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孙保民
乍看标题,大家肯定会惊讶,这“承”字怎么能是生字?其实,念作“chéng”(成)它确实是很熟知的。但是它在孙吉(包括晋南多地)方言里还有另外一个读音“shén(神)”(笔者也是最近学的),而且几乎每天都在用它,是不是很陌生?
在晋南方言中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这个字“shén”,意思是用手或器物接住从上面落下来的东西。虽然这个字的使用频率还比较高,但是,要是说把它写出来的话,恐怕就不是那么容易了。有人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伸”。其实,它的正字是“承”。
“承”,既熟悉又陌生的字。说熟悉,是因为现在的人基本上都认识它,读作“chéng”,而且知道是什么意思。说陌生,是读作“shén(神)”,因为古以来人们经常用到它,却又写不出。不相信的话,试举几例:
读作“chéng”的组词:“承接”、“承担”、“承揽”、“承受”、“承认”、“继承”,这些词的意思不用过多解释,大家一定都明白。
读作“shén(神)”的用法:“东西该栽哩,快拿手shén住”、“你拿盆到水管上shén些水”、“他这两天出去shén下活啦”、“吹乐人的这程的shén事不少”、“你这活太大,咱shén不了”。
下面就来具体说说这个“承shén”字。
“承”,普通话读作“chéng”,孙吉等方言文读为“chéng”,白读为“shén”。
这个“shén”的读音,声母是从“ch”转为“sh”。如:尝,从“cháng”转为“shuó”。韵母是从“eng”转为“en”,孙吉话里这类用法有很多,如:等(děng-děn)、疼(téng-tén)、誊(téng-tén)、棱(léng-lén),等。所以,“承”的读音符合方言的转变规律。在闽南话、客家话里也有“shin”的读音。
再来看“承”的释义。
承,是个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跪着的人,下面象两只手。合起來表示人被双手捧着或接着。【說文】奉也。又【增韻】下载上也。【後漢書·張衡傳】外有八龍,首銜銅丸,下有蟾蜍,張口承之。所以,承的本義:托着、捧着。
孙吉方言里有个词“幔顶”,指的是房子里的顶棚,即床上的帐幕或天花板。在临猗方言里则叫“承(shén)尘”。唐代以前没有天花板,房梁横木之上用遮布挡灰,名曰“承尘”。在古代文献中的类似用法:《后汉书·雷义传》“默投金于承尘上,后葺理屋宇,乃得之”。《释名·释床帐》“承尘,施于上以承尘土也”。唐宋以来,始有称承尘为“仰尘”者。“仰尘”源于“承尘。旧时张设在座位上方承接尘土的小帐。”《释名·释床帐》:“承尘,施于上以承尘土也。”《周礼·幕人》:“帟主在幕,若幄中坐,上承尘”。《说文》:“在上曰帟。”《注》:“帟,幕之小者,所以承尘。”所以,“幔顶”、“承尘”、“仰尘”都是一个意思:接住尘土。
在接住、接受这个本义外,“承”又引申出:承揽、承当、承担的意思,指承办委托的事或某种业务。如:《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便将崔寧到宅里,相见官人,承揽了玉作生活。” 清黄六鸿《福惠全书保甲·渔埠编保》:“承揽往来客商。” 现在,人们常用一个“揽”字来表达这个“承(chéng)揽”意思。如:“揽事”、“揽活”、“揽生意”等。而在孙吉方言里常用的词是“承(shén)事”、“承(shén)活”,这个“承(shén)”就是“接”,是口头应诺、答应给别人或者别人给自己做某事。孙吉俗话有:“承(shén)人事小,误人事大”(既然答应的事,就要去完成,不能失信)。
另外,答应借给别人东西叫做“承(shén)给人家了”。如:“你说的迟啦,拉拉车(小平车)前个就承(shén)给人啦”、“你承(shén)当下人伢的,你去想法的”。
总结一下,在孙吉等方言里面,“承shén”的意思就是用手或器物接住从上面落下、掉下来的东西。如:承shén雨滴、承shén雪花、承shén下檐水、搁水管底下承shén水、我给你扔过去你承shén着。引申义有揽、接受、答应等。如:承shén事、承shén活、承shén当,等。
需要主意的是,有人觉得写做“申”、“伸”也行吧?仔细推敲、比较一下,它们可没有接住“从上面落下、掉下来的东西”的意思。也不要想当然地写作“抻”,这个字念“chen”,拉长,展开的意思。所以,“shén”的正字就是“承”。
(本文参考:张惠叶、于银如《山西临猗方言几个常用词的本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