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孟领
大唐贞观初年,“一代名相”魏征,忠心耿耿于皇帝,直言进谏唐太宗,辅佐李世民共创了“贞观之治”——很快医治了战争创伤,实现了社会安定,呈现出政治清明,防止了贵臣壅蔽,诚戒了骄奢淫逸,促进了社会大发展!
魏征(公元580年——642年2月11日),巨鹿郡人。他早年跟随瓦岗起义军领袖李密,然未获重用;瓦岗军归唐后,他被太子李建成召为洗马,献谋平定了刘黑闼;玄武门之变后,他得到唐太宗李世民重用,被授予谏议大夫,很快擢升为尚书左丞。贞观三年迁任秘书监,参与朝政,以直言敢谏著称,力推王道,对唐太宗李世民的举措及施政给予了极为有益的影响,辅助李世民共同铸就了"贞观之治",成为后世传颂的一代名相。
劝阻唐太宗李世民征年幼之人当兵,为民减轻负担,争取大众拥护。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二月,唐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奏称不足十八岁的中男,若身体魁梧壮实也可一并征发,唐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决反对,不肯签署,往返四次。唐太宗大怒,责备他固执。魏征说,军队在于治理得法。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方法管理,足以匹敌天下。如果连十八岁以下的孩子都要征兵,谁能在家里种田缴纳赋税呢?唐太宗听后,觉得醍醐灌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撤销了不足十八岁中男的征兵诏令,并赐给魏征一只金瓮。
通过这一事件,使唐太宗深刻认识到隋朝灭亡的核心原因是统治者忽视民生实行暴政。因此,唐太宗提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强调“若损害百姓利益满足自身,如同割肠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从此以后,唐太宗以民为本,推行宽政、减税、重视修养生息,避免重蹈隋朝覆辙。
劝阻唐太宗纳郑氏为嫔妃。公元628年,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等她告诉太宗后,唐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现在郑氏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没有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但房玄龄宰相等人却坚持诏令有效:“魏征说的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并无订亲。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回魏征询问。魏直截了当的说:“陆家之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唐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通过阻妃事件,使唐太宗深刻认识到选妃会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社会层面讲,选妃剥夺女性自由与权利,影响社会婚姻的秩序;从政治层面讲,选妃加剧朝廷权利斗争,滋生政治腐败;从个人层面讲,选妃使后宫女子命运悲惨,皇帝易沉迷女色荒废朝政。
劝阻唐太宗打猎和玩鹦鹉。一天,唐太宗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娱乐,行装都准备好了。魏征听说后立马问及此事,唐太宗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害怕你又要直谏,故消念头。”唐太宗打猎之事而没成行。
唐太宗终于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肩膀,让其跳跃鸣叫,很是得意。但当他远远的看见魏征向他走来,便赶紧地把鸟藏在怀中。魏征故装没看见,故意奏事延长时间达一个时辰之久,致使鹞鹰闷死在唐太宗怀里。
劝阻皇帝打猎和玩鸟,使唐太宗充分认识到了玩物丧志的重要性——对各种珍禽异兽痴迷和游玩打猎,必费大量精力和财力,荒废朝政。
劝谏唐太宗拆昭陵。公元636年,长孙皇后去世。长孙皇后入葬昭陵后,唐太宗日夜思念。为缓解思忆之苦,便在宫中建筑了层观。一次,唐太宗让魏征陪同悼念。唐太宗问魏征“是否看清了?”魏征说:“臣眼力昏花,不能看见。”唐太宗问:“怎么会没看见?那是昭陵啊!”魏征答曰:“以为陛下望的是献陵,如果是昭陵,臣当然看见了。”唐太宗听后,明白魏征是在提醒自己,不要只顾及思念亡妻而忘了父亲。于是他便哭着下令拆除了层观。
上疏《十渐不克终疏》。638年,魏征见唐太宗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并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期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向唐太宗上了《十思》: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馋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政罚则思因怒而滥。唐太宗欣然接受。
劝阻唐太宗泰山封禅。628年,群臣都请求唐太宗去泰山封禅,以便炫耀贞观之治功德和大唐国家强盛,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问魏征:“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呢?”魏征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国库尚为空虚,而车架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魏征并分析说明,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外国使者和远夷君长前来祝贺,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必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还会疏远两者关系呢?如此仅图虚名的事儿,陛下为什么要干呢?唐太宗感到魏征说的有理,便打消了泰山封禅念头。
……
公元643年,64岁的魏征病重,不久逝世。唐太宗李世民悲从中来,一边抚摸着魏征,一边流泪,伤心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镜也”。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以谏为刃、辅佐大唐“贞观之治”的肱骨之臣魏征,对唐太宗是忠心耿耿,一心一意,鞠躬尽瘁!
正所谓——
丹心贞治日月昭,
不畏皇权胆气豪。
规谏太宗为民众,
劝善惩恶秩序好。
直言不讳保大唐,
繁华盛世呈英豪。
兼听则明偏听暗,
骄奢淫逸须除掉。
作者简介:刘孟领,笔名孺子牛,男,1954年生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原籍河北邢台巨鹿县。本人自幼爱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尤爱文学和书法艺术,现为《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邢台市作家协会会员,邢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联大赛组委会授予“文化摆渡人”、“好作者”、入编当代文学网文化艺术人才库,北京巨匠丹青书画院授予新时代艺术先锋人物,并多次获得国家级书画及文学征文写作技能大赛奖励。
联系电话:1536993375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