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至县朝高山(首阳山)历史文化研讨会盛况纪实
文/纪昀清
2025年8月10日上午,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在集贤镇东村村民委员会办公室隆重举行了“周至县朝高山(首阳山)历史文化研讨会”活动。整个会议由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副秘书长王博太主持。
在会议正式开始前,先举行了简短的授牌仪式。周至县文化馆副馆长赵轶受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副局长龙学兵的委托参加会议,并代表文旅体育局党委宣读了《关于成立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临时)的批复》文件:
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
《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关于成立临时党支部的报告》已收悉。5月15日,经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党委会研究,同意成立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临时)。经审查,原则同意李瑞祺同志任党支部(临时)书记。请严格按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等党纪党规进一步规范党内组织生活。
特此批复。
中共周至县文化和旅游体育局委员会 2025年5月15日


随之,赵轶又向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李瑞祺颁发了印有“同意李瑞祺同志担任: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党支部(临时)书记”字样的金色牌匾。李瑞祺书记对本会18名党员和66位正式会员的信任与支持表示感谢!并郑重表态:不负众望,愿与大家团结一心,努力奋斗,搞好历史研究会的学术研究工作,为助力周至县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贡献。全体与会人员报以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由主持人王博太宣布会议正式开始。

本次会议,主要包括六项议程:
第一项,由主持人王博太介绍与会嘉宾与代表,他们分别是:周至县融媒体中心主任与《周至一九四九》作者辛凡,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罗文希,《二曲文学》总编张军堂,周至县现代文学研究院院长与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刘新宇,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李瑞祺,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乔映威,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杨军康,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陈立社,西安市文联及西安市作协签约作家任升,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片区组长史振民、谭勇涛、田引泉、陈勇、马麦记,周至县孔子文化研究会会长侯景祥,原周至县人大教科文主任任广雄,原周至县国税局工会主席山万周,周至县文化馆副馆长赵轶,原周至县档案局副局长乔惠霞,原周至县就业局副局长朱琳,《周至春秋》第1-2期执行主编与《纪昀清文萃》总编纪昀清,魁星文学社社长宫正杰,集贤镇东村村委会委员陈战峰,集贤老年协会会长李忠练,周至县工商所退休干部与原集贤老年协会会长曹耀宏,集贤庙管会会长刘公社,原首阳山书画协会会长鲁中科,魁星文学社副主编寇健全,魁星文学社会计巩红利,魁星文学社会员段超。
第二项,由乔映威会长致欢迎词,并作《由朝高山(首阳山)所想到的》专题报告。

他的报告较长,主要有四大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立足本土文化挖掘。报告紧扣“朝高山”这一核心,从传说、历史、信仰、地理等多维度展开,聚焦首阳山的文化根脉。无论是对“高山岭”与首阳山名称演变的梳理,对古崇国、鲧禹治水等历史传说的关联考证,还是对伯夷叔齐首阳真迹的辨析、三太白山神信仰的解读,都始终围绕“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价值”这一主线,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深切关注与传承意识。
二是结构清晰,逻辑层层递进。整个报告以“抛砖引玉”的五部分展开,从“传说带人朝高山”引入,到“崇拜高山说崇国”追溯历史渊源,再到“夷齐首阳真迹辨”进行学术辨析,继之“登高山岭觅山神”探讨信仰内涵,最后“游太白山说太白”关联地域文化,形成了从现象到本质、从传说到考据、从局部到关联的逻辑链条,结构严谨且层层深入。
三是内容丰富,兼顾文献与实地考察。乔会长的报告,既引用了《史记》《山海经》《汉书》等史籍,也参考了地方志、学者研究(如汪受宽对杨恩《首阳山辨》的分析),体现了对文献的尊重;同时融入作者亲身登山经历(2001年登高山、2014年登太白山)、民间传说(女娲补天、三太白故事)、实物证据(明代铁牌位),让历史考据与实地体验、书面记载与口头传承相互印证,增强了内容的真实性与感染力。
四是立足现实,呼应时代需求。乔会长的报告,不止于历史追溯,更将 “朝高山”文化与“乡村文化振兴”“中华崇祖文化传承”等时代主题结合,提出“让高山岭成为旅游经济新高地”的愿景,体现了“古为今用”的现实关怀。同时,对乡村传统价值流失的担忧、对祖脉文化认同的呼吁,也让历史探讨具有了人文温度。
总之,乔映威会长的报告,既是对周至“朝高山”文化的一次系统梳理,也是地方学者深耕本土历史的生动实践,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视角与素材,兼具学术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乔会长一直站在发言席,其慷慨激昂的阐述,博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与赞扬!
