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元
人有三性,天性、本性和人性。
人的天性,与生俱来、先天就有。说白了,就是天生的动物性,吃喝拉撒、游乐玩耍、弱肉强食、男欢女爱。
人的本性,是人从本质上区别于动物性,在天性的基础上通过人类社会活动逐步形成并完善的社会性。语言举止、性格修养、文化艺术、道德规范……每一个人,无不打上社会的烙印,说的就是人的本性。天性是不变的,本性是可变也可不变的。“人之初,性本善”,只因一个“本”字误解为“人之初,本性善”的大有人在。其实,性本善,是社会的共同愿望,是人类的企盼。人一生下来,就是一个自然的生物人,善不起也恶不来,无善亦无恶。人,是有血有肉的自然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天性理应得到尊重;人又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可任由天性肆意发挥,必须遵从社会规范的本性。同时,本性又不可反过来扭曲否定和压抑泯灭天性。
人性,是天性和本性妥善结合的产物,是建立在天性和本性基础上的,是以维护人格尊严和保障人身安全为核心,以尊重和爱为基础。尊重人格,在尊重基础上爱,在爱的基础上助,在助的基础上乐。所以,人性的基本内容应该是以善为本,对己从严,自尊自爱自律自强;待人以诚,互尊互爱,互谅互助。但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由于受到社会各种环境的影响和利益驱使,往往善与恶会交织在一起,同时存在于一个人的内心,所以人性也会改变的。
《庄子》有言:“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这世上最难测的是人心,最难懂的是人性。人性之光是照耀这个世界黑暗处永远的明灯,但人性的深处也会藏着一些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旦有了合适的土壤,就会蔓延生长。有句话说的真切:“人心就像一亩田,今日野草不除,年年杂草丛生。”每个人的心田上都会生长出嫉妒、欲望、自私的野草。它们掠夺内心的能量,让心变成阴暗的角落,滋生仇恨和罪恶。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人性才是真正的高山大川。若是人性中的善良光明泯灭,它比资源匮乏更可怕,比环境污染更严酷,比自然灾害更恐怖。因此,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说:“释放无限光明的是人心,制造无边黑暗的也是人心。光明和黑暗交织着、厮杀着,这就是我们为之眷恋而又万般无奈的人世间。”自私是人的天性,爱是人类共同愿望,是本性,是初心。而人性却具有两面性,人性中有阳光灿烂的一面,也有阴暗丑陋的一面。唯有拥有善良人性之人才明朗温暖,嫉妒、狭隘、阴谋、怨毒,只会带来黑暗冷酷。洛克菲勒在家书中对儿子说:“利益是光照人性的影子,在它面前,一切与道德、伦理有关的本质都将现形,且一览无余。”莎士比亚说:“钱是一根伟大的魔棍,随随便便就能改变一个人的模样。不得不承认,金钱真的就像一面镜子,很多人在它面前原形毕露。”“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在利益面前,他们把人性之恶演绎得淋漓尽致。事实告诉我们,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永远不要低估人性的恶。只有对人性有了足够深刻的了解,才能够在与人打交道,或者在追求人生理想的过程当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负累和阻碍。现实中,以下八种心理皆为人性中的阴暗和丑陋。现实中,以下八种心理皆为人性中的阴暗和丑陋。
攀富嫌贫心理
