:
首先,健康这事儿,平时就得操心,别等病了才着急。林政委您在文中说的早上喝温水护肝、少吃油炸防心梗脑梗、按时吃饭养胃,都非常有道理。好多人病了就指望药,却不注重对一日三餐的管理和运动,真的是搞反了。
其次,简单的生活习惯里,藏着最实在的健康招儿。早上跑步、早餐吃够八样以上、少吃烧烤油炸,看着普通,其实特别管用,比瞎吃保健品靠谱多了。
再次,健康得靠长期坚持,不能是一时兴起。林政委您退休八年每天跑五千步,就说明这个道理——身体好并非得病后才猛练一阵子,应该天天好好吃饭、好好运动、好好过日子,健康的身体都藏在一饭一菜一肉一汤中。药能治病,但比不过这些日常积累。
总之,医生是来救急的,真正能让人少生病,还是自己每天的吃喝、运动和心情。从现在开始好好攒习惯,向林政委学习,如此,比啥都强。
桂林都市文艺社机构
社长:林耀平
终身荣誉社长:黄家城(桂林都市文学社总社社长)
荣誉社长:黄蓓蓓 文长海 韦天喜 江开华
副社长:李运德 孙炎宏 李席林 杨爱国 桂太平 加阅 董芝 张学超 王庆福 肖永传 韦天喜 唐奇芳 李文涛 赵荣新 隆光诚 廖家驹
顾问:蒋官军 周卡宁 雅兰 赵淬 王学志 随风 廖明东 胡自立 唐祥玉 祁培成 周牧游
执行总编兼审稿:胡桂芹(韵芘胡桂芹)
主播副社长:虹 宁卫 清风
主播顾问兼文学顾问:虹 清风 伊岚 山谷幽兰 紫燕 心太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