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想起了杨改兰
文/舟自横渡
一样的杨
一样的兰
一样的汉字
一样的
中国
这棵大树上
结出的果
一个坟头的草疯长
一个户头的数狂飙
一个在山巅摘月
一个埋地下哭泣
杨改兰
你是否想起来
小时候
也曾被昵称为兰兰
尚钟铭读诗:
沉默的锥心诘问
舟自横渡的短诗《我又想起了杨改兰》,以极其精简、克制却饱含巨大张力的语言,完成了一次对沉重社会现实的深刻凝视与无声控诉。它不仅仅是对一个逝去个体杨改兰的哀悼,更是一首穿透表象、追问根源的“社会之诗”,其艺术感染力与批判锋芒在寥寥数行间展露无遗。
一、 重复与并置:构筑荒诞而残酷的“同”与“不同”
诗歌开篇连续七个“一样”的重复,营造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宿命感与普遍性:“杨”、“兰”、“汉字”、“中国”……这些构成身份与国家认同的基本符号,似乎是“一样”的。共同“结”在“中国”这棵“大树”上的“果”,这一意象本应象征着血脉相连、休戚与共。然而,正是这看似相同的起点与归属,反衬出后续命运的截然“不同”,形成触目惊心的反讽。诗人巧妙地用“一样”奠定了悲剧发生的宏大背景,暗示个体在体制与符号层面的共性,为后续个体命运的极端分化埋下伏笔,也无声地拷问:为何在如此“一样”的根基上,结出的却是如此苦涩、分裂的“果”?
二、 冰冷对比:撕裂社会的贫富鸿沟与权力结构
核心的三行对比,用白描般简洁却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撕开了社会的伤口:
“一个坟头的草疯长”: 指向杨改兰家庭悲剧的结局,是彻底的毁灭与无人问津的荒芜。“疯长”的草,是生命消亡后自然的无情覆盖,更是社会关注缺失、悲剧被遗忘的象征。
“一个户头的数狂飙”: 与前句形成最尖锐的矛盾对立。一边是坟头的荒凉,一边是银行账户数字的膨胀。“户头”指向掌握资源与权力的阶层,“狂飙”则赤裸裸地揭示了财富积累的速度与规模。这不仅是贫富差距的直白呈现,更暗含对资源分配不公、某些权力或资本不受约束的强烈质疑。
“一个在山巅摘月 / 一个埋地下哭泣”: 将对比推向空间与状态的极致。“山巅”象征权力、地位、优渥生活的顶峰与疏离感;“摘月”刻画了占据优势者的无虞与自在,即便摘下月亮也轻而易举。“地下”是埋葬之地,是悲惨命运的终点;“哭泣”是无声的控诉,是永恒的伤痛。这组意象完成了阶层固化与社会撕裂状态的具象化表达。
三、 温情诘问:从符号到“人”的灵魂唤醒
诗歌的结尾陡然转向温情却更为锥心。“杨改兰 / 你是否想起来 / 小时候 / 也曾被昵称为兰兰”——正如小时候我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共产主义接班人。诗人没有停留于愤怒的控诉,而是将焦点拉回杨改兰作为一个“人”本身。从冰冷的新闻报道中的符号“杨改兰”,到有血有肉、拥有童年和被亲人昵称为“兰兰”的个体,这一呼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它迫使读者剥离事件标签,直视逝去的生命也曾拥有的平凡温情和人性的光辉。这一问,既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更是对社会的灵魂拷问:在她被简化为一个悲剧符号之前,在她被贫困与绝望吞噬之前,社会是否曾将她视为一个需要被呵护的“兰兰”?是否遗忘了每一个个体最基本的尊严与生存权利?这声呼唤,最终指向的是对个体生命价值被漠视、被系统性剥夺的沉痛控诉,以及对最基本人文关怀缺失的反思。
舟自横渡的这首诗,以其高度凝练的语言、强烈的意象对比、巧妙的重复结构和充满人文温度的结尾,完成了对社会不公的一声沉痛而有力的叩击。它超越了单一事件的记录,成为一面映照阶层分化、权利失衡、生命价值失落等深层社会问题的镜子。诗中“一样”的根基与“不同”的命运之间的巨大裂隙,以及那一声对“兰兰”的温情呼唤,共同构成了这首短诗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和不朽的社会批判价值。此兰兰非彼兰兰,它提醒我们,在宏大的国家叙事之下,兰兰的蜕变与异化,个体的命运与尊严,永远不该被遗忘和忽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