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烽烟与传承
孟林芳
今年是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7日上午我随退伍老兵艺术团走进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
我们在一处处展柜前久久驻足,墙上挂着英烈们的画像,下面陈列着的是抗战时期的地雷、大刀、刺刀、红樱枪等。看到那绣迹斑斑的金属外壳下的地雷,仿佛仍能听见当年引爆时的轰鸣,刀刃上的缺口里似还凝结着与敌人拼杀的寒光,红缨飘动的枪杆上依稀感受到握枪者手心的温度。这些沉默的物件与我们心中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左权、张自忠、赵一曼、马本斋、白文冠、黄骅等,交织成一幅烽火连天的历史画卷,让人热血翻涌热泪难禁。
大运河蜿蜒千里,曾是南北交通命脉,也曾是抵御外侵的战场。此刻望着墙上的一副副烈士画像,我心潮难平。当侵略者的铁蹄踏碎运河两岸的宁静,正是像左权将军这样的共产党人,抱着“为民族解放而死,死而无憾”的信念,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他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牺牲,将37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抗日前线,用热血践行了对党的忠诚。而张自忠将军那句“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至今听来振聋发聩,他亲自率领部队与日军血战,最终战死沙场,用生命诠释了军人的担当。“宁做刀下鬼,不当亡国奴”,赵一曼烈士在酷刑面前坚贞不屈、铿锵有力的那句“未惜头颅新故园,甘将热血沃中华”是革命女性用生命写下的壮丽诗篇。她留给儿子的遗书,字里行间都是对民族未来的期盼,那份深沉的爱早已超越了小家,融入了家国大义。
在冀中平原,马本斋和他的回民支队让日寇闻风丧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正是有了这样深明大义的脊梁,有了千千万万不愿做亡国奴的百姓,我们的民族才能在绝境中凝聚起磅礴的力量。
看着展柜里那些简陋却充满力量的武器,再想到这些英雄的事迹,忽然懂得了:支撑我们民族走过最艰难岁月的,从来不是精良的装备,而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退伍老兵们站在展品前,有的擦拭着眼泪,有的举起右手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们或许没经历过那场战争,但军装在身时,同样肩负着保家卫国的使命,英雄的精神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
运河水静静流淌,见证了昨日的烽火,也映照出今日的安宁。那些地雷、大刀、红樱枪不再是杀敌的武器,而是警示我们“不忘来时路”的教科书。那些英雄的名字也从未随岁月远去,而是化作了照亮前路的精神灯塔。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我们当以英雄为榜样,将这份爱国情怀,这份抗争精神,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动力,让运河两岸永远安宁,让英雄们用生命守护的家园更加繁荣昌盛。
参观即将结束,退伍老兵们心潮澎湃,唱起了抗日歌曲《在太行山上》,歌声里有缅怀,更有力量。这或许就是最好的告慰——英雄从未离开,他们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在运河奔腾的涛声里,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