第三项,由集贤、九峰代表讲话。
首先,由集贤代表——集贤庙管会会长刘公社讲话。
他的讲话简短有力,主要表达了对原集贤老年协会会长曹耀宏的感谢之情。因为在当地发现了明代的两块铁牌位,而这两块铁牌位的成功悬挂,其中就蕴含着曹会长的巨大心血。大家也以热烈的掌声,对曹会长的劳苦功高,表示了由衷敬佩和赞赏之情!
其次,由九峰代表——魁星文学社社长宫正杰讲话。

他的讲话言简意赅。他说听老人讲,首阳山原叫高山,又叫九头,就是九座像龙头一样的高山。还说九头的野菜卧出来的浆水就是酸,与别处不同,可能与首阳山采薇有关。随之,又向大家介绍了去首阳山的不同路线。他的剀切讲话,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喝彩!第四项,由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三名专家分别作主题研讨发言。
第一位发言的是名誉会长李瑞祺。

他发言的题目是《从高山岭到首阳山实体地名考证》。他的发言,主要通过系统梳理历史文献与实地考察,对周至县九峰镇与鄠邑区蒋村镇交界处的山体名称演变及历史文化关联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发言具有如下特点:
其一,学术价值:正本清源,廓清历史迷雾。主要体现在:
一是地名变迁考证严谨。他通过对比康熙至民国时期的11部地方志及省志,揭示“首阳山”这一名称在民国13年(1924 年)前从未出现,而“高山岭”作为正式名称已存在数百年。这一发现纠正了地方文史资料中将“首阳山”作为历史正名的谬误,为地名学研究提供了典型案例。
二是伯夷叔齐传说的祛魅。他在发言中指出,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传说在民国文献中并未与周至关联,而是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文史资料的附会。他进一步通过地理方位分析(周武王进军路线)、历史文献对比(山西永济首阳山的权威记载)及毛泽东的批判,否定了该传说的历史真实性,避免了地方文化符号的不当挪用。
三是本土历史文化的再发现。他跳出伯夷叔齐的争议叙事,将研究视角转向古骆国、古崇国的历史脉络,指出高山岭与骆明、伯鲧、大禹等上古人物的关联,以及民间“崇祖敬天、朝拜高山”的民俗传统。这为挖掘地方文化的原生价值提供了新思路。
其二,论证逻辑:多重证据链支撑,思辨性突出。主要体现在:
一是文献互证与版本溯源。李会长通过排比式列举历代志书对“高山岭”的记载,形成清晰的地名演变时间线。同时,对比不同时期文献对伯夷叔齐传说的表述差异,揭示其传播路径与添附痕迹,展现了扎实的考据功底。
二是地理逻辑与历史情境的结合。在分析伯夷叔齐可能隐居的首阳山时,李会长以周武王进军路线为空间坐标,结合山西永济首阳山的地理特征(紧邻黄河、中条山之首)、历史遗迹(二贤庙)及古诗文中的地貌描述,形成“文献+地理+文学”的三重证据链,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三是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李会长的发言,不回避伯夷叔齐传说的政治争议,既引用毛泽东的批判以强化立场,又通过东方朔、江南靖士等人的观点,展现历史评价的多元性。这种辩证态度避免了学术研究的片面性。
其三,现实意义:文化认同与地方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
一是地方文化自信的重构。李会长建议摒弃伯夷叔齐的争议叙事,转而挖掘古骆国、古崇国的历史资源,强调骆明、伯鲧、大禹等本土人物的贡献。这一主张有助于摆脱对外部文化符号的依赖,建立基于本土历史的文化认同。
