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通古今中外文艺流派的王根青
点评:袁德礼
我和王健林都是1954年属马的。他在商业地产干出一番大事业。董明珠,贝鲁平,韩正,毛雅萍,石建同,朱时茂等一大批企业家作家都属马。自从做起中国梦,我就彻底躺平了,王健林还挺有闯冲劲儿。其实,著名书画评论家,作家王根青亦是1954年出身的一匹黑马。
他嗜书如命。前些日子,他邀请我和朱超群等30多位友人到他府上作客,只见360的豪宅拥有2万6千多册藏书。我问他在看什么书籍?他对我说近期在家翻阅的书籍有:
中国书画名家画语图解
《八大山人》《石涛》《吴昌硕》《潘天寿》等
《艺苑掇英》
《西方诗论精华》
《美术考研史论辅导》
《大学书法》
《当代中国画之我见》
《电影艺术译丛》
《文艺论丛》
《人间词话》
《巴尔扎克创作论》
《外国美术史》
《印象派全景》
《艺术概论》
《视觉形式的美学研究》
《摹仿论》
《为什么读经典》
《中国美学史》
《写作教程》
《西方现代派文学评述》
《文学理论一从柏拉图到德里达》
《艺术哲学导论》
《作家论》
《毕加索》
《美术史十议》
《卡尔纳普思想自述》
《中国绘画史要》
《创造心理学》
《图像与存在》
《焦菊隐戏剧论文集》
《文章词句学概要》
《中国历代画论采英》
《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现代哲学观念》
《词与物》
《六大观念》
《传统与后现代》
《大师艺术课》
《艺术及其对象
《中国文化名人谈读书上、下)
《一生读书计划》等。
昨天,根青兄弟给我发来几篇评论短文,非要我写上几句,恭敬不如从命。其实他已作了精彩点评,我只是讲了一通废话……
艺术与表达的迷宫:文艺评论家王根青的美学漫游
初阅王根青兄弟这组读书日记如同一座精心构建的美学花园,入口处立着石涛的诗画论,小径分岔通向抒情的密林、用笔的溪流、生动的山峦、感性的幽谷、情节的瀑布,最终抵达谋篇布局的观景台。根青兄弟以学者的严谨与艺术家的敏感,在古典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理论与实践之间架起桥梁,展现出对艺术本质的持续叩问。
石涛的"画即诗中意"论被作者赋予了现代诠释——绘画不仅是景物的再现,更是"蒙养"与"生活"的统一,是客观描绘与主观抒情的有机融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禅"的非宗教化解码,将其转化为一种审美态度,这种跨语境的概念转换显示出作者思维的灵活性。而当日记转向抒情理论时,我又看到了作者如何将古典文论,如白居易"莫先乎情"与当代写作理论相衔接,构建出抒情的三重标准:健康、真挚、生动,体现出作者对艺术伦理维度的关注。
关于石涛用笔论的札记则展现了作者对技术细节的敏锐把握。笔尖的"藏头护尾"、用笔的果断与旋转,这些看似专业的技法讨论,实则指向一个更根本的问题:艺术表现中的控制与自由的辩证关系。作者对"霸气"和"躁气"的警惕,暗示着对艺术家人格修养的重视,这种将技艺与心性相关联的思考方式,颇具中国传统美学特色。
在探讨文章生动性时,作者构建了一个三维模型:形象材料是骨架,情感是血液,语言是肌肤。这种系统思维同样体现在对达·芬奇艺术感性论的解读中,作者将感性比作"艺术之母的女儿",并区分了不同艺术门类(文学、音乐、绘画、电影)感受方式的差异性,特别是对电影"镜头思维"的强调,显示出对艺术媒介特性的深刻理解。
莫泊桑《项链》的案例分析堪称教科书级的叙事学实践。根青用"一起一伏,有张有弛"概括情节节奏,指出"矛盾的'层递'法"如何导向"乐极生悲"的转折,最后那个"戛然而止"的结局分析,揭示了短篇小说"单纯而不单调"的艺术奥秘。这种将西方叙事技巧与中国传统文论术语相结合的解读方式,体现出作者开放的美学视野。
关于谋篇布局的思考根青则达到了理论抽象的高度。作者引用刘勰的"附会"说、狄德罗的"布局"论,构建起一个跨文化的结构诗学。将文章比作建筑(结构)和棋局(布局),将材料比作血肉、主题比作灵魂、结构比作骨骼,这些隐喻思维揭示了作者对艺术形式的本体论思考。特别有价值的是对结构任务的三重界定:沟通主题与材料、连接论点与论证、促成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这种接受美学的视角使传统理论焕发现代光彩。
这组日记最动人的地方在于其思考的连续性与跳跃性的统一。从石涛到莫泊桑,从用笔技巧到电影思维,表面上是分散的札记,内里却有一条清晰的美学线索:艺术如何通过特定的形式与技巧,实现情感的表达与生命的对话。作者像一位在艺术迷宫中漫游的探险家,每篇日记都是留在墙上的记号,记录着对真理的追寻轨迹。
根青这种读书方法本身就如石涛所言,既是"诗中意",也是"画里禅"——理性的分析与感性的体验如阴阳双鱼般相互追逐。根青示范了如何将阅读转化为一种创造性的对话,让古典理论在当代语境中重新开口说话。在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这种深度阅读与系统思考的能力,恰如作者所引用的"蒙养"与"生活"的统一,既是学术修养的体现,也是生命智慧的流露……
王根青在部队,在文广集团担任要职,见过大世界,上次我上海广播电台畅谈中外书画家流派,可以演讲半天时间,文艺理论基础功底深厚,完全可以给专业刊物投稿,无效劳动的事情少干甚至不干,我已和朱老总通报,有机会安排他给我们文笔精华研究会会员作场专题报告……
