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是个囚笼,笼中关着的,常常是自己。
我见过许多人,面色青白,眼窝深陷,走路时肩膀前倾,仿佛背负着无形的重担。他们并非缺衣少食,亦非病痛缠身,只是被自己的念头啃噬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些念头起初不过是游丝,渐渐织成了网,最终化作了铁栅栏。
张家的儿子便是如此。他本是个伶俐的少年,学堂里的功课总是头几名。不知从何时起,他开始计较起同窗的成绩,若是有人比他多得了半分,便整夜辗转反侧。后来竟发展到听见别人的名字就浑身发抖,眼睛直勾勾地盯着虚空某处。请了大夫来看,只说是"心病",开了几副安神的汤药,却不见效。终于在一个雨夜,他从自家楼上跳了下去,留下的只有书桌上密密麻麻写满"不如"二字的纸张。
念头这东西,原不过是心中浮起的泡沫,偏有人要将其当作磐石,压在胸口。李家的主妇便是这般,她每日清早起来就开始盘算:东家的媳妇添了新衣,西院的姑娘嫁了好人家,对门的孩童考了头名……比来比去,竟把自己比得形销骨立。她男人是个老实人,劝她:"管别人做甚?"她却愈加恼怒,认为男人没出息,连带着看自家孩子也不顺眼起来。如今她终日躺在床上,说是浑身疼痛,可大夫查不出病症。
最可笑的是王掌柜。他经营着一间不小的布庄,日子颇为宽裕。自从听说城北开了家新绸缎庄,便坐立不安,日夜琢磨如何压过对方。他降价,人家也降价;他进新货,人家进得更多。如此折腾半年,原本红火的生意竟萧条下来。最后那新绸缎庄因老板另有发展而关门大吉,王掌柜却已耗尽本钱,只得将铺面盘给别人。我去看他时,他正对着空荡荡的店铺发呆,嘴里念叨着:"我这是图什么呢?"
心若随境转,便如秋日落叶,随风飘荡,不得安宁。赵家的小姐未出阁时,是城中有名的美人,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嫁了个殷实人家,本该美满。偏生她日日与左邻右舍比较,嫌丈夫不够体贴,怨婆婆太过苛刻,叹命运不济。后来丈夫纳了妾,她更是怨天尤人,不出三年,一头青丝竟白了大半。昨日见她,已认不出是当年那个明眸皓齿的少女,倒像个六旬老妪,眼神里尽是怨毒与不甘。
人常道妖魔害人,殊不知最伤人的妖魔,就住在自己心里。它不饮血,不食肉,专噬人的安宁与快乐。这妖魔有千万张面孔,时而名为"攀比",时而叫作"焦虑",时而化身为"执着",时而变作"自责"。它最擅长的把戏,就是让人把虚幻的念头当作真实,把暂时的境遇当作永恒。
老话说"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诚哉斯言。那些不得自在的情绪,究其根本,不过是心做了外境的奴仆。风吹幡动,僧人们争论是风动还是幡动,慧能却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此中真意,几人能悟?
放下念头,天地自宽。可惜多数人宁愿在自筑的牢笼中辗转反侧,也不愿推开那扇其实从未上锁的门。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