沈从文曾说:“大悲大喜看清自己,大起大落看清朋友。”一个人风光的时候,身边仿佛都是好人。但是当一个人真正落难了,那些留下来的才是真朋友。苏轼年少及第,皇帝信任,太后欣赏。那时,他身边到处都是“朋友”。每日出入酒楼诗社,吟诗作赋,整个京城的人都以认识苏轼为荣。同僚李公麟为了讨好他,特地为苏家画了家庙神像,李公麟也因此被苏轼引为知己。但是后来苏轼被贬,一家人落魄出京。路上遇到李公麟,苏轼想和他打招呼。李公麟骑在马上,转过头去,以扇遮面,愣是装作不认识苏轼。昔日和苏轼称兄道弟的朋友们一时化作鸟兽散。他写出去的信,几乎全部石沉大海。到了黄州之后,还愿意和他联系的,不过寥寥数人。一个人只有落魄之后看懂人心,才能真正看懂得势时晃在你眼前的一张张嘴脸。不是所有的微笑都那么真诚,不是所有的感恩戴德都死心塌地,不是所有的前呼后拥都表示忠诚。伏笔是在你人生最流光溢彩的时刻埋下的,只有在你失去光环之后才会体会到曾经多少光艳,都成了没落时一道道难以回首的伤痕。
行路难,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复间。路遥才知马力,日久才见人心。感情的真真假假,需要时间的检验。在经历岁月沉淀、人生起落之后,我们才能看清朋友,懂得真心。唐代名将薛仁贵出身优渥,出手阔绰,身边聚集了很多酒肉朋友。后来他父亲去世,薛仁贵跌落尘埃,家财很快被挥霍一空。身边的朋友纷纷和他断交,就连往日亲厚的伯父也不愿意接济他。这个时候,反而是平民王茂生对他一切如常,不仅接济他衣食,还帮他照顾妻儿。后来薛仁贵投军入伍,寻找出路。在战场上的薛仁贵屡立大功,被封为平辽王。昔日的“朋友圈”又活跃起来,旧日相识礼,但是薛仁贵却只收下了王茂生送来的两坛以水代酒的“美酒”。薛仁贵知恩感恩,不仅替他重修宅院,又给他的夫人购置了新衣首饰,二人的友谊,一度传为佳话。
巴尔扎克说:“贫穷就像一把匕首,刺痛了你的肉体,也刺痛了你的灵魂”。人在发达时,身边全是关照和恭维,你很难分辨谁是真情,谁是假意。但穷一次,你就有机会看清这世态人情的真相。此时你遭受的白眼、冷遇、贬低,一幕幕变脸戏的背后,不变的是赤裸裸的人性。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那些在浪急风高选择和你同舟的人,那些在雨天愿意为你打伞的人,那些在低谷不离不弃的人,才是你此生最值得付出、最值得信任的人。
用恶意揣测别人心理
心理阴暗的人,总是用自己的心理去猜测别人,总是把别人往坏处去想。你真心帮忙,他觉得你是另有所图;你直白说话,他觉得你是含沙射影;你热情对他,他觉得你是虚情假意;你冷静对他,他觉得你人情冷漠;你心思简单,他觉得你是暗藏心机;你直面问题,他觉得你不留情面;你对他忍让,他觉得你退守为攻……总之,不论你怎么做,这种人都会用恶意来揣测你,让你无所适从,无可奈何。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心理,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一种自我快乐。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大都是小人一个,小人口中无君子,恶人心里无好事。与这种人交往,你永远摆脱不了被揣测的阴影,心里很累,也很烦。最好的办法就是敬而远之,凡事不啰唆,保持距离才能相安无事。
精于算计的心理
生活中有一类人,靠玩心眼算计他人占便宜,谋取利益。这种人喜欢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从你身上得到好处,他觉得是应得的。他对你有一点小恩小惠,便时不时挟恩求报,捞取更大的利益。这种人骨子里是自私和贪婪,心里只想着自己,是彻头彻尾的两面人。电视剧《小欢喜》中,助理小金在童文洁手下工作了好几年,童文洁在生活上、工作上对小金都非常照顾,对她处处关心,毫无保留地帮她提升业务能力,小金在童文洁面前也总是显得谦卑,两人相处像姐妹一般。不料有一次,童文洁因家有变故,只好请了
一段时间的假,当她回到公司时,却发现小金替代了她的位置,她这才知道原来小金一直在觊觎自己的职位,先在暗地里等待机会,然后再踏着她的肩膀取而代之。一个人表面友善,往往能在第一印象迷惑人。这种人外表柔顺,喜欢粉饰自己的言行,内心却城府很深。对这样的人最好还是敬而远之,保护好自己的核心利益,不给他榨取你的利益的机会,不给他出卖你的任何条件。
见不得人好的嫉妒心理