以下是王根青八篇读书日记
读书日记:(2025年7月26日/星期六/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小说的情节安排
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莫泊桑,一八八四年发表了他的代表作《项链》。
这部几千字的短篇小说,给我们提供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的风俗画,一出带悲剧性的讽刺喜剧。
特别是跌宕起伏的情节安排,有许多值得借鉴之处。
情节,是人物情节发展的历史。
《项链》中,集中刻划了一个醉心奢华的小资产阶级妇女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死要面子活受罪"。
作者是怎样展开情节呢?
概括地说,一起一伏,有张有驰;
腾挪跌宕,波澜漫卷。
一开篇,矛盾就显露在读者面前了:"世上有一些漂亮迷人的女子,仿佛是命运安排错了,生长在职员的家庭里;她便是其中的一个。"
由于作了充分的铺垫,读者心中有了些"底":女主人公罗瓦赛尔夫人"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总是遇到不幸。可是读下去,却偏偏是"一路顺风",作者运用轻快的笔调把情节缓缓展开:弄到部长请柬,邀请参加晚会,妻子添制新衣,借来装饰一钻石项链……。
至此,作者以紧凑的节奏描述了女主人在晚会上大出风头。
故事在高潮中陡然急转,写女主人公回到家,站在镜前,突然发现项链丢了,大不幸降临到了女主人公的身上。
小说从头至尾,采用了矛盾的"层递"法,一直逼进到顶峰,然后猛然一转,乐极生悲。
故事情节继续发展,写了主人倾家荡产,四处求借,凑足了一笔巨资,买了新的项链还给了借主。
接着又写了他们十年劳苦,终于还清了债务。
结尾部分,作者描述两位女友的相见,女主人公道出了十年前巨资赔项链的真情,阔太太却抓住了她的两只手:"哎呀,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那串可是假的呀,顶多值五百法朗!……"小说戛然而止了。
围绕着人物性格发展的主线,跌宕地安排情节,并不排斥故事场面向纵深处铺开;
相反,只有将情节在比较广阔的社会背景里发展,那才得以驰骋。
短篇小说的情节发展要单纯而不单调,层次脉络要清晰而不简单化,《项链》也给读者以有益的启示。
跌宕的情节绝不是"天才"的头脑任意编织的,而是来自生活。
莫泊桑写过三百多篇小涚,集中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与不平,对于被污辱与被损害的"小人物",也寄予怜悯和同情;同时,他又在创作中努力探索,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避开窠臼,力争新颖独到,所以才能取得《项链》这样的成就。
读(《写作知识丛书》刘绍本:"情节安排要跌宕起伏")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7月30日/星期三/小雨)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艺术的感性及感觉、感受
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意大利画家达•芬达说过:"一个艺术家要有敏锐的感受力,当然得有可作为依据的理性,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感觉、感受和经验。"
并且把感性比作"艺术之母的女儿"。
这就是强调"一个艺术家要有敏锐的感受力。"
而这种艺术感受力的形成由于有两个方面:
一是"有可作为依据的理性"。
二是"但更重要的是依靠感觉、感受和经验"。
从一般的感觉、感受和经验上升为艺术的感觉、感受和经验,再从一般的艺术感觉、感觉和经验上升为具有属性的,即或为文学,或为音乐、绘画、戏剧、电影的感觉、感受和经验。
把这些感觉、感受和经验,看作是艺术创造中"更重要"的基础,并把它比作母亲,则正是我们企图闸明的问题的核心。
作为艺术的感受,不仅是具体的,富有表现性的,而且是有属性的。
举《黄河大合唱》的例子,说明同是对黄河的感受,而绘画,而诗,而音乐,却各不相同。
它们不是把同一感觉翻译为画,为诗,为音乐……。
电影是用镜头思维的艺术,它的感觉自身,也是镜头。
有声电影发明之后,丰富了这种思维的方式,但本质上仍是从属于镜头的。
一些在文学上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电影上由于叙述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其难其易,又各有不同。
《勿忘我》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是常见的,但在银幕上成为可视的形象,就带来了新的问题,并且带动了对电影时空的再认识,正如印象派着眼于光和色的再认识,使绘画更符合他的描写对象一样。
我这样说,不仅和我们的感性相关联,而且和感性的表现形式相关联。
从电影发展的需要看,我欢迎小说家们写电影剧本;从电影思维的角度看,我不赞成小说家改编自己的剧本。
一般来说,这是两种不同的形象思维方式。
出路在于电影自身要有一批能从电影感知文学的行家。
