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高考学子李晓然金榜题名文/姚克林(安徽)
秋来喜讯胜黄金,四面亲朋祝贺临。
十载寒窗呈夙愿,三年酷暑映初心。
张张试卷雄关跃,夜夜孤灯学海吟。
美酒佳肴承众望,蟾宫折桂报祥音。
🌹🌹作家简介🌹🌹
姚克林,字轩斋,号文逸,男,汉族,1965年12月生于安徽全椒县,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教师。系全椒县、滁州市、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中国诗人作家档案库官网认证诗人。其创作涵盖散文、诗词曲等,计1000多篇(首),作品散见于省内外报刊杂志、都市头条及全国诸多网络平台。多项赛事中屡获佳绩:2019年10月,获北大荒文学馆、耕读诗会全国诗词网络大奖赛三等奖;2021年1月,获第四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大奖赛优秀奖;同年12月,作品因独具匠心在全国“新绪杯”文学大奖赛中脱颖而出,入驻世纪巨著《歌唱祖国》并获金奖。2023年以来,创作成果持续显现:2月,部分优秀作品发表于《潇湘文学》杂志总第三十期;同月,获第六届中原杯全国诗词创作大奖赛“中华诗词名家”特别优秀诗人奖,10首作品入选《中华诗词名家典藏》;5月,部分作品入驻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2023优秀诗歌排行榜》;7月,获全国第六届“新绪杯”文学艺术大奖赛金奖;9月,在孔子诗歌杯组委会与中国诗人作家档案库官网承办的《中华诗语》暨第四届孔子杯全球诗人作家创作大奖赛中,获“特别优秀诗人奖”,13首作品入选《中华诗语》。2024年8月,部分优秀作品发表于黑龙江省《圣地诗刊》。
🌹Author Profile🌹🌹
Yao Kelin, styled Xuanzhai and titled Weny, male, Han nationality, was born in December 1965 in Quanjiao County, Anhui Province. He holds a junior college education, is a member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works as a teacher. He is a member of the Poetry Associations of Quanjiao County, Chuzhou City, and Anhui Province, as well as a certified poet on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hina Poets and Writers Archives.
His creations cover prose, poems, and songs, totaling over 1,000 pieces, which have been published in newspapers, magazin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province, City Headlines, and many national online platforms. He has achieved excellent results in multiple competitions: In October 2019, he won the third prize in the National Poetry Online Competition hosted by the Beidahuang Literature Museum and the Gengdu Poetry Club; in January 2021, he won the Excellence Award in the 4th "Central Plains Cup" National Poetry Competition; in December of the same year, his works stood out in the national "Xinxu Cup" Literature Competition due to their originality, were included in the century masterpiece Singing for the Motherland, and he won the Gold Award.
