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阅兵颂歌》孙幼明词曲
雄伟的天安门升起万道霞光,
宽广的长安街军歌多么嘹亮,
方阵威武豪迈铿锵
铁流滚滚势不可当,
听南昌起义的枪声翻卷在我们的旗帜上。看井冈山的火种仍燃烧在我们的胸膛,
更有歼击机掠过万里长空。喜看航母驶向蔚蓝海洋。
啊,统帅挥巨手,三军有力量。
为了实现山河一统
居安思危向前闯,
为了保卫人民幸福,
永远紧握手中枪。
金水桥边碧波荡漾,
八一军徽金光闪亮,
惊雷阵阵,东风浩荡
百万雄师志坚如钢。
怎能忘
卢沟桥的冷月凄凉,
怎能忘
平型关的杀声高涨
长铭初心,永记使命,屹立于世,自我当强。
啊,统帅检阅来,山河共回响。
为了捍卫世界和平
枕戈待旦浩气扬。
为了实现中华复兴
铸牢军魂党指揮枪,
为了实现中华复兴,红心永向党中央。
《大阅兵颂歌》:以音符铸就的民族精神丰碑
作者:艾平
在天安门广场的晨曦中,当八一军徽的金芒刺破云层,孙幼明创作的《大阅兵颂歌》便如历史长河中的惊涛,裹挟着百年革命记忆的砂砾,拍击着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岩岸。这首以"为了实现中华复兴"为精神内核的作品,既是革命史诗的现代回响,更是民族精神的交响重构。
一、历史褶皱中的精神基因
歌曲开篇以"南昌起义的枪声"与"卢沟桥的冷月"为时空坐标,构建起跨越九十年的革命图谱。当军号声穿透"井冈山的火种",我们听见的不仅是黄洋界上的炮火余韵,更是从秋收起义到平型关大捷的精神接力。词作者巧妙运用"钢"与"铁流"的金属意象,将长征路上的草鞋与抗美援朝的钢盔熔铸成同一片钢铁洪流。这种艺术处理暗合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美学转化——每个音符都是人民军队的细胞分裂,每段旋律皆为民族觉醒的基因重组。
二、复调叙事中的音乐哲学
孙幼明以进行曲为骨架,却在强拍处植入戏曲的甩腔技法。当"惊雷阵阵"的鼓点与"东风浩荡"的管乐形成对位时,我们分明感受到《黄河大合唱》的磅礴与《东方红》的庄严在五线谱上共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转调设计:从G大调的昂扬到降B小调的凝重,再回归C大调的辉煌,恰似中国共产党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轨迹。这种音乐语法的革新,将传统进行曲的单线叙事升华为多维度的精神史诗。
三、符号学视域下的歌词解码
"歼击机掠过平型关"的超现实意象,构成极具张力的时空对话——当现代空天力量与抗日战争的经典战例相遇,历史不再是博物馆的标本,而是活化为民族精神的基因库。"航母驶向蔚蓝海洋"的隐喻更值得玩味:这不仅是军事现代化的具象展示,更是"向海而兴"文明观的当代诠释。全词反复出现的"红心永向党中央",以音乐赋格的形式,将政治信仰转化为可聆听的审美体验。
四、时代语境中的价值重构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大阅兵颂歌》展现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当"枕戈待旦"的警句与"山河一统"的愿景形成复调,我们听见的不仅是强军梦的节拍器,更是文明型国家的精神胎动。歌曲中"捍卫世界和平"的宣言,巧妙化解了西方语境中的"国强必霸"叙事,用东方智慧重构了"和平崛起"的音乐注释。这种创作实践本身,便是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艺术演绎。
站在两个百年交汇点回望,《大阅兵颂歌》的价值早已超越音乐范畴。它既是对"站起来"历史叙事的美学确认,更是对"强起来"时代命题的艺术应答。当最后一个音符在天空
穹顶消散时,我们深知:这曲终将被载入史册的颂歌,实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的最新坐标——以音符为经纬,织就新时代的文化长城。
作者简介:
艾平,知名媒体评论员,作家。
孙幼明简介:
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广东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音乐文学协会会员,广州市音乐家协会理事,广州市越秀区音乐家协会理论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多次评为广东省优秀音乐人,羊城优秀音乐家,已创作歌曲近百首,主要作品有《广州近代革命史组歌十首》,《永庆坊》,《广州有条北京路》,《新广州》,《文脉长流大湾还》,《广州中医院院歌》,《广州供销社之歌》,《广州丰采公司司歌》《思绿环保公司诗歌》,《复大医院院歌》等等,作词作曲风格清新秀雅,政治站位高,艺术水平较高,是著名音乐家陈小奇先生的学生和入室弟子,人称广州红歌王子,广州历史红歌第一人。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开设网上公益《微音乐讲座五十讲》培养音乐人才一大批。2022年9月在广州举行孙幼明词曲作品音乐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