以电影论电影,银幕形象任何时侯都是问题的关键和核心。
读(《电影美学》1984年钟惦棐:"论感性")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3日/星期日/ 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文章生动的三个因素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文章的生动性,是写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能忽略。
文章写得生动,讲究文采,使人爱看,才容易取得好的效果。
文章的生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里着重从材料的形象具体,富于感情和语言运用,谈谈文章生动性的问题。
1、文章的材料要具体形象
具体形象是文章生动性的重要因素。
具体形象是与概括抽象相对而言的,一般说来,生动的东西大都是具体的,形象的。
因此,在写作中要尽量运用形象具体的材料来说明问题。
材料具体形象,在记叙文和论说文中,要求有所不同。
论说文的主要表现手段是运用概念、判断和推理进行抽象说理,但抽象说理也并不排斥适当地运用形象的材料来说明问题。
记叙文以记事写人为主,这类文章应该注意选择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生动活泼的对话,运用描写手段再现生活,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形象、具体,具有生动性。
2,笔下常带感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
在他看来,感情和思想内容是文章写作的基础。
文章能够给读者的影响,不外两种手段,一是以理服人,一是以情动人。
写文章笔下常带感情,才能打动和感染读者。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因此,文章有动人的感情,才容易写得生动。
"声情俱美"、"情文并茂",是人们常讲的两句话,它要求写文章既要有生动优美的表现形式,又要有动人心弦的情感。
韩愈说:"气盛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古人论气,常离不开思想感情,韩愈讲的气,自然也不例外。
感情饱满,语言就容易找到具体的表现形式。
3、要有生动活泼的语言
新鲜活泼的语言是文章生动性不可缺少的条件。
同样一件事,有人讲出来平平淡淡,有人却能讲得有声有色,它们的不同在于是否掌握了语言的表达艺术。
要使语言生动活泼,应该特別注意下面两点。
首先,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段。
修辞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把话讲得活泼生动。
比如在句子的搭配方面,可以形成语言的节奏美、声音美;
在描绘手段方面,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可以使语言富有形象性、鲜明性等。
这些都可促进语言的生动活泼。
其次,要注意使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化群众化的语言。
运用民族化的语言,就是要求作者注意发扬民族语言的优秀传统。
联系生活实际的群众化的语言,大都带有生动性。
这样的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让人读了有味道。
我们在写作的时侯,如果能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一些俗语、谚语、歇后语等,文章就会显得清新活泼,生动形象。
读(《写作概论》"优秀文风的基本特征")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4日/星期一/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石涛用笔论
石涛认为,笔之神,全在于生动活泼。
他说:"笔非生活不神。"
如何才能达到笔墨的生动活泼,
石涛提出了三点:
(1)要发挥笔尖的作用。
他说:"究竟操笔之人,不背其尖……用尖而不尖,用力得矣。用尖而识尖,则画人矣。"
石涛是主张运用笔尖时要善于"藏头护尾"。
使用笔尖写出来的线条有生命力、有动感,这与中锋用笔有关。
(2)用笔要果断。
他说:笔如截揭则形不痴蒙"。
要求一笔下去,像是以刀截物,十分果断;
又像揭开盖物的盖子,干脆利落,明确肯定。
(3)用笔要善于旋转、自然。
他说用笔要"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即主张用笔要善于回旋、圆转、安详、自在,避免生硬、呆板、霸气和躁气。
读(杨成寅《石涛画语图解》)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5/星期二/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石涛诗画论
石涛说:"可知画即诗中意,诗非画里禅乎?"