二是地名规范与旅游开发的平衡。李会长在发言中指出“首阳山”作为俗名的合理性(因日出先照得名),但主张在正式表述中恢复“高山岭”的历史正名。这一建议为地方地名管理提供了学术参考,同时为旅游开发保留了文化辨识度。
三是历史教育的导向价值。李会长通过梳理伯夷叔齐传说的传播谬误,警示地方文史编纂应避免“以讹传讹”。同时,强调毛泽东对伯夷行为的批判,为当代历史教育提供了价值观指引,即摒弃消极避世的“个人主义”,弘扬积极进取的民族精神。
最后,李会长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全国首阳山十多处,从自然角度,都是合理正确的,能站住脚的。伯夷叔齐隐居并绝食的首阳山,全国只有一处,即山西省永济县的中条山——首阳山。并提出了良好建议:“对我县首阳山这座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实体地名,在表述中,应明确写为:首阳山,本名高山岭。因伯夷叔齐并未上过周至九峰的高山岭,不必再拿伯夷叔齐说事。应从当地古骆国、古崇国、古郝国的悠久历史及著名人物骆明、伯鲧、大禹的事迹及影响到民间的崇祖敬天,朝拜高山,找出周至县首阳山的正能量特色来。他们的事迹和历史对人民的贡献,比伯夷叔齐不知要伟大多少倍!”
总之,李瑞祺会长以严谨的考据、辩证的思维和鲜明的问题意识,为地方历史文化研究树立了典范。其价值不仅在于澄清一个地名的历史真相,更在于揭示了地方文化建构中“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现象。在文旅融合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此类研究为守护历史真实性、激活本土文化生命力提供了重要启示。故而,他的长篇发言,也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掌声喝彩!
第二位发言的是顾问刘新宇。
他在正式发言前,抒发感慨说:“听了四位同事的发言,感觉各有来路,各有出处,致学精神可嘉,研学态度可颂。同时也不由得我在发言前同大家一起共商几句,即研究历史,一是利用典籍、史料佐证,二是通过地名承载佐证,三是根据口口相传说明,避免误入‘尽信书’岐途。”并对上面四位发言人所提的古崇国与首阳山有关、古崇国与古骆国是同一时期的封国的论断,表示认可。
他的正式发言,则以《首阳山地名五说》为题,并对“首阳山地名缘于早周”的论断进行了简明扼要的阐述。其五说分别为:相邻山体说、迎阳说、“扣马谏王”成语说、地名文化说(包括耿峪、赤峪——原叫耻峪、田峪——原叫恬峪、就峪)、村人口口相传说。
刘新宇老师的五说言论,展现了对地方历史文化的深入关注与挖掘,其论证路径多元,主要体现在:论证视角的丰富性与乡土价值。他从地理相邻、自然特征、成语典故、地名谐音、民间传说五个维度展开,试图构建“首阳山地名始于早周”的证据链,体现了对地方文化的细致观察。他将山体海拔、沟谷名称、村民记忆等本土元素纳入论证,重视民间口传历史与地方风物的关联,赋予论证较强的乡土气息,为理解首阳山的文化内涵提供了鲜活的在地视角;尤其对伯夷、叔齐精神与沟谷地名(如耿峪、赤峪)的关联解读,虽多为推测,却暗含对地方文化符号的深度挖掘,展现了地名作为“文化记忆载体”的思考。他的五说言论,其价值在于激活了地方历史记忆,为探讨首阳山的文化内涵提供了多元思路,体现了对本土文化的珍视。他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周至首阳山与伯夷、叔齐有关系。他的五说言论,令人耳目一新,赢得了大家的一致掌声肯定!