罗素说:“嫉妒可以说是人类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一种情感。”就有那么一部分人却将嫉妒这条毒刺长在心灵的土壤上,任其野蛮地生长。一旦嫉妒到了极致,那么必然会面目全非,露出狰狞可怕的嘴脸。一旦失控,便犹如猛兽出笼,可怕至极,结果不仅扎伤了别人,也深深地刺痛甚至毁灭着自己。嫉妒,说白了就是自卑、自私的心理作怪。越是自私的人越会嫉妒别人。培根说:“凡是轻浮与虚荣而事事好胜的人,常是善嫉妒的。”因为嫉妒,他们宁愿自己变得狠毒,也要把所有过得比他好的人,拉到自己的阴沟里来。越是品行极差的人,越是喜欢诋毁、嫉妒、拆台、鄙视别人,认为我不好,我也不想让你好。培根曾说过:“人可以允许陌生人的发迹,却绝不能原谅一个身边人的上升。”你的优秀,你的成功,你的幸福,都会深深刺痛他。在他们眼中,幸福不在于自己得到,而在于让别人得不到。凡是嫉妒的人,往往都是既贪婪又残酷的。春秋战国时期,庞涓和孙膑是同门师兄弟,拜师于鬼谷子先生。经过多年,两人学有所成,庞涓便到魏国魏惠王手下当了将军,战功显赫。而孙膑则没有急于求官,继续在鬼谷子那里研习,并深受鬼谷子的教诲。庞涓深知自己才华不如孙膑,孙膑便成了庞涓心中的忌惮,必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庞涓假心假意派人将孙膑请来魏国,暗中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毕竟人的才华学识是掩藏不住的,孙膑到魏国不久,其超人的智慧就显现出来,散发着令人景仰的光芒。于是庞涓更害怕孙膑得到魏王的重用,便设计陷害,削去孙膑的膝盖骨,断其双足,脸上刺字。嫉妒在作祟,一念之间便是深渊,庞涓自以为这样就能磨灭孙膑身上的光芒,当他觉得心安时,却不知道“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孙膑在慢慢强大。原来,在不久之后,齐国使臣出使魏国,孙膑抓住此次机会,悄悄地会见了齐国使臣,便成功说服使臣将他带往齐国。十三年后,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齐国出兵救援韩国,田忌为大将军,孙膑幕后谋略。一切都在孙膑掌控之中,他揣测庞涓将在夜幕来临之时到达马陵道,便暗布伏兵于马陵道两侧,安排弓弩手暗中契合,令弓弩手看到大树旁边闪着火光就放箭。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果然,孙膑算准了庞涓抵达的时间,派人在树上刻满了字,当庞涓停下举着火把细看树上的刻字时,弓弩手万箭齐发,射死了大量的魏军。庞涓目睹魏军纷纷倒下,败局已定,大势已去,此时庞涓无颜面对魏国,于是自刎而死。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东邪西毒》里的那句台词:“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是嫉妒。”人性中的嫉妒之恶,是一种憎恨式的感情。一个人的嫉妒,一旦侵占了心田便会迅速收割他的理智,腐化他的柔情。《菜根谭》中说:“淡泊之士,必为浓艳者所疑;检饬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意思是说:一个具有高深才德而又能淡泊明志的人,一定会遭到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到那些邪恶放纵、无所忌惮的小人的嫉妒。拥有嫉妒的人见不得人好,更容不得身边人比自己好。他们会因为别人比自己优秀而难受,看见别人比自己的运气好,就会恨得咬牙切齿,看见别人比自己运气差,不如自己,就会洋洋得意。人的自私往往就暴露在嫉妒上,人性的丑恶就在于,我好了,你也别想好。这种人只允许别人不如自己才行,否则,就心生恶念。因此,见不得人好的人,往往会用卑鄙手段去打击、陷害、削弱对方,甚至置对方于死地,但其都没有好下场。他扔下的石头,绊倒的往往是自己,挖下去的坑,掉进去的也是他自己。
阿 Q 欺负小尼姑的心理
