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的铁道兵传奇
——观《生命禁区的天路》有感
文/铁十三师 任智慧
编者按:2025年6月24日至7月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摄制组在铁道兵老战士陪同下,专程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实地拍摄了铁道兵十师、七师当年修建该路段的部分工程遗址,并采访了十余位亲历老兵,以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前辈们在“生命禁区”艰苦奋斗、筑路报国的珍贵场景。
8月9日晚20:46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首播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组织战友收看、撰写观后感。

在历史的漫漫洪流中,总有一些事迹宛如闪耀的星辰,穿透岁月的阴霾,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精神仿若熊熊燃烧的火炬,跨越时空的界限,点燃我们奋斗的激情。当我观看完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内心久久无法平静。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画面,一段段饱含深情的讲述,如同时光的纽带,将我拉回到那段波澜壮阔、气壮山河的岁月,让我得以窥探青藏铁路建设背后不为人知的艰辛与伟大。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困难重重,然而党中央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毅然决定修建青藏铁路。这一决策,绝非简单的交通规划,而是关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国防稳固的关键之举。在那个物资匮乏、技术落后的年代,修建青藏铁路的难度超乎想象,但党中央决心如磐,一声令下,无数热血儿女怀着满腔热忱,义无反顾地奔赴被称为“生命禁区”的青藏高原,就此拉开了一场可歌可泣的筑路大幕。
纪录片中,那些曾经参与青藏铁路建设的官兵们,虽已进入古稀之年,可每当谈及当年的峥嵘岁月,眼中依然闪烁着熠熠光芒,言语间满是自豪与感慨。他们缓缓诉说着在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下,如何凭借顽强的意志克服身体极限,一锤一镐地开凿隧道;在狂风暴雪的肆虐中,怎样坚守岗位,一寸一寸地铺设铁轨;在物资短缺、生活条件极度艰苦的情况下,又如何相互扶持,携手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这些故事,质朴而真实,每一个字都仿佛是用鲜血和汗水镌刻而成,深深触动着我的内心深处。
我已退休,曾是铁十三师的一员,虽未曾亲身参与青藏铁路的修建,但我深知铁道兵的使命与担当,也能深切体会战友们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我们铁十三师在其他铁路建设中也历经磨难,可青藏铁路的修建难度,相较普通铁路,堪称难上加难。这里高寒缺氧,冻土问题棘手,生态环境脆弱,每一个难题都是世界性的挑战,这无疑是对铁道兵的意志、智慧和勇气的一次极限考验。
冻土问题,堪称青藏铁路建设中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多年冻土犹如潜伏在地下的“恶魔”,随着季节的更替,时而膨胀,时而收缩,对铁路基础建设构成了巨大威胁。面对这一难题,科研人员和建设者们毫不畏惧,勇于探索。他们在高原上建立起无数试验点,展开大量科学试验研究。历经无数次的失败与尝试,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创造性地采用片石通风路基、热棒、保温板等新技术、新工艺,成功攻克了冻土难题。这一突破,不仅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更是世界冻土工程领域的一项伟大壮举。
高寒缺氧的环境,对建设者的身体和精神都是巨大的挑战。高原上空气稀薄,含氧量极低,人稍有活动就会气喘吁吁、心跳加速。许多建设者初上高原时,都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困难、呕吐不止,但他们没有一个人被吓倒,没有一个人选择退缩。为了缓解高原反应,他们随身携带氧气瓶,边吸氧边工作;为了赶工期,他们不顾身体的疲惫,日夜奋战在一线。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挑战着人类的生理极限,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生命赞歌。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极其敏感,一旦遭到破坏,便难以恢复。建设者们始终秉持“绿色环保”理念,将生态保护放在首位,采取了一系列严格的环保措施。他们设置动物通道,保障野生动物的迁徙自由;采用先进的污水处理技术,减少施工对水源的污染;及时恢复施工过程中破坏的植被。青藏铁路的建成,不仅是一条促进经济发展的希望之路,更是一条守护生态的绿色之路。它充分展示了中国在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方面的坚定决心和卓越成就,就如同中国在面对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时,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成功破解发展与保护的“两难”矛盾,书写出令世界瞩目的绿色答卷 ,彰显出中国在生态保护与发展协同共进上的智慧与担当。
除了自然环境带来的挑战,青藏铁路建设者们还面临着物资匮乏、生活艰苦等诸多困难。高原地区交通不便,物资运输极为困难,建设所需物资都要从内地长途运输而来,成本高昂且时常短缺。建设者们只能住在简陋的帐篷里,吃着单调的压缩食品和罐头。到了冬季,帐篷内寒冷刺骨,他们只能靠烧牛粪来取暖。但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他们以苦为乐,凭借顽强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一一克服了难关。
老兵们讲述的隧道塌方事故那惊险的一幕,令我刻骨铭心。100多名官兵被困隧道,生死未卜。隧道外的战友们心急如焚,迅速展开营救。他们齐心协力,搬运石块、搭建支撑结构,汗水湿透了衣衫也不停歇。经过漫长而艰苦的努力,被困官兵最终全部安全救出,无一人伤亡。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坚韧与担当,铸就了一座不朽的精神丰碑。



