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葩婚恋故事
文/佚名
①、 走马观花
春日的关中西府大地,田野里麦苗泛青,塄边野花盛开,连空气里都飘着甜丝丝的香。
当地有户人家的儿子,生得眉目周正,偏生腿脚不便(小儿麻痹后遗症),婚事成了老大难。父母托媒人寻亲,媒人提了邻村一位姑娘,说模样俊俏。相亲那日,男子怕露了短处,媒人特意牵来匹马让他骑上,慢悠悠前往约会地点去。快到目的地时,见院墙下站着个姑娘,身着新衣,手里拈枝桃花正凑在嘴边轻嗅,眉眼弯弯笑得明媚。他远远瞧着,只觉姑娘容貌出众,满心欢喜,竟没看清花后遮掩的嘴唇。
姑娘早听媒人说男子样貌不错,只是前几日不小心摔了一跤,行动不便。此刻见他骑在马上身姿挺拔,含笑望来,只当是个康健俊朗的后生,脸颊微红,心里也有了几分意动。双方都觉满意,婚事很快定下。直到新婚之夜红烛高照,男子才看清姑娘上嘴唇的豁口;姑娘也见他走路时腿脚的不便,两人皆是一愣,随即涌上满心懊悔——原是那日的花与马,都遮住了彼此的缺憾,只留了走马观花般的匆匆一瞥。这也许就是成语“走马观花”的由来吧。
②、 簸粮之“跛”
无独有偶,西府另一户人家有个小伙,年至婚龄却因腿跛总说不下对象。其父经人引荐,托了位处事“机灵”的媒人。媒人提前安排:让跛腿小伙在壕院的碾盘旁,跟在驴后扫碾盘上的粮食;另请个帅气后生,在一旁用簸箕簸粮食。待媒人带母女来到崖顶,媒人朝壕底一指:“看,就是那个跛的。”(用簸箕簸粮食的“簸”与“跛”是同音字)母女俩望着簸粮的英俊小伙,忙给媒人应承:“好好好。”
择日成婚后,姑娘才知嫁的是跛腿小伙,母女俩气冲冲找媒人理论。媒人却一脸坦然怼道:“我当时说的是‘跛’啊,可没说不是站立簸粮食的,你娘母俩怕是听岔了看岔了吧?”母女俩哑口无言,生米已成熟饭,也只能认了。
③、 偏头拴柱
民国年间,西府地区有个村子,小伙子拴柱已过二十,在村里算是大龄剩男——同村的半大后生,多在十五六岁就成了家。他生得极为魁梧,身高足有丈二,腰围更达八尺,宽阔的肩膀配着厚实的脊背,整个人站在那儿,活脱脱一副虎背熊腰的模样,透着股慑人的力量感。只可惜幼时从炕头摔下来伤了脖颈,痊愈后落下个偏头的毛病:无论站着坐着,脑袋总微微向左歪,像株被风拧过的高粱穗。
这成了爹娘心口的疙瘩。每日灶间烟火升起,娘望着灶台边低头给灶膛添柴的儿子,眼圈总忍不住发红;爹蹲在门槛上抽闷烟,烟袋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怎么也烫不平眉头上的褶子。“这偏头,怕是要误了娃的终身大事啊。”夜里,老两口躺在炕上,叹息声能漫过窗棂,在寂静的院里打个转。
后来,村西头的二婶子串门时,压低声音说:“邻村有个张媒人,那张嘴厉害得能把死的说活。前阵子还给个瘸腿小伙出主意,让他骑着马去相亲,愣是说成了。你们不妨找找他。”
爹娘像抓住了救命稻草,第二天一早就揣着一块银元,托人去请张媒人。媒人五十来岁,留着一撮山羊胡,眼珠一转便有主意。见了拴柱,他拉着父子俩在院里老槐树下嘀咕半晌,末了一拍大腿:“放心,就按我说的办,保准让娃娶上媳妇!”拴柱爹忙把银元塞在媒人手心,掌心的汗浸得银元发亮:“事成之后,必有重谢!”
