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眼观中国的经济——回国五个月的观察与思考
回国的这五个月,我对国内经济形势的严峻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与其从数据报告入手,不如先从街头巷尾说起。
一、街头的变化:摊位多了,生意难了
过去,摆地摊更多是个体经营者的起点,如今却成了许多小商小贩的“避风港”。路边摊越来越多,说明开小店的利润空间被压缩,租金、人工、水电让很多人无法维持固定经营,干脆退而求其次摆摊维生。
沿街商铺的空置率在上升,租金不是被动降价就是干脆租不出去。原本以为餐饮行业是“刚需”,至少中大型餐企还能靠堂食维持,但如今连大型餐饮公司也不得不走上街头摆摊、拼命做外卖,以应对堂食客流的锐减。(不得说的是还出了个八项规定,严禁公务人员吃喝)。
这不是单一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体消费活力不足的体现。
⸻
二、制造业的寒意:高端行业也无利可图
曾经被视为新经济代表的电动车行业,看似风光,其实寒气逼人。
• 利润依赖补贴:无论是供应商还是整车厂,几乎都离不开政府补贴。
• 回款周期拖长: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整车厂商,回款期动辄 6 个月到 1 年。
• 盈利困境:不做,现金流马上断裂;做了,也只是延迟倒闭的时间。
这种局面说明,即便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难逃内卷和需求疲软的双重压力。
⸻
三、光伏行业的典型案例:卷到无利可图
过去几年,光伏产业成了各地政府和资本追捧的明星赛道,产能疯狂扩张。结果就是:
• 组件价格从 2022 年的 1.8 元/W 跌到如今的 0.7 元/W。
• 中小企业因为无法摊薄成本直接被淘汰。
• 行业龙头也只是勉强收支平衡。
表面是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实质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卷死”了自己人。
⸻
四、经济晴雨表:油与电的用量下滑
我做长江油品贸易已有多年,对油和电的需求变化很敏感。
2022 年以前,长江大桥的物流船舶通行量每天在 1300 艘以上,而现在只有 五六百艘。
通常来说,油品和电力的使用量能够直接反映经济的运行状况。运输减少、用电下降,本质上是生产和交易活动的缩减。
⸻
五、“卷”的尽头与躺平的风险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里,把制造业的竞争力卷到了世界顶端,但现在国际市场增长放缓,外需不振,开始转而卷国内市场。
问题是,内需市场容量有限,居民收入增速放缓,消费信心不足,继续“价格战”和“产能战”,只会让整个产业链利润见底,直到卷不动为止。
当“上场卷是死,不卷也是死”的情绪蔓延时,很多人选择躺平。但大规模的“躺平”会进一步压低消费和投资,形成恶性循环。
⸻
结语
经济不是抽象的GDP曲线,而是每一条街道、每一个摊位、每一笔订单的总和。
当路边摊成了餐企的避风港,当高端制造靠补贴续命,当江上的船只减少到一半,数据背后是一种真实的、可触摸的寒意。
中国经济的出路,不是继续用低价互相消耗,而是让市场真正发挥作用,让老百姓口袋里的钱多起来,让企业敢投资、能盈利。否则,“卷”的尽头,不是胜利,而是大家一起疲惫地停下脚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