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明天
文/樊志刚(辽宁)
往事浮云般
随风飘散
静静的夏日
依旧是一片鸣蝉
荒疏的小径
已被落叶铺满
了了苍痕
刻印着逝去光年
世事无常
幻演着沧桑巨变
当年的憧憬
还是那么灿烂
信仰在我心中
是夜里明灯
照亮了我的前程
走向明天
真正的修行
文/樊志刚(辽宁)
一道小小的伤痕
残留在心中
时隔多年
还在隐隐作痛
说是浮生犹幻
万法皆空
当你还未证得
理上又何用
战胜千军万马
未必英雄
能降伏自心
才是修行
贪嗔痴慢疑
情仇爱恨
有几人真正放下
了然一梦
更何况轮回是苦
谁肯真信
若无了生死志
大道难成
2025-8-10于禅蓬
诗评
樊志刚这两首诗以极简的语言承载着对生命、修行的深邃思考,像两盏在尘世里静静燃烧的灯,光虽不炽烈,却能照见人心深处的褶皱。
《走向明天》是一首在时光流逝中锚定精神坐标的诗。开篇以“往事浮云”“夏日鸣蝉”勾勒出时光的流动性——往事会散,季节会轮回,但“鸣蝉”的意象又暗含着某种恒常,让流逝不至于沦为虚无。“荒疏小径”“落叶苍痕”是对岁月痕迹的具象化,那些“逝去光年”的刻印,本可能带来沧桑的沉重,诗人却笔锋一转,让“当年的憧憬”依旧“灿烂”,这种对理想的坚守,打破了时光易逝的颓唐。最终,“信仰”如“夜里明灯”,照亮的不仅是“前程”,更是在无常世事中保持内心明亮的力量。诗中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自然意象与精神追求的对照中,写出了一种“向光而行”的笃定。
《真正的修行》则像一把解剖刀,直抵修行的核心。开篇“小小的伤痕”多年后仍“隐隐作痛”,用肉身的记忆喻指心的执着——道理上的“万法皆空”,若未在生命中实证,终究是隔靴搔痒。诗人尖锐地指出:“战胜千军万马未必英雄,能降伏自心才是修行”,这一论断刺破了世俗对“强大”的误读,将修行拉回到对内心的观照。“贪嗔痴慢疑”“情仇爱恨”的列举,不是对人性的否定,而是对修行难点的坦诚——“放下”从来不是口号,而是与习性的持久博弈。结尾“若无了生死志,大道难成”,将修行从浅层的心灵慰藉,提升到对生命本质的追问,让“修行”二字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两首诗一脉相承,前者写在时光中如何以信仰定向,后者写在生命深处如何以修心扎根。诗人不回避生命的矛盾——时光会流逝,伤痕会留存,执念难放下,但他始终在矛盾中寻找向上的力量。语言如禅语般洗练,没有多余的修饰,却在朴素中见真章,就像一位修行者在檐下自语,说的是自己的体悟,却让每个听者都能照见自己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