第三位发言的是执行副会长杨军康。
为了本次发言,他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仅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还专门带来了投影仪和电脑设备。他的发言有根有据,尤其是对古文典籍的引用考证,令人咋舌,不得不令人由衷敬佩!他的发言主要通过实地调研与文献考证,对周至高山(首阳山)三太白庙的历史文化内涵进行了系统梳理,揭示了该庙四神共祭现象背后的复杂历史脉络与文化交融过程。其特点十分显著,主要体现在:
其一,学术价值:多元文化交融的典型案例。
一是四神共祭的独特性。他在发言中,首次明确指出该庙实为太白神、伯夷叔齐、周勃、崇济大王四神共祭的场所,这一现象在关中地区乃至全国宗教史上均属罕见。通过分析四神的不同起源(太白神为水神、伯夷叔齐为义士、周勃为功臣、崇济大王为地方水神),揭示了民间信仰中实用主义与多元融合的特点。例如,山西移民将原属晋南的伯夷叔齐与周勃祭祀传统带入周至,并结合当地祈雨需求引入太白神与崇济大王,形成“四庙合一”的独特格局。
二是首阳山名称的文化重构。杨军康通过文献辨析,指出周至首阳山名称实为明初山西移民的文化移植产物。晋南首阳山因伯夷叔齐隐居而闻名,移民在此建庙后沿用其名,导致地理标识与历史记忆的错位。这一发现修正了长期以来将周至首阳山等同于历史记载中伯夷叔齐隐居地的误解,具有重要的学术纠偏意义。
三是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的张力。杨军康在发言中,对当地流传的“伯夷叔齐饿死首阳山”的传说进行了批判性分析,指出其与先秦文献的矛盾(如《庄子》《孟子》未提及其反对武王伐纣),并揭示了《史记》记载中“叩马阻谏”情节实为汉代儒家伦理建构的产物。这一论证体现了历史人类学视角下对民间叙事的解构与再诠释。
其二,论证逻辑:考据严谨,层次分明。主要体现在:
一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杨军康综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民俗学等方法,对《史记》《水经注》《宋会要辑稿》等正史与地方志进行细致爬梳,并结合田野调查(如对修庙参与者李华、庙管会会长的访谈),形成“文献互证-田野验证-逻辑推理”的立体论证体系。例如,通过明天启二年“高山太白”神主牌位铭文,坐实太白神祭祀的具体时间与信众构成。
二是概念辨析的深度。对“太白神”“太白山神”“太白清湫神”等易混淆概念进行严格区分,指出唐代以前太白神为山神,唐以后逐渐与湫池龙神(龙王)混同,最终形成以祈雨为核心功能的信仰体系。这一辨析澄清了长期以来学界对太白山信仰的模糊认知。
三是因果链条的完整性。从山西移民迁入(明初)→建庙祭祀伯夷叔齐与周勃→引入太白神与崇济大王(明崇祯年间)→祈雨功能强化→民间传说衍生,构建了清晰的历史发展脉络。例如,元代太白湫神被封为三王,促使该庙将伯夷叔齐、周勃与太白神混为一谈,最终形成“三太白”崇拜。
其三,史料运用:精准详实,创新诠释。主要体现在:
一是出土文物的关键作用。对1981年修庙时发现的“高山太白”“高山崇济大王”神主牌位的解读,成为论证四神共祭历史的核心证据。特别是“高山太白”牌位背面铭文记录的兴平陈氏家族捐铸行为,为研究明代跨地域民间信仰传播提供了直接材料。
二是地方志与碑刻的互补。引用《元和郡县志》《宋会要辑稿》等文献,追溯崇济大王封号的来源(山西静乐天池神崇济侯),并结合山西民间将其与五台龙王混淆的现象,解释其在周至被称为“大王”的原因。同时,通过《水经注》《古今图书集成》对首阳山的记载,论证其名称的历史演变。
三是民间文献的发掘。虽未直接引用,但通过访谈记录(如田和尚徒弟李周贤的口述)补充了1980年代庙宇重建的细节,展现了当代民间信仰复兴的社会背景。例如,铁牌位的发现与下山庙的建立,反映了改革开放后地方文化认同的重构需求。
其四,现实意义: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启示。主要体现在:
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价值。杨军康在发言中揭示的“朝高山”习俗(周至、鄠邑等地民众的集体朝圣),实为承载历史记忆、强化地方认同的重要载体。建议将其与集贤古乐、楼观道文化等联合申报非遗,形成“秦岭北麓信仰文化带”品牌。
二是移民文化的传承路径。山西移民带来的祭祀传统在周至的本土化改造(如伯夷叔齐与周勃的合祭),为研究明清关中移民史提供了典型案例。可进一步挖掘司竹火星圣母庙、四屯晋文公庙等移民庙宇,构建“晋陕文化走廊”研究框架。
三是生态与信仰的关联。太白神与崇济大王的祈雨功能,反映了秦岭北麓农业社会对水资源的依赖。建议结合当前生态保护政策,将该庙打造成“人水和谐”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
总之,杨军康的细致发言,以周至三太白庙为切入点,全景式展现了明清以来关中民间信仰的复杂面相,其考据之精、视野之广、启发性之强,为地方宗教史研究提供了范本。毫无疑问,他的发言,彰显了周至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的实力!自然而然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谬赞!