此话值得玩味和深思。
在石涛看来,绘画作品所描绘的景物,绝不仅仅限于景物本身,而应当有"诗意"。
所谓"诗意"也并非玄奥难知,其实就是摹景、状物、写形、抒情与传神、达意、言志的有机融合。
用石涛的术语来说,就是既要描绘和表现出客观自然景物的"蒙养"、"生活",又要"写生揣意,运情摹景","寄情"和"假道"。
"禅",字面上是指"禅意",即佛教徒对天地的感受和理解,但石涛所说的"画里禅",其实就指"诗意"。
"禅"被运用于诗画中,其正确的一面从主体方面看就是"审美态度",这种态度或方式是把对象当成一个完整的、有生命的东西去感受,要求我们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它的内在生命及其外在表现。
石涛当过和尚,对"禅"有一定的理解,他用他所理解的"禅"来解释画中的"诗意"。
石涛在晚年已不相信佛了,由佛入道,成了有发之人。
因此,他所说的"画里禅",并非完全等同于佛教中的"禅",而是画中的"诗意"。
读(杨成寅《石涛画语图解》)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6/星期三/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抒情的含义及抒情要求
抒情的含义: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
文章是要表情达意的,其中总包含着作者的主观爱憎。
而文章的教育固然取决于生活本身所固有的意义,但更取决于作者在反映事物的过程中所抒发的感情和对事物所作的评价。
对于一般记叙文和文学作品来说,作者首先得通记叙描写以情感人,然后才能引起读者的深思,在理智上发生作用,从而受到思想教育。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明代的焦竑也说:"感不至,则情不深,情不深则无以惊心而动魄,垂世而远行。"
抒情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起到陶冶性情、激发斗志的作用。
抒情是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表达方式,其他文章也往往运用抒情。
但在不同的文体中抒情的情况也很不一样。
在抒情性的诗文中,感情的抒发总是比较直接,比较鲜明,比较强烈;
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更多的是与叙述、描写、议论等方法结合进行;
在议论说理的文章中,作者很少直接抒写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对某些观点的论证,体现作者爱憎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写作时,要根据文章体裁的不同,选择恰当的方法来抒发感情。
抒情的要求:
1、要有健康的情趣
世界上绝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我要站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抒革命之情,抒人民之情,一定要用健康的感情、趣味去影响读者。
2、要真挚自然
抒情是手段,不是目的,要使抒情能达到感染人、激励人、教育人的目的,作者必须有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而且这种情感能够自然地流露出来。
有了真挚自然的情感,才能因情造文。读者也才能由文生情,从而受到感染,受到教育。
3、要生动具体
感情是比较抽象的东西,如果抒发得不生动不具体,读者就很难领会,当然也就很难打动读者,教育读者。
因此,抒情一定要在适当的叙述、描写的基础上进行,一定要考虑采用比喻、形象、象征等多种手段,把抽象的感情表达得生动具体一些,切忌呆板、干瘪和空洞。
读《写作概论》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9日/星期六/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文章的谋篇布局
"谋篇"的谋划,是写作准备阶段在内容"表现"上一个最为要紧的问题。
"篇"字,本义是编书成册。
"章"借用到文章写作上,就特指"段"或"节"了。
对于"篇章"的谋划,结撰,我国古人习惯把它称做"结构"或"布局"。
所谓结构,是把文章比喻成"建筑",指的是文章内部的组织和构造;
所谓"布局",是把文章比喻为"棋战",指的是文章格局的布置与安排。它们的喻意是一样的。