Since 2023, his creative achievements have continued to emerge: In February, some of his excellent works were published in the 30th issue of Xiaoxiang Literature magazine; in the same month, he won the "Distinguished Poet of Chinese Poetry Masters" Special Excellence Award in the 6th Central Plains Cup National Poetry Creation Competition, with 10 works included in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try Masters; in May, some works were included in 2023 Excellent Poetry Ranking, published by Beijing Daily Press; in July, he won the Gold Award in the 6th National "Xinxu Cup" Literature and Art Competition; in September, he won the "Special Excellent Poet Award" i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and the 4th Confucius Cup Global Poets and Writers Creation Competition, hosted by the Confucius Poetry Cup Organizing Committee and the official website of the China Poets and Writers Archives, with 13 works included in Chinese Poetry Language. In August 2024, some of his excellent works were published in Shengdi Poetry Journal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点评词
《贺高考学子李晓然金榜题名》深度品鉴:一首承载时代体温的诗学礼赞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秋阳掠过皖东大地的稻浪,喜讯穿透寻常巷陌的喧嚣,姚克林先生笔下的《贺高考学子李晓然金榜题名》,七律为舟,载着千年科举文化的余韵与当代教育的鲜活脉动,诗海中行稳致远。这首诗绝非简单的应酬之作,而是以精准的意象捕捉、严谨的格律建构、深沉的人文关怀,完成了一次对“奋斗者荣光”的诗性加冕,其文本肌理中流淌的,既有古典诗词的基因密码,更有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刻度。
一、时空折叠:从“金秋”到“寒窗”的叙事张力
首联“秋来喜讯胜黄金,四面亲朋祝贺临”,以“秋来”二字锚定时空坐标。中国农耕文明的语境中,秋天从来都是“收获”的隐喻符号,而高考放榜恰与这一自然节律形成奇妙共振——既是学子十年耕耘的“收割期”,亦是家庭期待落地的“丰稔时”。诗人以“胜黄金”作比,绝非简单的价值判断,而是洞悉了物质与精神的辩证关系:黄金的价值恒定且有限,而金榜题名所承载的人生可能性、家族荣誉感,却是不可量化的“精神财富”。这种对比,“喜讯”二字有了沉甸甸的质感。
紧接着“四面亲朋祝贺临”,将个体事件纳入社会关系网络。中国“差序格局”的社会结构中,个人的成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牵动着亲属、乡邻、师友等多重关系的情感涟漪。“四面”一词,以空间的延展性暗示了事件影响的辐射范围,而“祝贺临”则以动态的“来临”感,打破了静态的场景描绘,整个画面活了起来——我们仿佛能看到门庭若市的热闹,听到此起彼伏的道贺,感受到那种属于集体狂欢的温度。这一联,看似平铺直叙,实则完成了从“自然时序”到“社会关系”的双重铺陈,为全诗奠定了“个体荣耀—群体共享”的情感基调。
二、岁月刻度:“十载”与“三年”的生命计量
颔联“十载寒窗呈夙愿,三年酷暑映初心”,以时间为轴,展开对奋斗历程的回溯。这里的“十载”与“三年”,绝非简单的数字叠加,而是对不同人生阶段的精准切片。“十载寒窗”是对基础教育阶段的整体性概括,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前期,漫长的时光在“寒窗”二字中凝结——“寒”既是冬夜苦读的体感温度,更是求学路上的清苦与孤寂;“窗”则是隔绝外界纷扰的屏障,也是望向知识星空的取景框。这两个字,浓缩了无数个清晨的诵读、深夜的演算,是对“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写照。
