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老摄友告诉本人说,山东东营的一位老朋友来银川游玩,因时间紧没能叫熟人相聚,她已经回东营了。于是,自己回想起那年到东营采风时,与老友见面的情形。
那是2020年8月上旬,中摄协北京摄影函授学院陕西分院组织历届学友30余人,赴东营进行为期6天的游学创作活动。其目的是聆听名师讲座、向外省榜样学习;寻求灵感、拓展摄影创作的思路;突破瓶颈、使自己在摄影艺术有一个新的飞跃。
作为学员的本人特意从银川出发,跟随前往东营参加这次活动。同时,还想利用难得的机会,找找胜利油田30多年未见的朋友,他们都是当年长庆油田支援胜利油田大会战时期调去的。年轻奔波在外,到老感叹一见,友谊长存吧。
在几天的采风中,我们先后去了两处渔港、一处乡村,以及黄河入海口、孙子文化园等地方,并且抽空进行了两次街拍活动。自己找题材,以记录手法去展现当地百姓的劳动与生活场景。在这里,我体验了与外地打工者和当地渔民交流;坐公交车、骑共享电动车找素材等多个环节过程,而且及时把部分素材进行选片,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出,收获还是蛮大的。
在这里,借用人民日报摄影部主任、高级记者李舸的两句话来鼓励自己,“影像随心,遵从内心的表达才是最重要的。”“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核心,是你自己有没有一种情怀,有没有一种态度,有没有一种观点,有没有一种立场。”所以,我在拍摄中十分重视情节,并且突出细节,以此作为情感的表达与影像的表现。
登机出发。小雨天气,我们搭乘一架从西安直飞东营的小飞机,乘客不少,基本满员。就是从T3航站楼乘接驳车到T2的机场边边上去登机,路程稍微有点远。
一路观景。本想坐在舷窗旁能发现可拍的画面,可是全天为阴,云雾不分。直到飞机降落前,才看见东营黄河三角洲的一点点地貌,这里的水系很发达哦。
到达东营。经过近两个小时的飞行到达了胜利机场,它原是胜利油田的自备机场,利用率不高。2001年5月,由东营市政府和油田共同投资改建后继续通航使用。
见到大师。当晚,带队老师邀请来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东营市摄影家协会主席黄利平给学员授课。他深入浅出,并就摄影语言的运用手法同大家进行了交流。
认真学习。在讲座中,黄主席以“黄河入海 我们回家”为主题,从讲好“黄河故事”入手,讲述他30多年来的拍摄体会,分享了摄影作品《滩区·故乡》。
观片受益。作为东营日报社高级记者的黄利平,其摄影作品《黄河·滩区》《滩区·故乡》,办过展览、出过画册,抒发了他对故乡的一片赤子之情。
辉煌之地。在观看摄影家黄利平、李林的“湿地·故乡”摄影展时,带队老师王应超想起自己前几年来此地,跟随黄利平创作《相·像》摄影专题时的情景。
祭海拜龙王。在东营垦利区境内永丰河入海口的红光渔港,学员们沿河岸散开寻找拍摄主体。永丰河可通往渤海湾,每年开渔期,渔民都会举行祭海仪式。
铁锚后边。东营各渔港从五月初到八月底进行三个月的伏季休渔期,所有渔船都要返回船籍港停靠。于是,我们在永丰河边对停泊的渔船进行了取景拍摄。
渔家孩子。现在的渔民人家大都在岸上居住,使后代能够有很好的教育。在码头上,大人们都在收拾船只、整理渔网,准备9月1日开渔,小人儿结伴来此游玩。
船上老小。也许是拾掇船只的缘故,有不少船上居住着人家。这位老人照看孩子时,也用手机来哄孙儿,跟城市里的老人无两样。这手机啊,成了普通玩具。
等待接货。尽管处在休渔期,但养殖海鲜的人还是通过航道来运送海产品。这位小伙一直在广利河边等待着送货人。广利渔港是东营市较大的渔港,大船很多。
摆渡小船。广利港是胜利油田1991年转交给东营市作为渔港使用的。当地政府先后迁入不少渔民来此,并建设了三个渔民村,成立有社区居委会,形成了规模。
抢手鲜货。休渔期间,东营的海鲜市场主要以冷冻海鲜和养殖海鲜为主。在码头上,碰巧遇到一只小船送来了鲜蟹,张牙舞爪的,收货人很满意,立即装箱拉走。