过了几日,邻村赶庙会。村口土场上搭了戏台,锣鼓声震得人耳朵发麻,卖糖人的、耍猴的、挑着担子的小商贩挤成一团,尘土里都飘着热闹的气儿。张媒人特意领着要相亲的母女俩往庙会去,先让她们在一家胭脂水粉铺歇脚,自己则拐到街角找栓柱父子。
“叔,您先回避下。”媒人对拴柱爹说,又冲拴柱使个眼色,“跟我来。”他把拴柱领到卖水瓮的摊位前,给摊主付了钱,指着一个半人高的小号水瓮:“扛起来,在这儿等着,我去叫人。”媒人不放心,回过头又在他耳边悄声叮咛:“千万不要放下水瓮,记住了。”拴柱虽摸不着头脑,还是依言蹲下,宽厚的肩膀一顶,稳稳扛起了水瓮。陶瓮沉甸甸压在肩上,他下意识挺直腰板,为稳住重心,脖子不由得往左侧使劲——那偏头的毛病,竟这么掩了去。他立在喧闹的街市上,一身结实的筋骨像尊铁塔,透着庄稼人的硬朗。
媒人穿过街道,领着母女俩慢悠悠走过来。快到摊位前时,他往拴柱那边一扬下巴:“你娘俩瞧,这就是我跟你们说的后生。个头挺高,是块做庄稼的好汉子。”
女子的娘手搭凉棚眯眼打量,见小伙肩宽背厚,扛着水瓮气不喘脸不红,腰杆挺得笔直,忙拉过女儿,喜滋滋地低叹:“你看这小伙子,身板多壮实,将来准是个能过日子的,错不了。”女儿红着脸,偷偷抬眼瞅去,见那后生虽偏着头,露出来的侧脸棱角分明,浑身是庄稼人的利落劲儿,也含羞带怯地点了点头。母女俩当即跟媒人说:“这小伙子挺好,我们没意见。”
事情顺顺当当的,没过多久,两家选了黄道吉日。唢呐一吹,红轿一抬,栓柱穿着新做的蓝布褂子,把姑娘娶进了门。
可新婚第二天一早,媒人家的门就被人拍得震天响。新媳妇的娘气冲冲地拽着女儿找上门来,指着媒人的鼻子质问:“你说的那后生,怎么是个偏头?你这不是坑人吗!”
媒人却不慌不忙,掸了掸长衫上的灰,眉毛一挑:“你说这话就不对了。那天庙会上,你们娘俩四只眼睛看得真真切切,当时怎么不说?我也是听人举荐才牵的线,具体底细我也不清楚。再说了,那天正巧碰着他跟他爹买水瓮,那么个大瓮,不让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扛,难道让他爹那把老骨头扛?”他顿了顿,看着脸色发青的母女俩,语气放缓了些,“如今生米煮成了熟饭,小两口看着也投缘。日子是过给自己的,哪能因这点事闹僵?凑活着过,保准能过出好日子来。”
母女俩被怼得一时语塞,望着院墙外刚升起的日头,心里纵有万般不忿,也只能叹口气,转身回去了。
风从胡同里穿过去,带着新麦的清香。拴柱家的烟囱里,又升起袅袅炊烟。这一次,灶间的笑声里,终于少了些沉闷的叹息。
④、 换亲记(姐妹易嫁)
在宝鸡西府地区,老辈人常念叨一个故事,说的是俩姐妹换亲的事儿,听着像戏文,细咂摸却全是过日子的理儿。
有一户庄稼人,养了俩闺女。大的生得眉不画而翠,唇不染而红。谈婚论嫁的年纪,眼高手低,天天盼着攀高枝;小的模样普通,脚还有点跛,可心眼实在,话不多却透着一股子稳当劲儿。
早先年,大闺女跟邻村一个穷书生定了亲。那书生虽说家徒四壁,可心眼正,手也勤,天天抱着书本读到半夜,谁见了都夸是块好料。
转眼到了迎亲的日子,红轿子都停在门口了,大闺女扒着门缝瞅了瞅男方家派来的队伍,瞧见领头的书生还穿着打补丁的长衫,当下就变了脸。“我不嫁!”她一屁股坐在炕沿上,哭天抢地的,“嫁过去喝西北风吗?我就是嫁个有钱人家的当妾,也比跟着这穷酸强!”