人性中,往往每个人都在鄙视链中,你看不起别人,别人也看不起你,你引以为傲的那点“身份”只是鄙视链中的一环。但人性有时候是很卑微的,身份越是低下,就越需要寻找比他更低下者,以显出他仅有的那点身份和资本。《格列佛游记》中讲主人公到达利立浦特小人国时,看到这里的人身长都不满六英寸。这时格列佛在利立浦特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庞然大物,他也觉得,身在其中,自己好似巍巍的大山一般,心中不由生出“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而当格列佛进入布罗卜丁奈格大人国里时,他顿时显得极为渺小。这
里的人都身高在20米以上,在这巨人国里,格列佛竟然成了最矮的。与别人相比,他就像田间的鼹鼠一般小了。在这里,他虽然能说会道,为王后和权贵们演戏解闷,受到王后的喜欢,而最看不起他的却是这大人国里有史以来最矮小的侏儒。这个最矮小的小侏儒,看到格列佛比他矮,竟恃强凌弱。他当众对格列佛时不时地讽刺挖苦,甚至用卑鄙的手段,捉弄格列佛让他出丑,博得王后开心,并显示出自己处处强于格列佛。作家迈克曾谈到《苏思凡的世界》里透露出妓女的等级意识:舞女看不起吧女,因为吧女得随时接待钟点客,吧女又看不起街角流莺。每一个阿Q都想找到他可以欺负的小尼姑,以此来彰显自己的优势或掩饰内心的不安。罗翔说:“离开对人的尊重,一切罪恶都是有可能的,而且都在意料之中。”
他人之失如己之得的心理
柳宗元曾把一类人比作“尸虫”,这类人有一个共同特点:嫉妒别人有福,庆幸别人遭难。在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这种人常常以他人之难、他人之失为快乐。他人之失有时与己根本就没有关系,也无须去关注。但面对他人之失,却有种获得之感。这种现象的出现,即因人性之自私所导致的攀比心作祟。面对他人之失,而自己完好无损,此时心中就有优越感,觉得自己似有所得,幸灾乐祸,甚至有一种满足感。
发泄自恨“找回面子”的心理
有的人在成功的路上曾暂时放弃过尊严,但在成功之后却通过侮辱别人获得补偿。这实际上是一种病态心理的表现,由于他们放弃尊严而产生了自恨心理,他们把这种自恨发泄在别人身上,于是去侮辱别人,甚至是无辜的人,以此找回自己曾经丢失的面子,抹去遮挡某日的羞辱,显示当下的光彩。而被侮辱的人如果为了未来的长远利益,也选择了暂时的放弃尊严,以获取成功,而后又以胜利者的姿态、用报复的手段找回“脸面”。这样,便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种人性之恶,既卑鄙又丑陋。东汉末年,曹丕在争夺储位时,他为了在父亲面前树立形象,便听从崔琰建议,停止娱乐活动。但即位后,他便暴露本性,开始大兴娱乐,肆意妄为。因为少年时他曾向堂叔曹洪借钱未遂,丢失了面子。如今当上了皇帝,忆起当年那个借钱的场景,总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心里抹不去,一定要设法把面子找回来,他便滥用权力将曹洪贬为庶人。
抹杀踩低他人心理
人性中的又一种丑恶,其行为和目的就是杀善。报道中,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2020年一场瘟疫袭击了武汉,不得已采取了封城。一时间,恐惧、无奈,让全城人陷入生活的困境。于是,全国支援武汉医疗队奔赴武汉,同时也涌现了一些平凡人,赤手空拳挺身而出,为受难者送去温暖和力量。一位叫吴悠的武汉中学教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封城第35天,也就是1月23日,他在微博上发了消息:“我囤有口罩,有需要的免费送。”那个时候吴悠的想法很简单,能帮一个是一个,很快1000多条留言涌来,都是急需口罩的,遍布整个城市。于是,他骑着电动车奔波武汉全城,给人送去了口罩,他在电动车的一张纸上写下:“免费帮送药、食品、口罩。”从那天起,他成了溺水之人近在眼前的一根救命稻草,武汉城里的“摆渡人”。一天下午,一位网友求助说:“姑父姑妈都被确诊。已经出现呼吸困难,讲不出话,两位老人在家隔离,家里一点药也没有了。”吴悠得知这一消息想也没想,披上雨衣,骑着电动车就奔了过去,等送完药已是夜间12点多了。三天后吴悠又得到那位网友的消息,说两位老人已经联系上社区,进入医院治疗,情况正在好转。而正是他送去的药,让老人扛过了最关键、最无助的那几天。吴悠感慨,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在救人。
