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婆晒杏干
文/李菊燕(甘肃)
又到了麦黄杏熟的季节了。在我们农村老家,山上到处都可以看到杏树,杏子熟了的时候,熟落的满地都是,它们黄澄澄,金灿灿,像掉落在地上的金元宝。这时候,农村的大妈大叔们提着用藤条编织的大笼(篮子)和塑料袋子争先恐后地去拾杏。我家婆婆也不例外,每天天蒙蒙亮就拿个袋子,弯着腰提个笼就出发了,你看她,头发也顾不上梳,脸也不洗,更别说吃早餐了,急急忙忙地上山拾杏去了。到了杏树底下,先抬头看看整个杏树,再看看落在地上的杏子,然后用一根细长的竹竿用力敲打着杏枝(那打杏的竹竿是提前就准备好的),树上的杏子应声而下,噼里啪啦的落下一地,然后她把竿子扔到一旁,蹲在地上开始拾杏,左手扶着笼襻,右手从地上一颗一颗地捡起杏子,放到笼里,然后慢慢地向前挪动身子,再把身边每一颗杏捡起来放进笼里,等到笼里杏子快拾满了的时候,就把杏子倒进之前拿的那个化肥袋子里,然后又继续蹲下去往笼里拾杏,直到把地上的杏拾完,她才恋恋不舍的再望望杏树,发现有些杏子还没成熟,只好把目标转移到下一棵杏树。杏树有的不太大,结的果实也不多,遇到旱年,产量几乎减半。有的杏树长在山崖边,杏子大多数都掉到深沟里去了。等拾完了地上所有的杏子,她自己拿不动,就打电话,叫家里人帮她拿小推车把杏袋子推回来。然后,她自己回到家里,拿个小板凳,坐在家门口开始认真捏起杏来。有的杏子落在地上时间久了或者熟透了,已经变软,很好捏。你看她拿起一颗杏子,双手稍微用力一捏,就一分两瓣了,捏开的杏肉又黄又软,香味扑鼻,让人忍不住口水直流,中间是坚硬的杏核,取出杏核。再把捏开的杏肉整齐地摆放在一块块薄木板上,或者放到硬纸背背上(就是硬纸箱外皮),然后端到向阳的地方晾晒,还有的直接捏的放到门口晒得发烫的水泥地上,这样更容易晒干。
在晾晒杏干的过程中,如果天气好的话,几天就晒干了;如果遇到阴雨天,这些晾晒在地上的杏干就得及时用塑料布盖住,防止淋雨。把能拿动的端进房间里。天晴了又把它们一盘盘端出来。如此反反复复好几次,有的杏干因好几天晒不到太阳,也开始霉变,腐烂了,俗称坏了。那时候就不能用了,得及时倒掉。
这个时候的天气好像专门和老农民作对,总爱时不时发个白雨(雷阵雨),让人措手不及。你看,南面天边又开始乌云翻滚,雷声轰隆,不好,白雨又来了,我如果在家里的话,看天气不好,就三步并作两步行,赶快帮忙把杏干子端进屋里。紧接着,豆大的雨点就落下来,婆婆还在屋外磨蹭,等她进屋时,淋得浑身都湿透了,嘴里还不停地说着:“死天爷说下就下呢,我还没收拾完呢”。不大一会儿,雨停了,一阵风来,天边的云渐渐褪去,天边的蓝分外耀眼,太阳光又热情地洒下来,照在地上,尽管地上还没完全干透,人们又开始忙碌了起来。
婆婆和婶子们在这段时间里,为了拾杏,都忙得焦头烂额,有时候连饭都顾不上吃。你看,邻居家三婶,她精明能干,精神劲头极好,从早上七点到下午两点了,上山拾杏还没回来呢。据她家里人说,她早上拿了一个馒头和半个洋葱头就走了。打电话叫也叫不回来,说是上山一趟不容易,怎么也得把掉在地上的杏子拾完才肯回来。
杏的全身都是宝,更是山里人的农副产品之一。杏干和杏核都可以卖钱的。杏干通过加工,可以制成各种具有地方特色风味的蜜饯,杏肉,杏脯等。杏核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制成不同的具有各种营养价值的保健食品。杏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就是打开就可以直接吃的,俗称“甜杏仁”数量较少。;另一种是杏仁味道非常苦涩,有小毒。也叫“苦杏仁”。如果不小心误食多了,轻则能引起人中毒不适,如果大量食高用,还会导致人直接死亡。但苦杏仁经过多次以温煮沸加工,去皮去毒,特殊处理加工后,也可制成各种美味食品和饮料。
整个夏天,多半时间,婆婆几乎都忙在了拾杏,捏杏,晒杏干的事上。 经过差不多一个多月的忙碌,拾杏晒杏干这活终于可以告一段落了。转眼到了七八月份,门前大路边上不时传来小商贩的叫买声——(收杏干,杏核,黄花菜,花椒和各村农副产品)。人们听到声音后,纷纷提着自家已经晒好的杏、:|(干去和商贩讨价还价。
由于杏干晾晒的过程和杏的品种不一样,所有的晒好的杏干成品也不一样,有的又黄又干净,看起来就很有卖相,这类杏干往往价格相对高一点。有的又黑又难看,他们几乎拒收,经过一番激烈地讨价还价后,最后商贩们好歹都收了,只是个价格相差太大。如果因为价格原因,不及时卖掉的话,杏干会生虫,变质,最后很难再卖出去。等卖完了杏干,婶子们开心地把钱装进自己上衣兜里,摸了一遍又一遍。
每年的杏干杏核收购价格都不一样,最多也就一两块钱左右,杏核价格相对稍高一点,不过,这么低的价格仍然挡不住人们拾杏的热情。只见婆婆把杏干杏核买来的那点钱,拿在手里,反复数着,再用手帕里三层外三层地包好,最后再套上一个塑料袋,放到她的专人“保险柜”里。那可是她一个夏天的成果,抬头望望天空,她的眼神里又充满了对来年的期待。
(文中图片选自网络)
李菊燕,笔名:微雨燕南飞,女,七零后甘肃镇原南川人。目前从事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平时喜欢文学,闲暇之际,偶尔写点身边的人和事。记录生活的点滴,让纯朴的民风通过网络传递,使更多的人了解不一样的风土人情。散文《‘傻姑’打工记》曾荣获《夜郎杯》2021年新春诗歌全国大赛中金笔文学奖。诗歌《环县的山》荣获“山魂”征文中优秀奖。每个爱好文学的人都是文字的搬迁工,方块字的文化赋予了文字另一种神奇的魅力,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