第五项,与会人员代表发言。
首先,由集贤老年协会会长李忠练发言。

他主要讲述了在集贤当地发现了2个古代铁牌位与一把佩剑等古迹文物,并说这些文物都与伯夷叔齐有关系。还建议各位方家,通过这些历史实物,回头好好研究论证一下,伯夷叔齐到底有没有来过周至首阳山等地。他的发言简短有力,也赢得了大家的高度赞赏!
其次,由周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顾问罗文希发言。

他发言的题目是《伯夷与叔齐的关系》。他的发言简明扼要,论证充分,自然也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喝彩。
最后,由《纪昀清文萃》总编纪昀清发言。

纪昀清受李瑞祺会长委托,代表岐山周文化研究会终身名誉会长郑鼎文宣读其佳作《从政治站位的高度审视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是非曲直》。
郑鼎文这篇文章,以鲜明的政治立场重新解读历史人物,其核心观点在于以“政治站位”为标尺,批判伯夷叔齐“不识时务”的守旧立场,并通过毛泽东的评价强化这一结论。文章结构清晰,论证逻辑严密,其特点显著,主要体现在:
一是政治视角的独特性与时代价值。文章的突出贡献在于将伯夷叔齐的行为置于政治立场的框架下分析,强调立场对错对历史评价的决定性作用。作者通过梳理《史记》记载,指出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的核心矛盾:在商纣王暴政已失民心的背景下,二人仍坚持“以臣弑君”的旧伦理,将新兴力量视为 “暴臣”,其立场被毛泽东批评为“对人民不负责任”。这一分析揭示了政治立场在历史变革中的关键作用,呼应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 “进步力量代表历史方向”的论断。
二是作者对古代评价的解读亦具洞察力。文章指出,《论语》《孟子》等典籍对伯夷叔齐的推崇,本质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服务——通过塑造“忠孝典范”,强化臣民对等级制度的服从。这一视角突破了传统道德叙事,揭示了历史评价背后的权力逻辑。
三是历史复杂性的简化与文化价值的遮蔽。文章对政治立场的过度强调,导致对历史人物的多维解读被简化。伯夷叔齐的行为不仅是政治选择,更是道德理想的实践。孔子称其 “求仁得仁”,孟子赞其“圣之清者”,皆肯定其对道义的坚守。这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气节,在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背景下,具有维系文化价值的特殊意义。司马迁将其列为《史记》列传之首,亦暗含对其人格力量的敬意。
此外,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的理念,虽与武王革命的历史必然性相悖,却反映了对暴力循环的深刻反思。庄子批评其“离名轻死”,实则揭示了其行为的悲剧性:在历史洪流中,个体道德理想与现实政治的冲突难以调和。这种复杂性在文章中被简化为“守旧”与“进步”的二元对立。
四是毛泽东评价的语境化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再审视。文章对毛泽东观点的引用需结合具体历史语境。毛泽东在《别了,司徒雷登》中批评伯夷叔齐,旨在激励知识分子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其政治动员色彩显著。但若将这一特定语境下的评价普适化,可能忽视伯夷叔齐在文化传承中的积极意义。例如,其“让国”行为所体现的谦让精神,已积淀为中华民族的道德基因,这种文化符号的价值超越了政治立场的局限。
