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丰碑:永不褪色的铁道兵精神
—— CCTV7《老兵您好》镌刻铁道兵修建青藏铁路的热血史诗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编者按:2025年6月24日至7月1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摄制组在铁道兵老战士陪同下,专程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实地拍摄了铁道兵十师、七师当年修建该路段的部分工程遗址,并采访了十余位亲历老兵,以艺术手法生动再现了前辈们在“生命禁区”艰苦奋斗、筑路报国的珍贵场景。
8月9日晚20:46在CCTV-7国防军事频道《老兵你好》栏目首播纪录片《“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铁道兵战友网文学创作中心组织战友收看、撰写观后感。

2025年8月9日晚,CCTV7《老兵您好》栏目震撼播出,一段尘封已久、由铁道兵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书写的青藏铁路建设史诗,穿越时空,激荡人心。这部不朽的篇章,不仅记录了一条“天路”的诞生,更铸就了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而唤醒这段历史记忆的,离不开铁道兵文化的忠实守护者——收藏家梅梓祥。
梅梓祥:铁道兵历史的“活博物馆”

1978年入伍的梅梓祥,自此便将生命融入了铁道兵文化。数十载春秋,他孜孜不倦地收集着铁道兵的点滴印记:泛黄的书籍、闪耀的徽章、磨损的军装……累积的铁道兵及党史、军史文物资料、书籍逾百万件。他用笔记录历史,发表、出版新闻与文学作品超百万字,被誉为“一座行走的铁道兵博物馆”。博客、微信公众号成为他传播铁道兵光辉历史、崇高文化与不朽精神的新阵地。
雪水河隧道:岩壁上的精神史诗
2024年,曾服役于铁道兵十师、后调入原炮兵第二工程学院的袁武学,邀请铁七师战友李来所做向导,与12位战友重走青藏线。在废弃的雪水河隧道中,他们被眼前的景象震撼:斑驳的岩壁上,密密麻麻布满了用油漆书写的字句。袁武学立刻联系了铁道兵文化守护者梅梓祥。凭借深厚的积淀与敏锐洞察,梅梓祥意识到这些褪色文字沉甸甸的历史价值。他协助袁武学对此事进行了深度挖掘与报道。梅梓祥饱含深情的讲述和袁武学战友的实地见证,通过文章、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开来,这些沉睡了半个多世纪的“岩壁心语”在网络上引发了强烈共鸣和广泛关注。这份来自历史深处的震撼,深深打动了CCTV7《老兵您好》栏目组。正是基于梅梓祥的珍贵史料、袁武学的实地发现以及由此引发的巨大社会反响,栏目组最终决定启动这次意义非凡的专题拍摄,让雪水河隧道里尘封的英雄心声和铁道兵精神,得以穿越时空,震撼亿万观众。

这座因线路调整而沉睡的隧道,虽未承载列车呼啸,却铭刻着1960年铁十师47团战士最炽热的心声:
“同志们,绝不放弃!” —— 这是穿越时空的呐喊,是面对万难永不低头的战歌。

“祖国万岁!” —— 短短四字,力透岩壁,凝结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伟业相连的赤子之心。
“坚持” —— 千钧之重,写满在极端环境下的坚韧不拔。
“人定胜天,赶英超美”—— 回荡着那个激情年代改天换地的豪迈壮志。

“我渴”、“空气” —— 寥寥数语,无声诉说着高寒缺氧、物资匮乏的生存极限。

“儿子!爸爸好想你” —— 铁骨铮铮下,深藏着对至亲最柔软的思念。他们将儿女情长深埋心底,只为托起这条通往天际的钢铁巨龙。
袁武学:关角隧道里的生死时速与生命嘱托

老关角隧道位于青海省天峻县,是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咽喉工程,全长4010米,海拔3680米,为20世纪世界海拔最高铁路隧道。1958年开工后因地质复杂(断层11处、涌水塌方频发)及高寒缺氧(最低温-40C)多次停工,1974年由铁十师47团复工承建。施工中牺牲54名铁道兵战士,其中1975年4月5日发生特大塌方,127名官兵被困,经救援全员脱险。隧道历时25年,于1982年通车,2014年被新关角隧道取代。其展线群和铁道兵精神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央企历史文化遗产。
1975年4月5日,关角隧道一声巨响,塌方将127名战友封堵在黑暗深渊。时任救援队长的袁武学,洞外心急如焚,心中只有一个信念:“为救战友,粉身碎骨也情愿!”他率领突击队,义无反顾冲入险境。