爹妈急得直跺脚,吉时快过了,门外吹吹打打的,亲戚邻居都看着呢。正没辙的时候,一直站在角落的小闺女突然开口了:“爹,娘,聘礼已下,悔婚怕是来不及了吧,要不我顶替我姐姐吧。”她低着头,声音不大却挺清楚,“咱不能说话不算话,人家书生也没做错啥。”
爹妈愣了半天,看看死犟的大闺女,又看看一脸认真的小闺女,叹着气点头了。就这么着,小闺女换上红嫁衣,一瘸一拐地,替姐姐上了花轿。
谁也没料到,这换亲换出了两样人生。
小闺女嫁过去,屋里屋外收拾得井井有条。书生读书,她就织布纳鞋底贴补家用;书生累了,她就端上热汤热水。书生也争气,没几年就考中了功名,成了县里的官老爷。小日子越过越兴旺,俩人说话都客客气气的,街坊邻居谁不羡慕?
再看那大闺女,后来真嫁了个有钱人。刚过门那阵,金镯子银钗子戴满身,天天逛街打牌,美得不知东南西北。可那富家子是个混混,吃喝嫖赌抽样样来,没两年就把家底败光了。没钱了就回家撒气,对大闺女非打即骂,好好一个美人,愣是熬成了黄脸婆,穿的衣服还不如当初那穷书生的补丁衫。
有年三月三赶庙会,俩姐妹撞上了。小闺女穿着绫罗绸缎,身后跟着丫鬟,气色红润;大闺女呢,穿着打满补丁的粗布衣裳,手里还拎着个讨饭的篮子。
四目相对,大闺女瞅瞅妹妹,又瞅瞅自己,脸唰地红透了,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她张了张嘴,想说点啥,可嗓子眼像堵了棉花,一个字也蹦不出来。后来听说,她没过多久就殁了,死的时候眼睛还睁着,像是有啥没悔过来似的。
这故事在宝鸡周边传了多少年,版本变过几茬,可道理没变:心术不正想走捷径的,多半栽跟头;踏踏实实过日子的,老天爷都看着呢。你说这换亲奇葩?可世上多少人,不都在挑挑拣拣里,把好日子过成了另一个样儿?
奇葩婚恋故事之冯玉祥将军的婚恋
1923年,冯玉祥的发妻刘德贞病逝,留下两子三女,彼时他正值壮年,又出任河南主席,掌管一方,但家中儿女尚小,需要重觅良缘来操持家务、照顾孩子。
得知冯玉祥打算续弦,上司、同僚们纷纷上门做媒,想把自家女儿或侄女嫁给他,曹锟也想将女儿许配给他以拉拢势力。冯玉祥对这些名门闺秀并不感兴趣,他出身穷苦,希望找个能吃苦、勤劳持家的女子,于是提出了三个条件:一不许穿金戴银,日常粗茶淡饭;二要学习女工纺纱织布;三要善待他的五个孩子,不再生育。曹锟的千金听闻自然不会答应,这门亲事便不了了之。
之后,冯玉祥在北京的报纸上刊登了征婚启事,不少女子慕名前来。冯玉祥选择配偶,不看重才貌、身世,只是当面问对方一个问题:“你为什么和我结婚?”许多姑娘要么说他是大官,嫁给他能当享福的官太太,要么说他是英雄,仰慕他,这些回答让冯玉祥频频摇头,一一拒绝。
直到有一天,一个衣着普通的女子登门“面试”。冯玉祥见她有些眼熟,便照例问:“你为什么和我结婚?”女子莞尔一笑,答道:“老天怕你做坏事,特意让我来管着你!”原来,此女子名叫李德全,是一名思想进步的中学老师。她因没遇到意中人,28岁仍未出嫁,得知冯玉祥征婚后便前来应征。
冯玉祥此前曾在一次聚会上见过李德全,当时她在台上演讲,声音洪亮、言辞犀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今听到这独特的回答,冯玉祥大喜,觉得她与众不同,有思想、有魄力,于是托朋友保媒。
1924年,两人举行了简单而朴素的婚礼。新娘没有华丽婚纱,只穿着浅蓝色棉布大褂,婚宴饭菜也十分家常。婚后,李德全和冯玉祥前妻一样,从不以官太太自居,她亲自种地种菜,缝做一家老小的衣服,还精心照顾冯玉祥前妻的孩子。即便聚少离多,他们的感情依旧牢固,一起携手走过了24年。
1948年,冯玉祥带着家人回国,途中遇到意外去世。李德全忍痛为他料理后事,将骨灰带回祖国。新中国成立后,李德全担任了新中国第一任卫生部部长,继续为人民服务。
故事来源道听途说,前三个故事请勿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