占有了材料,确立了主题,也就是说解决了"写什么"的内容问题,这还不行,还要进一步地考虑"怎么写"的问题,考虑如何把这些内容"表现"得有条不紊、完整统一、清晰动人的问题。
材料解决了"言之有物",
主题解决了"言之有理"还不够,还要精心布局,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
一大推进零乱的材料"堆"在那里,许多抽象的思想"摆"在那里,它们不成"形",不备"体",是根本不能被称做为"文章"的。
材料犹之人的"血肉",主题似于人之"灵魂",文章的结构布局正象里人的"骨骼"。
关于结构布局的任务,在我国讲得最早也较全面的是刘勰。他把我们说的结构布局称为"附会",认为它是"附"辞"会"义的重要手段。
他说:何谓附会?谓总文理,统首尾,定与夺,合涯际,弥沦一篇,使杂而不越者,若筑室之须基构,裁衣之待裁缉矣。
一见《文心雕龙•附合》
外国作家对结构的任务也谈论的较多。
狄德罗说过:"布局就是按照戏剧体裁的规律而在剧中的一段令人惊奇的历史",他认为戏剧是"历史"的艺术,而"布局"就是对它的恰当的截取和分布。
莫泊桑也说:"布局只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
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说:
"结构,是整理构思的各个组成部分,把那些有损于作品和谐的因素去掉,把剩下来的组成一个和谐体。
属于结构部分的因素是:使印象连贯起来,描写图景,刻划形象,把小说的一切因素结合起来,并用这种方法使它们能最真实地与最鲜明地表现出来。"
我们认为,结构布局的任务应为:寻求最佳的表情达意的表现"形式",使这种思维传递"形式"成为沟通主题与材料、论点与论证的"内在联系",成好沟通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共振"的最佳形式。
具体地说,象怎样开头,怎样结尾,那些先说,那些后说,分多少层次,划多少段落,怎么衔接,怎么照应,如何蓄势,如何点题等等,都是结构布局应仔细筹划,妥为解决的事情。
读(刘锡庆《基础写作学》札记
读书日记:(2025年8月10日/星期日/阴)
作品:王根青
美学与艺术
大师艺术短论荟萃
浅谈散文的情感盈溢之美
情动于衷而形于言
一切文学作品,可以说无不是"感情"的伴生物。
"言",对于文学家则是"文",亦即作品。
古罗马的贺拉斯告诫文学家:
"你自己先要笑,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欢乐;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悲痛。"(《诗艺》)
关于感情与文学的关系,古今中外的文艺学家已有共同的认识。
当我们读到鲁迅《野草•题辞》中的某些片断时,仿佛感到它正形象地道破了文学作品所以诞生并留下其不朽价值的内在缘由:
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这"坦然"、"欣然"生长于天地间,并献给"友"与"仇"、"人与兽"的"野草",不正如"文学"一般,萌生自有感于天地间一切的一颗"情种"么?!
感情的真实性、深刻性以及艺术性,乃是一切文学作品具有审美价值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文学如此,散文自然绝不例外,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散文与"情"的不解之缘显得尤为水乳交融。
感情的强烈性和直抒性,使散文的这一特征表现得最为"外在"和"直观"。
它往往通过一定程度的积蓄,在找到某种"决口"之后予以"流泻"或"迸发"。
读(熊述隆《散文艺术》)札记
袁德礼简历:
袁德礼:1954年生于上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糸。40年來,先后在报刊杂志发表过上万篇各类作品。先后出版过《百位老总谈人生》《女儿袁靓》《记者写天下》《袁德礼小说散文集》等书稿,累计1800万文字。作者曾在建筑与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社、城市导报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德礼传媒(国企)法人。
总编:山旮旯
责编:袁德礼
总设计:黄诚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