隧道内烟尘蔽目,危机四伏。他们紧贴隧道一侧顶部,在狭窄空间里一寸寸掘进小导洞。头顶松动的岩层时刻威胁着生命,死亡的阴影如影随形。在最前沿搏命的袁武学,甚至向紧随其后的两位战友留下了一句震撼人心的生死嘱托:“如果二次塌方把我捂了,你们两个不要慌,不要叫外面的人快来救我,你们两个人一人拉住我一条腿把我拉出来,宁可受伤,不要捂死我。”
这句朴实无华却重若千钧的交代,将生的希望留给洞内127名战友,把死亡的危险留给自己,只为争取一线生机——即使受伤,也要活着把通道挖通!
袁武学和他的战友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直不起身?坐着干!坐不了?跪着干!跪不住?趴着干!他化身血肉“传送带”,将碴土扒到怀里、推到膝下、蹬给后方战友。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极限抗争。
连续奋战八小时,首长命令撤出休整,袁武学断然拒绝。两小时后,连长强行将他拖出洞口,他随即虚脱晕倒。醒来灌下三杯水、吞下两个馒头,他再次冲回战斗一线。经过惊心动魄的14小时,生命通道终于打通!127名战友全部生还!这场载入史册的生死救援,是铁道兵“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精神的绝佳注脚。袁武学用行动和那句响彻黑暗的生死嘱托,诠释了何为永不退缩的钢铁意志和超越生死的战友情深。
张生林:一生守护关角魂
1974年底,17岁的张生林走出山沟,成为铁十师47团的一名战士,投身“地质博物馆”关角隧道的建设。透水、落石如同死神的镰刀,施工环境堪称炼狱。他亲身经历了1975年那场塌方,在黑暗与窒息中被困十余小时,终生难忘。历经四年浴血奋战,隧道贯通,但50多位年轻战友却永远长眠于此。他们的名字、家乡、牺牲日期,成为张生林心中永不磨灭的碑文。
1980年代转业后,他进入青海地方铁路部门。2003年,本可退休安享晚年的张生林,做出了一个震撼所有人的决定:回到关角隧道,担任养路工。“我当兵后的第一个工程就是关角隧道。我希望自己的最后一班岗也在关角隧道。在这里坚守着,我才觉得对得起牺牲了的战友们。”在他人避之不及的深山养路段,他默默坚守了十个寒暑。老战友升任领导邀他“出山”,他一一婉拒。他的心,早已与关角隧道血脉相连。

2007年,新关角隧道动工(全长32.645公里,时为国内最长铁路隧道和世界最长高原铁路隧道)。张生林深知,新隧道通车之日,便是浸透战友鲜血的老隧道功成身退之时。七年间,他从未踏足新工地,“心情很复杂,就像大儿子看到妈妈生了小儿子,肯定会失落嘛。”但在新隧道贯通前夕,受邀前往的他抚摸着崭新的洞壁,百感交集:“其实我内心一直希望能干到新关角隧道开通的时刻...新关角的运输能力比老关角强百倍,不过,老关角隧道还是心中最深的情感寄托。年轻的时候很苦,但是现在想起来,值了!”
新隧道开通后,张生林又成了新关角的养路工,继续守护这条天路。每年清明,他必去陵园祭奠牺牲的战友,伫立碑前,老泪纵横:“好多十几岁的孩子,火车都没坐过,就牺牲在铁路工地上了...都是和我一起抡大锤、打风枪的好兄弟啊。我能多活40年,替他们看看这火车飞驰的高原,还有什么不甘心的?”
结语:镌刻在天路上的精神丰碑
青藏铁路,是一条用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铺就的天路。袁武学在塌方险境中那句“宁可受伤,不要捂死我”的生死嘱托,张生林四十年如一日的孤独坚守,雪水河隧道岩壁上那穿越时空的心灵呐喊,以及梅梓祥对历史碎片的执着守护,共同铸就了这曲回荡在世界屋脊的铁道兵英雄赞歌。他们用最质朴的行动和最滚烫的热血,诠释了“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也定义了那永不褪色的铁道兵之魂。他们的故事与精神,已深深镌刻在高原的冻土与闪亮的钢轨之上,化作激励中华民族砥砺前行的永恒坐标。老兵不老,精神永存!青藏铁路的汽笛长鸣,便是历史对铁道兵最深情的致敬。

作者余开华,1969年至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