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清明倍思亲 李存义
落叶在空中盘旋,普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然而世界上的恩情莫过于父母对儿女的养育之恩。母亲是一条长长的河,父亲是一座高高的山,我们在母亲有声的吟唱下和父亲无言的呵护下长大成人……。
——题记
昨夜,泪湿枕巾,醒来后才知道是一场梦,梦中是我和父母亲,我多么希望这梦不要醒,那我就永远不会和他们分……。
又是一年春,又快到了清明,我在外地又思乡来更念亲,怎么回去把父母亲来祭奠、找寻?只能在梦中见到二位亲人。又好像他们的音容笑貌、一举一动时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 我牢记着:父亲于农历1908年10月29出生,历经磨难坎坷的一生,于1994年10月19离开我们,母亲于农历1915年9月初5出生,历经艰难困苦的一生,于2004年2月初2也离开我们。父母走了,南山流泪,惊动苍天,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情,我没有报答父母之恩,二老双双离去,再也没人喊我的乳名,二老的双双离去,让我顿时长大成人,二老双双离去,我失去了一个完整的家庭……。
父母为把我们抚养成人,历尽艰辛。持耕劳作,夜以继日、任劳任怨未曾享受过幸福。目含慈爱,如黄牛舔犊,粗糙之手包含温情。节衣缩食,供求学业,为我们成家立业事无巨细,积劳成疾,父母带走了贫困、苦难,给我留下了幸福和德操。
父母亲为人谦和,不与人斤斤计较,邻里和睦,老实忠厚,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父母亲很重视我们的品德修养,大到做人的善良、真诚、宽容、老实、正直,做事要有恒心,要有毅力,能吃苦,小到要注意自己的行为,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不要爱别人的一针一线……。
父亲在病重期间表现出的坚强是难以想象的,父亲是胃病,86岁病程10个月,再大的痛苦从不表现在脸上,到了不能饮食的时候,那渴望吃饭的目光,久久注视着饭碗。一天,二天……,我们的泪流到碗里,我们那是在吃刀子啊,每一口都刺痛我们的心……。
母亲没有发现得病,89岁2月初1的上午,风和日丽,母亲烧了一大铁盆水,把自己的脸和脚洗得干干净净。中午吃了一碗饺子,第二天清晨就安祥地闭上眼睛……。她平时肚子不好,大便失控,粪便常常弄到裤里,几条裤替换着穿,我让岳母给她缝了一条新棉裤,她左看右看,穿上一下就脱下了,晚上放到枕头边,就是舍不得穿,临终也没有穿上一整天……,我的棉裤缝得太迟、太迟啦!
父亲官名李玉,参加过八路军,他的腿上有刺刀的印痕,父亲告诉我是战场上留下的。他比母亲大7岁,都是八角镇下石会村,穷人家庭出生,祖辈给地主扛长工。 母亲官名宫美仁,8岁时失去了母亲,13岁就当了童养媳嫁给父亲。父亲说,老李家是从岢岚移民到下石会,爷爷不想给地主扛长工,就从下石会搬到南庄子,打了几孔土窑,开了些荒地就定居下来。1953年,父亲把全家5口人搬到三山村,加入了农业合作社,走上了农村集体化的道路。父母都没上过学,也没有能耐,平平凡凡,普普通通,当了一辈子庄户人。他们吃尽了不识字的苦头,决心要把我们培养成有文化的人。为了能让我们长大成才,他们拼全力,殚精竭虑也要让我们走正道,他们省吃俭用,东挪西借也要供我们上学,他们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成人,哥哥是60年代初的初中生,是我村唯一的文化人,先当会计,后成为国家干部,我大学毕业,当上教师。
记的我刚上小学的时候,正是三年困难时期,父亲腿疼的在炕上躺着,一条腿的肉大部分腐烂,他的大小便也的人扶着。再说我们的午饭,还的等哥哥下学上树扳榆树稍,捋下榆叶煮上才能吃饭。这年,母亲挺起腰杆,除了队里劳动,抽空割野草、捡土豆、捡粮食,让我们吃上饭,供我们上学,给父亲看好病,度过难关。可这一年里,母亲晚上睡觉,从没有脱过衣服,也没有睡过一个整觉。
