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明天
文/樊志刚(辽宁)
往事浮云般
随风飘散
静静的夏日
依旧是一片鸣蝉
荒疏的小径
已被落叶铺满
了了苍痕
刻印着逝去光年
世事无常
幻演着沧桑巨变
当年的憧憬
还是那么灿烂
信仰在我心中
是夜里明灯
照亮了我的前程
走向明天
真正的修行
文/樊志刚(辽宁)
一道小小的伤痕
残留在心中
时隔多年
还在隐隐作痛
说是浮生犹幻
万法皆空
当你还未证得
理上又何用
战胜千军万马
未必英雄
能降伏自心
才是修行
贪嗔痴慢疑
情仇爱恨
有几人真正放下
了然一梦
更何况轮回是苦
谁肯真信
若无了生死志
大道难成
2025-8-10于禅蓬
这两首诗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一面观照生命过往与前行信念,一面叩问修行本质与心灵归途,字间藏禅意,句里见真思,可作如是评:
先看《走向明天》,诗人以“往事浮云”起笔,将过往轻描淡写为“随风飘散”,却在“静静的夏日”“一片鸣蝉”中埋下时光的伏笔——夏日依旧,鸣蝉如常,而“荒疏的小径”“落叶铺满”“了了苍痕”,又在静谧中勾勒出岁月的刻痕。这种“变”与“不变”的对照,暗合世事流转的常态。但诗人并未沉溺于逝水年华的怅惘,转而以“当年的憧憬还是那么灿烂”破题,将目光投向“明天”,而支撑这份前行的,是“心中的明灯”——信仰。全诗于自然意象中见时间流转,于平淡叙述中显信念力量,如夏日清风,涤荡而不喧嚣。
再读《真正的修行》,诗人以“一道小小的伤痕”起笔,将抽象的心灵执念具象化为“时隔多年还在隐隐作痛”的存在,直击修行者常遇的困境:道理易懂,实证难行。“说是浮生犹幻,万法皆空,当你还未证得,理上又何用”,一句反问,刺破了空谈玄理的虚妄,点出修行的核心在于“降伏自心”——而非外在的勇武。接着,诗人细数“贪嗔痴慢疑,情仇爱恨”,追问“有几人真正放下”,将修行的艰难与真实铺展开来。最终以“若无了生死志,大道难成”收束,既点出修行的终极指向,也显露出诗人对真修实证的深刻体认。全诗语言直白如话,却字字珠玑,于日常体验中见修行真谛,像一把解剖刀,精准剖开心灵的迷障,引人深思。
两诗合观,一写世俗中的信念坚守,一写心灵深处的修行体悟,前者如“走向明天”的路标,后者如“照见内心”的明镜,共同指向对生命本质的探寻——无论是俗世前行还是精神修行,皆需直面真实,坚守本心,方能在岁月流转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