废弃隧道深处岩壁上的字迹,同样深深触动着我。“妈妈,等我回来”“水水”“馍馍”“空气”“赶英超美”……袁武学、梅梓祥等老兵轻轻抚过石壁,指腹摩挲着刻痕,眼眶瞬间泛红。这些字迹,是若干年前年轻士兵在烽火间隙留下的誓言,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有滚烫的赤诚。在央视记者的镜头里,老兵们久久驻足,这些字是他们青春的绝笔、生命的印记,是民族脊梁的见证。风穿过隧道,仿佛在替当年的他们呐喊,此刻,所有的敬仰都化作了沉默,这是对忠魂的告慰,是对历史的敬畏。
在青藏铁路蜿蜒的轨迹旁,一座座墓碑静静地矗立在雪域高原的阳光下。那些年轻的铁道兵将士,曾以血肉之躯对抗着高寒缺氧、冻土冰川,将铁轨一步步铺向云端。他们中,有人倒在爆破的烟尘里,有人长眠于暴风雪中,最终与雪山融为一体。风掠过经幡时,仿佛还在诉说着他们未竟的嘱托。如今,列车呼啸而过,载着万千乘客穿越昆仑山口,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他们的热血。这沉默的守护,是高原上最厚重的丰碑,让每一次眺望都饱含着深深的敬意。
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精神的生动象征。它宛如一条巨龙,蜿蜒盘旋在青藏高原之上,连接着内地与西藏。它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缩短了时空距离,让藏区人民能够更加便捷地与外界交流,分享国家发展的丰硕成果,为藏区带来了繁荣与希望。同时,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勇气,彰显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强大实力。
如今,青藏铁路已成为一条热门旅游热线,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领略青藏高原的壮美风光。但我们绝不能忘记那些为修建青藏铁路付出汗水和生命的建设者们,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丰碑。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为一名曾经的铁道兵,观看此片后我感慨万千。它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铁道兵的光荣历史和伟大使命,也让我为自己的军旅生涯感到无比自豪。我虽已离开部队,但铁道兵精神将永远在我心中熠熠生辉。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传承和弘扬铁道兵精神,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继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顾青藏铁路的建设历程,那是一部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壮丽史诗,是一曲用生命和热血谱写的英雄赞歌。它让我们看到了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坚强领导,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看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凝聚力。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我们面临着更多的挑战和机遇,但只要我们传承和发扬青藏铁路建设者的精神,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实现不了的梦想。让我们铭记历史,从中汲取奋进的力量,向着更加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

任智慧、中共党员、哲学博士。曾从事过新闻记者、区县党政机关部门领导。现任重庆市经济管理学会副秘书长、重庆艺扬教育咨询中心主任、重庆多所大学客座教授。著作有《思维创造财富》、《思维与决策效果》、《思维在日常工作中的运用案例》。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媒体、《人民文学》、《解放军文艺》等杂志上发表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报告文学、小说、散文、诗歌等300余篇。在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讲课百余场次。
责编:槛外人 20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