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钎精神
作者:班京
诵读:小黎
编辑制作:小格
钢 钎 精 神
( 作者:班京)
我小时候,总愿意跑到我家后山的采石场,看工人们用铁锤和钢钎把各种形态的石头变成有规则形状的可用之材,当时看的是热闹与神奇,现在想起来,那是一种精神。
在轰鸣的工地,在深邃的矿道,在陡峭的山岩间,总有一根沉默的钢钎,以铁的筋骨,承托着锤的重量,凿开坚硬的阻碍。它没有钻头的锋利,没有机械的轰鸣,却以最质朴的姿态,诠释着一种穿透岁月的精神——那是百折不挠的坚守,是直击要害的精准,是默默承重的担当。
钢钎的精神,在于“硬”。千锤百炼的钢,赋予它宁折不弯的脊梁。面对顽石,它从不退缩,每一次与锤的碰撞,都是一次硬碰硬的较量。火花四溅里,是钢铁与岩石的角力,更是意志对困厄的宣战。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力量不在于张扬,而在于内心的坚韧——任风雨打磨,任重负加压,始终保持着穿透阻碍的锐气。
钢钎的精神,在于“准”。每一次落下,都瞄准着最关键的点位。它不做无谓的消耗,而是将所有力量凝聚于一点,在看似不可撼动的壁垒上,凿出一道裂痕。这是一种智慧的坚守:不贪多,不冒进,只在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发力。就像那些默默深耕的人,他们不为喧嚣所动,认准目标便一往无前,终能在看似无解的困局中,打开新的天地。
钢钎的精神,更在于“韧”。它承受着千锤万击,身上布满凹痕与锈迹,却从未停止使命。或许它会磨损,会变形,但只要还有一丝力气,便会牢牢扎进岩石,等待下一次与锤的共振。这种“累而不垮、磨而不钝”的韧性,恰是奋斗者的底色——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把“不可能”凿成“可能”,把崎岖山路铺成通途。
如今,我们或许少见钢钎的身影,但它的精神从未远去。在实验室里,是科研人员反复试验、攻克难关的执着;在田野间,是耕耘者四季不辍、静待收获的坚守;在岗位上,是普通人精益求精、不负所托的担当。这些身影,都带着钢钎的印记:以坚硬对抗困境,以精准把握方向,以韧性成就远方。
向钢钎致敬,更要做一根“钢钎”——在时代的岩层上,找准自己的点位,扛住该扛的重量,凿出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光亮和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