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伯夷叔齐的行为需置于商周交替的历史背景中考察:他们既非单纯“反动”,亦非完全“守旧”,而是在新旧制度冲突中坚持特定道德原则的悲剧性人物。文章对其“开小差逃跑”的批评,忽视了其对暴力革命的道德顾虑,以及对“天命”与“民意”关系的独特理解。
五是结论:政治站位的合理性边界。
文章的价值在于警示:历史评价需警惕“道德至上”的乌托邦倾向,政治立场的正确性是判断历史人物的重要维度。然而,政治站位不应成为唯一标准。伯夷叔齐的“不食周粟”既是政治选择,也是文化符号、道德象征,其复杂性要求我们在批判其政治立场的同时,尊重其文化价值。正如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对“天道无亲”的质疑,历史评价本身就蕴含着对人性、道义与权力关系的永恒追问。
总之,郑鼎文的文章为重新审视伯夷叔齐提供了重要视角,但其结论需在历史复杂性与文化多元性的框架下进一步修正。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应在肯定进步力量的同时,包容对理想主义的温情与敬意。
纪昀清以浑厚有力的嗓音,字正腔圆地宣读了郑鼎文的佳作,再现了原文的原汁原味,赢得了大家齐刷刷的掌声肯定!
最后,大家在会议室门口集中合影留念,并在集贤聚仙饭店统一用餐。

整个活动井然有序,大家用餐时,各抒己见,笑逐颜开,倍感收获满满!这是一次难得的文化交流大会,更是以文会友、提升自我的绝佳平台!
2025年8月10日

【作者简介】纪昀清,本名纪堪迎,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江山文学网”签约作家、江山文学网“柳岸花明”社团总编(先后荣获“江山之星”“社团优秀编辑”“明星版主”“社团优秀社长”称号),《周至春秋》杂志第1-2期执行主编,《纪昀清文萃》都市头条总编(自2025年6月2日发文至8月10日,总点击已突破167万+)。从2007年起,相继在中国散文网、散文在线、红袖添香、陕西作家网、中国作家网等知名文学网站及《中国散文学会》《中国作家库》《路遥文学馆》《文學陝軍》《散文之声》《三秦散文家》《当代作家》《人民作家》《纪实天地》《当代文摘》《当代汉诗》《首都文学》《人类的思想》《七天网》《西北作家》《现代美文》《大秦文摘》《品诗》《银河悦读》《当代作家联盟》《作家》《华语作家》《文学前线》《陕西龙山书院》《荒土文学》《般若苑》等50余家微刊平台发表作品。另有部分作品在《阳光报》《西安商报》《文華》等报纸和《长安》《望月文学》《芙蓉国文汇》《易说乾坤》《微光诗刊》《白孔雀诗刊》等杂志发表,截至目前共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共计120万余字。其中,18万余字的长篇纪实文学《砥砺人生》已在“江山文学网”连载完毕;20万字散文精选集《幸福密码》已完稿;短篇小说《泣血残阳》(共4集)与《三口聚餐》(共4集)分别被江山文学网“有声文学”推出,均由江山知名主播“等到满山红叶时”播讲。先后以“文采飞扬”社团副社长与“柳岸花明”社团总编身份,接受“江山记者部”专访2次,并在江山夜校779人的QQ群里,主讲了《阅评与写作》,好评如潮!除此而外,相继校对了《周至春秋》(创刊号)、《周至春秋》(第2期)、《周至毛氏》与《周至县标准地名志(1990-2020)》(100万字)以及《骆谷道的传说》等书籍。曾获荣获全国第二届“孔子文学奖”,多爱杯全国诗歌大赛一等奖,第四届《望月文学》全国散文大赛二等奖,渭河有奖全国征文大赛优秀奖,首届瞳孔之光全国青年征文大赛优秀奖,七天网首届原创IP大赛优秀美文奖,海南卫视《艺彩绽放》2023全国原创文学大赛优秀奖等多种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