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赋是传承千年的文化明珠
文/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
2023年3月17日
"笔墨为犁耕古今,文脉如溪润寸心"。中华古诗赋是镌刻着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从《诗经》的淳朴到唐诗的雄浑、宋词的婉约,千年文脉流淌不息,既承载着过往的智慧,更映照着当下的精神需求。
诗赋的灵魂在于"诗心"。孔子言"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份纯粹之心,在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忧民之思中炽热,在王维"明月松间照"的自然之爱中温润。正是这份对苍生的悲悯、对天地的敬畏,让诗句穿越时空,始终叩击人心。
经典诗赋的艺术魅力,在于意境的深邃、韵律的和谐与用典的精妙。李白《蜀道难》以"难于上青天"的夸张,勾勒出雄奇险峻的天地之境;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对仗,奏响声律与意境的和弦;辛弃疾借孙权、刘裕典故,在《永遇乐》中熔铸历史沧桑与壮志豪情。这些艺术创造,让文字成为可感、可品、可思的审美世界。
追溯诗赋脉络,先秦《诗经》《楚辞》奠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双轨;汉赋铺张扬厉,魏晋诗歌渐趋成熟,陶渊明"采菊东篱"开田园一派;唐宋则登峰造极,李杜诗篇耀千古,苏辛豪气、易安婉约各领风骚;元明清虽不及巅峰,却在传承中贴近生活,延续着文脉香火。
当下诗道面临挑战:快节奏生活稀释了品读耐心,部分创作或空洞僵化,或沾染功利。振兴之路,在于守正创新:既要深研经典,汲取意境、声律之精髓;更要融入时代,以现代语言写当代心声,让"诗心"对接当下的悲欢。学校诵读、社会诗会、数字传播,皆是培育土壤的良方。
诗赋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当我们在"路漫漫其修远兮"中汲取执着,于"天生我材必有用"中获得力量,便是让千年诗心在当代重生。守护这份文脉,便是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
文/戴 志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