我上完小的时候,因家里没有米面,只好跑校,中午蒸点干粮,每天早上,母亲天不亮就起床,给我做好早饭备好午饭,饭后,母亲送我到学校,我进校门,她往返10里地不误队里的劳动。母亲长年干着大男人的活,割草、打场、刨地、喂猪,她割田又快又净又厉害,割莜麦常活垄子,三腰粪的地头,她不展一下腰,割起来把大男人抛在后面, 每当休息的时候,人们烧豌豆吃,一看父亲没割到地头,母亲牙口不好,就替父亲割,让父亲吃烧豆,母亲把他的割完。
我上初中,考了马坊中学,离家60里大地,真不想去。父亲劝我说:“有的娃娃连这个都考不上,反正是升学,去吧!”开学那天,父亲给捆好铺盖背上,我拿了些零碎,父亲是驼背,每每爬坡翻山时,他的鼻子将要挨在坡上,汗水直往下淌,长途跋涉,翻山越岭,一直走到傍晚才到了学校,父亲和我报了名,分了宿舍,他住了一夜,我双脚全是泡,腿也疼痛难忍……。第二天,父亲就回家,我想他的腿更疼,我看着父亲疲惫的背影,我的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
上高中时,一个寒风凛冽的傍晚,我吃饭后,正准备上自习,同学说:“李存义的父亲来了!” 父亲迎面递给我3元钱,我问:“哪来的?”父亲说:“卖鸡的钱。”我接过钱,想让他食宿,可没有条件啊!父亲慢吞吞的走了。我看着父亲熟悉的背影,我的眼泪又来了,父亲一早抱着这只鸡,一直在街上冻了一天,傍晚才卖掉,一整天没吃一口饭,也没喝一口水……。我越想越觉的对不起父亲。
我在师范读书,年过六旬的父母除了队里劳动,早晚还拾粪,我回家揭开锅,里面是面糊糊,我喝了一口,尽连盐也不放,再一看,烧的是自己捡的柴,父母节衣缩食、省吃俭用,把一分一角钱攒下来,供我上学使用……。
三中全会后,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父母还承包了20亩土地,可把他们乐坏了。年过七旬的父母亲,春天在地里打坷垃、搂草根,夏天拔草、锄田,秋天收割庄稼,冬天积肥、压地,常年不闲。他们精耕细作、辛勤劳作,每年粮食总产上万斤。又买下房子,父母从土窑搬到房里,一家人一串院,父母非常高兴。我一回家就能看到父母的笑容,听到他们的笑声。母亲高兴地说:“你们兄弟俩家都挣工资,闺女也好光景,我啥也不愁了,就愁肚小吃不下,夜短不够睡。”父亲回答:“那是!”这时,他们接济穷人啦,吃了糕和肉菜、饺子。母亲包好一大碗让父亲送给一位孤寡老人,还常叫他来家里吃饭,走时让带上一大包熟食物,常给他水烟、衣服、米面等,他也常在我家,就像我家的亲人。
“共产党向太阳,照到哪里哪里亮。”伟大的党给我们带来了幸福生活,也离不开父母亲,是他们用心血浇灌着我们成长,是他们忍受生活的痛苦帮助我们成人,是他们苛待自己忍受苦难供养我们成才、成家、成功……。父母的养育之情,再造之恩,大如天地,天有多大,情有多大,地有多大,恩有多大。
二十年了,我也进入老年了,也清闲了,正好领着父母观光旅游,吃人间美食,为父母敬自己的一片孝心的时候,但是岁月终究没有给我这个机会,同时也成为自己毕生的遗憾。岁月带走了悲痛,也让曾经的撕心裂肺的哭声融化于如今的思念。
窗外的雨还在淅淅沥沥的下着,当我写着父母,想着父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在,”但愿远在天国的父母幸福、快乐……。清明节的天以大亮,以此文表达 我们对父母双親的深切思念和感恩,并为他们点上千盏心灯……真是:
清明时节忆先人,
烧香焚纸慰灵魂。 风 吹杨柳不觉寒,
泪洒坟茔心湿润。
2020年清明节于山东胶州。
作者作者简介:李存义,山西神池县人,山西教育学院毕业,中学高级教师,《文学与艺术》,《丝路都市文化汇》签约作家,乳燕文学天地副总监;常在省级以上纸刊和微刊发表作品,常在全国征文大赛中获奖;其中《电视情》在深圳创维举办的征文大赛获三等奖,《年糕年年香》《追忆郭伦在三山》《念青春》《山东省博物馆》《大美邯郸城》获全国征文大赛三等奖并测评为“特级专业艺术人才”;散文《生命》获第七届“相约北京”全国文艺大赛二等奖,还被《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名作典藏》编委会评为一等奖,并授予“中国当代文艺家百杰”荣誉称号;在全国首届“无量杯”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赛颁奖典礼暨百名文艺家走进邯郸“邯郸是要复兴的”主题笔会活动中,荣获“十大诗酒文艺魅力作家”光荣称号;2022年入“当代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