为了送药,吴悠自己掏钱买了一万多块钱的口罩和酒精。在救助信息里,很多都是疑似或确诊的患者,而送药上门的吴悠防护装备只有一个N95口罩。在全城无法购物的情况下,他和五个伙伴把四吨蔬菜一点一点扛回社区,再逐户发给居民。他的善举无疑给无助的武汉人带去了温暖和勇气。他说:“送的关键不是药的本身,更多的是让人感觉到在这个时候,还会有人在帮你。”在他四处救人的时候,自己的奶奶脑出血,需要住院,却迟迟找不到一个床位。奶奶因为脑出血昏迷了……就这么一个有爱和有勇气的小伙子却被人举报登上了微博热搜,被公安局找去谈话调查,原因不是赞美他的义举,而是说他非法售药,非法卖处方药,从中赚差价,牟取暴利。吴悠没有被突如其来的病毒控住,没有被送医药途中的困难吓倒,但却在被人恶意举报中泪目了。他说:“我感到很委屈。”我不想说吴悠有多么无私崇高,但我想说,当一个普通人尽全力爱着这个世界时,别去抹杀和踩低他的热忱和善良。吴悠为什么被举报?因为他在人人自危的时候偏向虎山行,因为他惹得整个武汉都在为他叫好。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说:“好人再多的善良和仗义,也填不满坏人内心的黑洞和恶意。”这就是恶人内心的典型独白:你的仗义反衬了我的猥琐;你的出名反衬了我的失败;你的帮助反衬了我的卑微。可见,此种心态多么卑鄙,多么肮脏。一个社会,好人好事得以赞扬,广为流传,才能给世界留一片高雅栖息之地,我们的内心才能够澄碧如洗,社会才能少一些卑鄙和粗俗,多一些温暖和善良。
蛇对农夫的心理
2018年,杭州保姆纵火案可谓是轰动全国。保姆7500元的月薪也不算低了,而且主人待她非常好,出入有车接送,还二话没说就借了10万元钱给她。但是尽管如此,保姆还是一把火把主人家四口人的性命给剥夺了。这就是寓言中所说的蛇对农夫的心理所致。不懂感恩是人性中最大的恶,恩将仇报既可恶又卑鄙。卢梭曾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生而为人,可以不优秀,可以不杰出,甚至可以没有钱,没有才,但是不能不懂得感恩,更不可恩将仇报。
每一种人性至暗的心理,都是一种“杀善”。杀善,顾名思义,就是杀戮善良,就是对善极尽欺负污蔑不屑一顾之能事,使善这一倡导人性、引导社会文明的高尚事物生存在一个极尴尬的境地。善难存,当然恶便大行其道。休谟说:“恶意是一种无缘无故产生的伤害他人的欲望,目的是从比较中获得快乐。”这纯属人性的丑恶。
尽管人性中存在着种种丑陋与扭曲,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对美好人性的信念与追求。抵制、消除这些人性中的丑恶,从个人层面看,最根本的就是要在自己内心修篱种菊。菊性甜,太肥的水土难以生养,绝傲秋霜,不喜身在热闹之地,因而淡泊名利之人才能在心中修篱种菊,蓄蕾开花。修篱种菊,就是种好自己内心的方寸福田。用人性中的本初和道德约束自律自己;用法律规范和做人的底线把篱笆扎紧;用阳光驱散阴暗;用善良之泉不断浇灌滋润;用慈悲、诚实、正直、磊落作为养分,进行培植。总之,欲在心里修篱种菊,需要有仁义的土壤,爱的气候,善的营养,美的熏陶,还要精细的呵护,心中之菊方可茁壮成长,花开盛艳。从社会层面看,要大力宣扬“为众人抱薪者”的善行,揭露、抵制、批判、惩治人性之恶中的各种卑鄙、丑陋的行为。同时还要建立有效制度,设立可鉴别、可惩治的具体法规,有效保护那些施善行善之人,创造和保护为众抱薪、为民举善的良好环境。人人相善其群,才能涵养人们的公共意识。唯有如此,方能弘扬正气,惩治恶人。应该明白,几千年来的文明教化树立了人的道德底线,可是把人类退化成动物,只需满足这样两个条件:周围的人都为人不善,人性之恶得以张扬;人性中的善良被肆意践踏,作恶没有被制止。人的本性是善恶并存的,在好制度下恶会收敛,在坏制度下恶会嚣张。对人类而言,当善良轻易被辜负、被践踏,而后又被人弃之如敝屣,便是这个世界悲哀的开始。世界要变好,一定要从不辜负、不冤枉好人开始,让善良受伤,是我们所有人的耻辱。
沈从文说:“我只建造一座小庙,在这所小庙里,我供奉的是人性。”悟透人性,从底层逻辑去识人,你才能看清人性的本质,保护好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