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常感疲惫、焦虑、不安,仿佛被无形之手牵引,在得失之间辗转,在荣辱之中沉浮。人们往往将生命的消耗归咎于外界的压力、他人的言行、命运的不公,却鲜少向内观照——真正消耗生命的,从来不是外境,而是内心不断生起的念头,是无休止的胡思乱想,是执着、攀比、自责与焦虑。
这些情绪看似由外而生,实则根植于心。外界的事件不过是缘起之相,真正起作用的,是心对境的反应。一念起,万般扰;一念落,万籁寂。当心被外境所转,便如风中之烛,摇曳不定,光明渐灭。此时,身体随之紧绷,气血为之紊乱,长期积郁,终成疾患。现代医学早已证实,多数慢性病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而情绪的源头,正是那颗不得安宁的心。
胡思乱想,是最隐蔽的生命消耗者。它不显于行,却耗于神。夜深人静时,反复回放过往的失误,担忧未来的未知,幻想他人的评价,这些无意义的思维循环,如同精神的内耗机器,持续榨取心力。更甚者,执着于成败得失,攀比于名利地位,自责于未能完美,这些念头一旦扎根,便如藤蔓缠绕,使人不得解脱。它们并非来自现实的压迫,而是心对外境的错误解读与过度投射。
心为何易被外境所转?因其缺乏定力,缺乏觉察。凡夫之心,如镜蒙尘,遇境即映,映而生执,执而生苦。见人富贵,便生羡慕;见己不如,便起自卑;遇挫则怨,顺境则骄。心随境迁,起伏不定,何来自在?唯有修心,方能转境。所谓修行,非避世隐居,而是在日常中培养觉知,于念起时知念,于情绪生时观情,不迎不拒,不执不弃。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若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便为六尘所缚;若能不住于相,虽处红尘,亦得清净。当面对外界的纷扰,能以觉照之心观之,如观水中月、镜中花,知其幻化,不为其动,则心不随境转,境自随心转。此时,焦虑自消,攀比无依,自责不起,执着脱落。身心归于平和,生命能量得以保存与升华。
真正的养生,不在食疗药补,而在养心。心若安然,百脉自和;心若躁动,万补无益。减少无谓的念头,停止无休止的内心戏码,学会在每一个当下安住,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与珍惜。
故曰:最消耗生命的,不是别人,不是环境,而是你不停歇的念头,是你被外境牵引而不得自在的心。唯有觉察、放下、安住,方能心不随境转,生命得自在。自在者,不为物役,不为情困,不为念扰,如如不动,光明自现。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