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脊梁上的生命史诗
——赏读二月梅《一日阅四季——新疆行之独库公路》
宋俊忠
读罢二月梅先生的最新力作《一日阅四季——新疆行之独库公路》,眼前仿佛展开一幅天山深处的壮阔长卷。这位军旅作家以将星之眼观山河,以战士之心写苍茫,在561公里的险峻公路上,为我们镌刻下一部穿越四季的生命史诗。
一、车轮碾出的时空褶皱
独库公路的神奇,在于它把时间的年轮压进空间的褶皱。二月梅的笔如精准的导航仪,带我们体验这场天地壮游:
独山子启程时,七月的骄阳熔金般泼洒戈壁,车内开着冷气仍觉热浪灼面。公路像条黑绸带飘向灰褐色山峦,骆驼刺在热风中蔫头耷脑——这是盛夏的极致。
穿越老虎口,百公里后画风骤变!刀削斧劈的峡谷里,寒风卷着碎石呜咽。山壁狰狞如虎口,天空被挤成蓝线。披上外套仍觉寒意刺骨——深秋在此提前降临。
海拔3400米的雪冠天山观景点,推门瞬间寒风如刀。七月底的冰瀑凝固成水晶帘,积雪没踝咯吱作响。小外孙女追帽子滚成雪人,滑冰场上年轻人笑闹——严冬在此定格。
行驶在百里画廊,南行至唐加勒克峡谷,绿草如茵铺到雪山脚下。哈萨克少年策马掠过翡翠河,马蹄溅起的水珠在阳光下划出彩虹——春天在此重生。
作者用四个节气标记行程,实则是用车轮丈量精神海拔。当小外孙女在冰面摔跤又爬起,那倔强劲儿分明映着筑路兵的身影——四十年风雪,未曾冷却的热血仍在天山脉动。
二、石碑上跳动的年轻心跳
乔尔玛烈士陵园是全文的魂眼。168座墓碑在云杉环抱中静立,碑文朱红如未干的血迹。二月梅在此揭开公路最惨烈的底牌:
守墓人陈俊贵的手擦拭墓碑的动作,比任何雕塑更震撼。花白头发的老兵蹲踞碑前,抹布抚过“郑林书”这个名字时,指关节因用力而发白——那最后一个馒头的恩情,他用四十年守护来偿还。
写到冻硬的馒头,在零下四十度的地窝子里,战士们啃着冰碴馒头修路的画面,比任何特效更刺骨。作者特意点出“带着冰碴的雪水”,让读者舌尖泛起寒意,方知铺路石原是青春骨血凝成。
二月梅写那封未寄的家书,当陈俊贵念到“19岁的小战士排除哑炮牺牲”时,我们仿佛看见泛黄的信纸飘落雪地,上面写着“娘,路通就回家”——这些永远年轻的亡魂,成了天山最沉重的路基。
最妙是二月梅带小外孙女献野花的细节。孩子踮脚将波斯菊放在无名碑前,阳光穿透花瓣映亮“1980”的刻痕——两代人的俯仰之间,牺牲与传承完成无声接力。
三、路是躺下的纪念碑
二月梅先生这篇作品的深刻之处,在于看透独库公路的本质:
这是地理奇迹,9年凿穿“地质灾害博物馆”,悬壁公路如天神腰带。当车辆在老虎口与崖壁擦肩,读者手心沁汗之际,将军插入筑路兵悬索开凿的往事——此刻惊险顿成敬畏。
这是生态史诗,百里画廊的云杉林,原是战士手植的防风带。哈萨克牧民的炊烟升起处,恰是当年塌方掩埋的工棚遗址。将军笔下,每一帧美景都叠印着牺牲的底片。
这是民族血脉,公路连起北疆的辽阔与南疆的浓郁。毡房边的冬不拉,果园里的木卡姆,在车轮声中交融成和声。当篝火晚会上将军接过哈萨克奶茶,氤氲热气里升腾的,是168座墓碑守望的愿景。
特别震撼于作者的“路碑论”:“每米路面浸透鲜血,每处弯道镌刻事迹”。这他使用的“刀背刻仇痕”的笔法——独库公路本就是躺下的纪念碑,碑文由刹车痕与胎印书写。
四、军人胸中的天山雪
作为军旅作家,二月梅的独库书写带着兵刃的冷冽与热血的滚烫:
作品具有战略眼光,写公路缩短南北疆七日路程时,笔锋陡转“强化边疆防务”——瞬间点明这条旅游热线更是国防动脉。
作品具有战场笔触,描写雪崩路段时,用“与塌方搏斗”替代寻常的“施工艰辛”,让筑路现场化作没有硝烟的战场。
作品具有士兵美学,小外孙女冰面跌倒的笨拙,被升华成“与筑路兵相似的倔强”。这种联想唯老兵能有——他见过太多摔倒了抓把雪继续冲锋的身影。
最动人的是结尾:篝火晚会上,作者仰望星空说“独库公路是写在天山的史诗”。此时星河如烈士目光闪烁,篝火似当年地窝子里的取暖火堆。在这天地人神的交响中,我们读懂了一位将军对士兵最深的祭奠——不是泪水的潮湿,而是星火的传承。
合卷时,独库公路的急弯仍在脑海盘旋。这条用青春骨血铺就的天路,终在二月梅将军笔下化作精神坐标:当我们驰骋在“一日阅四季”的奇景中,车轮下碾过的,是168个永远年轻的春天。








茶水分离 市树市花,扫码聆听超然楼赋
超然杯订购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
丛书号、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