而“呈夙愿”三字,漫长的“寒窗”岁月有了明确的指向。“夙愿”即早有的愿望,它可能是孩童时期“我要上大学”的懵懂向往,也可能是青春期“改变命运”的坚定信念。当“十载”的积累最终“呈”现为一份录取通知书,这个“呈”字便有了“水到渠成”的释然感,仿佛看到积压了十年的情感洪流,终于找到了奔涌的出口。
相较于“十载”的宏大连贯,“三年酷暑”则聚焦于高中冲刺阶段的特殊性。“三年”是高中生涯的标准时长,而“酷暑”的意象选择极具深意:它既是南方夏季高温的写实(诗人籍贯安徽,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难耐),更象征着高三备考的“高压状态”——知识密度的激增、模拟考试的频密、心理压力的陡增,都让这三年如同“酷暑”般煎熬。但诗人笔锋一转,以“映初心”三字完成精神升华:“酷暑”的炙烤下,非但没有消磨意志,反而让“初心”愈发清晰。这里的“初心”,可能是对知识本身的热爱,可能是对父母嘱托的铭记,也可能是对远方世界的向往。“映”字用得极妙,如同阳光穿透云层,让“初心”在艰辛中显影,成为支撑学子挺过难关的精神光源。这一联,通过“十载”与“三年”的时空对照,既展现了奋斗的长度,更凸显了坚守的深度,让“成功”二字有了坚实的岁月根基。
三、场景显微:从“试卷”到“孤灯”的细节叙事
颈联“张张试卷雄关跃,夜夜孤灯学海吟”,跳出时间的宏观叙事,转入对具体场景的微观描摹。如果说颔联是“长镜头”,那么颈联便是“特写镜头”,我们得以窥见奋斗过程中的肌理与纹路。
“张张试卷雄关跃”,将“试卷”比作“雄关”,堪称神来之笔。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关”从来都是艰难险阻的象征(如“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而高考路上的每一张试卷,都是一道需要攻克的“雄关”——有的考察知识的广度,有的考验思维的深度,有的则检验心理素质的强度。“跃”字则赋予了学子主动出击的姿态,不是被动承受,而是如猛虎下山般跨越障碍,充满了力量感与动感。我们仿佛能看到堆积如山的试卷,看到学子在红笔勾勒的错题旁反复演算的身影,这“跃”的背后,是无数次的跌倒与爬起。
“夜夜孤灯学海吟”则切换到夜晚的场景。“孤灯”是中国文人笔下经典的意象,从“何当共剪西窗烛”到“三更灯火五更鸡”,它总是与孤独、坚守、求索相关联。这里的“孤灯”,既是物理空间的写照——深夜的书桌前,唯有一盏灯陪伴,家人早已入梦;更是精神状态的隐喻——知识的海洋中,每个人都是孤独的航行者,需要独自面对迷茫与困惑。而“学海吟”则将枯燥的学习过程诗意化,“吟”字让人想到学子或低声背诵,或蹙眉沉思,或灵光一闪时的会心一笑,赋予了艰苦学习以精神愉悦的维度。这一联,通过“张张”“夜夜”的叠词运用,强化了场景的重复性与持续性,我们感受到奋斗的日常性——成功从来不是偶然的爆发,而是无数个平凡日夜的累积。
四、文化回响:从“美酒”到“折桂”的传统与现代
尾联“美酒佳肴承众望,蟾宫折桂报祥音”,在喜庆的氛围中完成对传统的致敬与对未来的展望。“美酒佳肴”是中国式庆祝的标配,它超越了物质层面的满足,成为情感表达的载体——敬父母的养育之恩,敬师长的教诲之德,敬自己的坚持之力。而“承众望”三字,再次将个体成功置于社会关系之中:这杯酒,不仅是为自己而饮,更是为所有期待的目光而饮;这桌菜,不仅是犒劳自己的味蕾,更是回馈亲友的关怀。这种“承”的姿态,体现了中国文化中“谦逊”“感恩”的价值取向。
“蟾宫折桂”的典故运用,则让诗歌与千年文化传统形成对话。自唐代起,“折桂”便成为科举成功的象征,《晋书·郤诜传》中“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的典故,让“桂”与“才华”“成功”紧密相连。在当代高考语境下,这一典故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金榜题名”有了历史纵深感。诗人用“蟾宫折桂”而非直白的“考上大学”,既符合七律的典雅特质,又赋予了事件文化厚重感——这不仅是一次考试的成功,更是对中国“耕读传家”“诗书继世”传统的接续。
最后“报祥音”三字,以开放式的结尾收束全诗。“祥音”既指录取的喜讯传遍四方,也预示着学子未来人生的吉祥顺遂。它像一声清脆的钟鸣,余韵袅袅,读者在喜庆之外,生出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这一联,在现代的庆祝场景中植入传统典故,“当下的喜悦”与“历史的记忆”相互映照,完成了一次文化基因的当代传承。
五、格律之美:七律形制中的匠心独运
