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漫卷 歌以咏志——廖江先生《绣红旗》组诗中的强军叙事与诗学创新
范剑客
在当代军旅文学的浩瀚星空中,唐山著名诗人廖江先生的《绣红旗》组诗九首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以其独特的艺术光芒照亮了传统诗词与现代军事叙事的融合之路。这组作品不仅延续了中国古典军旅诗的雄浑血脉,更以创新的诗学语言,构建了一幅全景式的现代化强军图景。当我们深入品读这些诗篇时,感受到的不仅是金戈铁马的豪情,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诗意表达。
诗学传统的现代转化在这组作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廖江先生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将“金龙”“银燕”传统意象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潜底金龙斩霸王”中的潜艇,“横空银燕翻云技”里的战机,这些意象既保持着古典诗词的审美特质,又精准地刻画出当代军事装备的时代神韵。更令人称道的是诗人对军事术语的诗化处理,如“北斗导航标易定,东风跟进命难存”,将高科技武器系统融入传统七律的严谨格律中,在平仄之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津梁。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替换,而是建立在对两种话语体系深刻理解基础上的艺术再创造。
组诗的结构艺术展现了诗人宏阔的叙事视野。以《八一军旗颂》为总领,八首分咏各兵种的作品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设计暗合现代军事体系的协同作战理念,在诗词形式上实现了“联合作战”的艺术效果。诗人精心设计的意象网络更是令人叹服,从“血染红”的军旗到“深蓝破浪”的舰艇,从“火眼金睛”的雷达到“旌旗猎猎”的网络空间,这些意象在保持各自兵种特色的同时,又共同编织出一幅完整的国防图景。
在强军主题的表达上,廖江先生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克制力。他没有陷入空洞的口号式歌颂,而是通过“飞沟越壑穿泥泽”的动态描写,“妇女纳鞋底”的细节刻画,让强军叙事具象化为可感的诗意形象。这种表达方式既传承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古典美学,又契合了当代读者对真实感的审美需求。尤为难得的是,诗人在歌颂现代化成就的同时,始终保持着“万里长征惊世界”的历史纵深感,使作品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厚度。
语言艺术的创新是这组诗作的又一亮点。廖江先生在严守格律的前提下,大胆运用新韵处理“火箭军”等等现代词汇,在“蜂巢勒索搞胁迫”等诗句中尝试陌生化表达,展现出传统形式的强大包容性。他对动词的锤炼尤为精到,“拨雾驱霾呈碧宇”中的“拨”“驱”“呈”三个动词的连续使用,生动再现了空军作战的迅捷与精准。这种语言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服务于军事主题表达的内在需要。
《绣红旗》组诗的文化意义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文学创作。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些诗篇以中国特有的诗歌形式,讲述着中国军队的现代化故事,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软实力。当“东风导弹”与“金龙斩霸王”在平仄中共鸣,当“网络空间”与“旌旗猎猎”在韵脚里相遇,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创造力。这组作品为如何在传统形式中表现现代主题提供了成功范例,其启示意义将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显现。
站在文化自信的高度回望这组七律佳作,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廖江先生的《绣红旗》已经超越了传统军旅诗的范畴,成为记录强军征程的文化符号。这些诗篇不仅是对过去的礼赞,更是对未来的期许。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诗人用最古老的文学形式,书写着最现代的军事变革,这种看似矛盾实则和谐的艺术实践,或许正是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当最后一首诗的余韵渐渐消散,留在读者心中的,是一面由铁血铸就、因诗情永恒而猎猎飘扬的精神旗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