渔港小摊。临近开渔期,码头上增加了一些摊点,但河边的环境差点,死鱼烂虾有之,蚊蝇较多。这个女摊主就把摊位用蚊帐罩起,讲究卫生,引得食客上门。
冷清候客。而这两位卖主第一天来此,用车拉来南方水果卖却无人问津,很是郁闷。女摊主说,本想是快到开渔期了,码头人多。谁知是这么个情况,太无奈了。
学员采风。在这几天的采风中,学员们的劲头十足。虽然大家相互熟识的程度不同,但在学院的大旗下,走到哪里都自来熟,拍片、交流、互补和加微信。
捕捉镜头。老吴与我是同期学友,退休在家带娃好多年。但和学友在一起拍片玩耍他很痛快,说走就走。仅相机从单反加黑卡,现在又换成微单系列,执着的很。
汗流浃背。“辛教授”是我前几年在西安一个摄影俱乐部相识的军人医生,退休后也把夫人拉进了摄影群体。在码头上,他乐呵呵的拍片,全然不顾身上的汗水。
勤能补拙。壮汉老任年龄接近七十,拍起片来闲不住。车上、村里、码头、展厅,凡是能拍的镜头他都出手。或用相机或用手机,见到美景后乐得合不拢嘴。
扑下身子。摄影理论家许华飞说过一句话,意思是不要跟摄影人勤打交道,因为你不知道他们按快门前想些什么、拍些什么?瞧瞧,这些摄影人拍的角度,真接地气。
远眺入海口。因海上有防务演习,使黄河入海口的游船停运。我们只能远远望去,感受一下亲自到这里的心情。许多游客在标志大石头前留影,以示来到过这里。
登高抓拍。这趟采风,安排有几个好去处。在黄河入海口湿地公园景区,学员们撒开鸭子、各自寻找角度,或高或低,构思主题,选取人物,择机按下快门。
对比画面。学员们无处不在,镜头对准哪里差不多都会出现背双肩包、跨相机的人。仔细一瞧,都是熟面孔。就他们拍照那个认真劲,真得找个机会细说一番。
寻找趣味点。这个黄河入海口,在东营垦利区黄河口镇境内,处在渤海与莱州湾交汇处。自打建成景区后,来访的游客多了去,连本地人也会亲临观望一下的。
丹顶鹤的家。被誉为鸟类天堂的黄河三角洲,每年春秋都有大批候鸟来此度假、繁衍,据查有近300种鸟类。我们看到的丹顶鹤,是被景区救助饲养在此的。
远处的井站。因有油田在先、保护区在后的实际,即产生了景中有井、井在景中的景象。现在胜利油田让位生态效益,将景区井站关停封闭,为保护环境出力。
大爷八十一。在龙居镇的林家村,同这位大爷聊天时他说,村里的年轻人多数在外工作,留守的老人在家是为了养蚕。养蚕也是村里的支柱产业。

鲜桃丰收。在村上的小桃园里,两位大爷和两位大嫂在摘桃。老人说,这桃的个头不大,但汁很甜,不信你尝尝?村子是镇上的示范村,脱贫致富工作走在前列。
准备出海。在广利渔港一村的金姓人家门前,全家上阵打理渔网。主人说,开渔期就是捕捞对虾的好时节,网子一定得整好、整顺手。渔家的娘子军老厉害了。
街边景象。拍了一圈渔港渔民的镜头,所整理的一组图片《企盼》,在某头条平台两日展现量过9000。而在红光渔港拍的《准备出海》,展现量达2.6万。
都市农民工。在东营区康洋路拍了一组安徽籍打工者的画面,他们正在修建路边的污水井。经过攀谈,得知他们的年龄大都接近60岁,为了孩子上学蛮拼的。
汗浸衣襟。东营的天气很潮湿,加之阳光暴晒,劳动者的衣服湿透了。见我在拍照,他们有点不好意思。瞧瞧,这才叫汗流浃背。
《都市里的油田》。胜利油田的工作范围约4.4万平方千米,分布在山东省28个县(区)境内。后来发展为城中有井、井靠楼边,与公园及居民区融为一体。
高楼陪伴。1965年,位于东营胜利村境内的油井获得千吨级产量,举国一片欢腾。原叫“923厂”后改名为胜利油田。《都市里的油田》名副其实。
候车拍片。这天下午东营下雨,我在老城北一路万达广场公交车站等车时,看到许多电动车穿梭于车流中很不安全。于是,一边观望、一边随手记录了一组镜头。
夹缝中行走。据了解,东营老城区的道路较窄,造成非机动车与机动车共行其道。《夹缝中行走》就这样被记录在此了。
别了,东营。短短的几天很快过去,我们的足迹留在了东营的土地上,这是很欣慰的一件事,至少此生走了回黄河三角洲平原。机场,小雨又下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