作为一首严格意义上的七律,这首诗在格律建构上展现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全诗八句,每句七字,平仄协调(以现代汉语四声参照,“临”“心”“吟”“音”同属平声韵,符合七律押平声韵的规则),对仗精工,堪称格律与内容完美融合的典范。
颔联“十载寒窗呈夙愿,三年酷暑映初心”中,“十载”对“三年”(数量词相对),“寒窗”对“酷暑”(名词+名词性偏正结构,且“寒”“酷”均为形容词,形成冷暖对照),“呈”对“映”(动词相对),“夙愿”对“初心”(名词性偏正结构,且语义相近,都指向最初的愿望),不仅词性工整,更在意境上形成呼应,展现了时间与精神的双重对称。
颈联“张张试卷雄关跃,夜夜孤灯学海吟”同样对仗精妙:“张张”对“夜夜”(叠词相对,且均表时间/数量的重复),“试卷”对“孤灯”(名词相对,一为学习载体,一为学习环境),“雄关”对“学海”(名词性偏正结构,均为比喻性意象),“跃”对“吟”(动词相对,一为动态跨越,一为静态求索)。这种对仗,并非机械的文字游戏,而是通过意象的对称分布,强化了诗歌的节奏感与画面的平衡感,让读者在诵读时能感受到韵律之美。
六、诗人底色:教师视角下的教育情怀
解读这首诗,不能忽略诗人姚克林的身份——一位有着多年教龄的教师。这份职业底色,让他对“高考”“学子”的理解,比常人多了一份切身体察与教育关怀。在他的笔下,没有对“应试教育”的批判,也没有对“成功学”的鼓吹,而是以一种温情的目光,注视着学子的奋斗与成长。
“十载寒窗”“三年酷暑”,这些词语中或许凝结着他对学生挑灯夜读的记忆;“张张试卷”“夜夜孤灯”,或许是他日常教学中所见场景的诗化再现;而“承众望”“报祥音”,则寄托了一位教师对学生的真诚祝福。这种教师视角,让诗歌避免了应酬之作的空泛,多了一份“懂行者”的深刻与温暖——他知道那“雄关”有多难跃,那“孤灯”有多清冷,所以才更能体会“折桂”时的甘甜。
同时,作为安徽省诗词协会会员、多次文学赛事的获奖者,姚克林的创作始终坚守着古典诗词的正道。他不追求晦涩的辞藻,不炫弄冷僻的典故,而是将生活中的寻常事件(如高考金榜题名)作为创作素材,用通俗易懂却不失典雅的语言,传递真挚的情感。这种“接地气”的创作姿态,让古典诗词从书本走向生活,从文人雅集走入寻常百姓家,展现了传统文学形式在当代的生命力。
七、时代镜像:高考叙事中的中国精神
超越对个体诗作的赏析,这首《贺高考学子李晓然金榜题名》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高考,作为中国社会相对公平的上升通道,承载着无数家庭的希望,也塑造着独特的“奋斗文化”。诗中所描绘的“寒窗苦读”“孤灯夜战”,不仅仅是李晓然一个人的经历,更是一代中国青年的集体记忆;诗中所抒发的“夙愿得偿”“亲朋祝贺”,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喜悦,更是整个社会对“努力就有回报”这一信念的肯定。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人们比以往更需要“奋斗能改变命运”的确定性,而这首诗恰恰呼应了这种社会心理。它告诉我们:成功或许有偶然,但更多的是“十载”“三年”的必然;荣耀或许有光环,但背后是“张张试卷”“夜夜孤灯”的平凡坚守。这种对“汗水”“坚持”“初心”的礼赞,正是中国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在当代的具体体现。
从“蟾宫折桂”的古典憧憬,到“金榜题名”的现代喜悦;从“寒窗苦读”的传统路径,到“承众望”的社会期待,这首诗在短短五十六字中,完成了一次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知识的尊重、对奋斗的推崇、对美好的向往,始终是中国人不变的价值追求。
结语:一首诗的重量与温度
当我们在数字时代习惯了碎片化的表达,姚克林先生的这首七律,以其严谨的格律、饱满的情感、深厚的内涵,提醒我们诗歌可以有这样的重量——它能承载十年光阴的厚度,能丈量奋斗精神的深度,能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维度。同时,它也让我们感受到诗歌应有的温度——那是对学子的祝福,对教育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
对于李晓然而言,这首诗是一份珍贵的贺礼,记录下人生中重要的高光时刻;对于读者而言,这首诗是一次情感的共鸣,我们想起自己或身边人的奋斗故事;对于中国诗歌而言,这首诗是一次成功的实践,证明古典诗词依然能精准捕捉当代生活的脉搏。
秋风吹过,喜讯的余音尚在回荡;而诗中的“寒窗”“孤灯”“初心”“众望”,早已超越了具体的事件与个体,成为刻在中国人精神基因中的文化密码,持续散发着温暖而坚定的光芒。这,或许就是一首优秀诗歌的力量——瞬间成为永恒,个体连接时代,情感升华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