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悉,在我县兴华镇民国时期老仓颉小学的原址处,竟意外发掘出两通与“仓颉造字处”相关的碑碣。经中科院专家历时数月多次严谨考证,证实情况属实。为大力弘扬仓颉文化,决定在原址复立碑碣,并于2025年6月8日(星期天)举行揭碑典礼。程卫东群主得知消息后,即刻在群内通知,大家于星期六提前一天前往现场了解情况。
初夏时节,暑气渐盛,难得遇上这样的阴天。程卫东、李新光、程志民、张学文、杨小沪五人,乘坐程志民老弟的车一同出行。
一路上,微风轻拂面庞,沿途山色葱郁。此时小麦已然收割完毕,烟叶刚刚种下。众人尽情拥抱大自然,心情格外舒畅,惬意之感油然而生。
在兴华加油站,大家等待从县城匆忙赶回,专程迎接他们的程建超先生。随后,一行人在程建超带领下,七拐八绕,远远便望见薛岭三官洞村那写着“热烈欢迎……”的横幅。

我们一行人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杨峪河村支书袁明军、薛岭村副支书王永华以及薛岭村原书记胡建武等几位当地主要干部,在百忙之中热忱接待。他们还特意指定现任“仓颉造字处”石碑保护人李旺老先生全程陪同。








我们怀着崇敬之情,专程拜谒了 “仓颉手植柏”“仓颉造字台”“仓颉晒书台”“仓颉井” 等诸多遗址。在参观过程中,李旺老先生为我们进行了细致入微、详尽透彻的解说,让我们对这些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遗址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



随后,程建超先生带领我们探寻,于村间、地头寻得几通古老石碑。这些石碑散落各处,别具一番岁月韵味。


之后,我们满怀兴致地参观了新建的“仓颉文字研究院”等场所,在这一方天地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
仓颉在洛宁的造字遗存举世震惊,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也让我们对仓颉造字这一划时代创举的伟大意义,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归来后,我们几人商议,决定对拍摄到的几通碑文进行抢救性“研读”,并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文化的芬芳,也算是群里第一场活动的成果。
一、六通古碑

(一)“仓颉造字处”碑
碑阳:仓颉造字处
背阴:袁学儒
“仓颉造字处”碑之古今
古
“仓颉造字处”的古碑,何时何人创立?已无可考。现仅发现有几处古籍披露。
1、大明·隆庆六年(1572年)。仓颉造字之圣地,古碑巍然,隐显双钩“仓颉造字处”五字,古朴雄浑,神韵天成。然岁月迁流,江风隐现,又摹镌紫虚洞功德碑,今几难辨。幸赖今人重修,复其旧观,更名为“大明仓颉造字处碑”,以示历史之宏渺、文化之岁经。这是目前能见到最早的文字记载。
2、大河南府尹张汉,感怀先哲,赋诗以颂:
我观造字台,恍见仓史颜。
洛水涌群书,欲窥无字源。
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
其辞,尽显对仓颉功德之崇慕与敬仰。
3、皇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策马扬鞭,蜿蜒山道,云雾缭绕,仿若仙境。暨至午时,终至仓颉造字处。但见一汪绿水,水波粼粼,清澈见底,古木参天,苍柏挺立。村中百姓,皆以耕种传家文风昌盛。观仓颉神像,庄严肃穆。庙堂之外,有朱砂碑,文载“仓颉造字处”。怙(hu)其迹,感召仓颉之功,遂尽此微力也。
今
1、村民挖土,无意中发现一块铁红色砂岩片石,人们把它横立起来,当成磨刀的磨刀石用。谁也没有注意到上面还依稀有字。后来,还是北京的大专家们到此考察,发现后说,这可能是鼎鼎大名的“仓颉造字处”老碑。经过他们的精心研究,确定就是“古朴雄浑、神韵天成、隐显双钩的仓颉造字处五字朱砂古碑”。
2、在原碑上,依照原来朦胧可辨的古镌遗迹,加深“双钩”刻画划痕,修旧如旧,更加凸显出“仓颉造字处”五个大字的“苍劲”与“拙古”。
3、复制乾隆二十八年袁学儒所书“仓颉造字处”碑,连同“红砂岩原碑”、新近出土的“仓颉手植柏”原碑、“洛河恐龙谷”碑,四通碑于2025年6月8日星期天,在原址处举行隆重的揭碑典礼。

中国·洛宁“仓颉造字处”复碑记
时秋维生,周天予适。今之人感怀先哲怀虔恪之心,成古碑之璨,仰仓颉成字之勋业。其若北辰居,而众星拱之。乃复立“苍颉造字处”之碑碣,以铭仓颉不朽之勋绩。继文化之薪传,承千秋之盛业。
《河图玉版》载曰:仓颉为帝南巡,蹬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遂启圣智,彰耀文明。
大明·隆庆六年,苍颉造字之圣地。古碑巍然,隐显双钩“苍颉造字处”五字。古朴雄浑,神韵天成。然岁月迁流,玄风隐现,又摹镌紫虚洞功德碑,今几难辨。幸赖今人重修复其旧观,更名为“大明苍颉造字处碑”,以示历史之宏渺,文化之岁经。
大清·乾隆二十八年,永邑西六十余里,古为锦阳川,乃仓颉造字之所也。翼以千峰,萦抱屏立,地灵而人杰。廪膳生员张豫密,援笔撰文,精位于仓颉造字之处;儒童袁学儒,明文制化,书丹于石,尽显书法之精妙绝伦;石匠王绍世,独具灵慧,精镌细琢,致文字与石融之后,成不朽之瓌作。
河南府尹张汉感怀先哲,赋诗以颂:
我观造字台,恍然见仓史。
洛涌压群书,要窥无字始。
悠悠太古初,结绳为上理。
其辞,尽显对仓颉功德之崇慕,观东水逝然。
时一九九零年,洛宁县以“仓颉造字台”为重点保护文物,传于后世,以承先贤之泽。
值二零二二年,《中国故事·人民日报海外版》、意态传播千年故事“洛出书处”续启新章,立“仓颉晒书台碑”于仓颉造字处。碑阴有由书法家皖北桃花山人——黄权先生书丹,苗水彦镌刻的孙吉山教室《仓颉晒书台有感》七律一首。
言之所蕴,字里之间,辄现作者为仓颉之追慕及自砺焉!中国梦耀之际,华夏文明规划设计院偕多方之力,于洛阳市洛宁县兴华镇薛岭村杨峪河村,共立“苍王井碑”,以纪仓颉造字之不朽勋绩。
二零二四年,复乾隆二十八年袁学儒所书“苍颉造字处”碑,令历史之记忆复鲜活于世人之目下!仓颉造字,乃洛宁之瑰奇文明,璀璨之珠玑。石者,自然之灵祇,与人逢,诚乃天契。今复刻此碑,非独徒怀曩昔之情,乃力担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重责。诸司、诸家、诸士,合力为之,祝颂立石。乘心昭昭, 以志不朽!
甲辰年(2024)末,中国故事、汉字文明北京城市设计院、华夏黄河集团、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华文化讲坛
赵国瑞、黄耀波、周伯洋、孙吉山 撰文
苦 竹 执笔 书丹

记述
1、仓颉造字处记异
仓颉造字处经度:111.45°,纬度:34.55°
华夏之文,肇于仓颉;煌煌睿典,启文明之始端;赫赫鸿功,辟智慧之混沌。今逢六月,擬(拟ni)于仓颉造字之地。树造字之碑,以彰圣德,垂范千秋。素日为立碑之事而筹谋,深虑期间障礙(碍ai)。吾辈一行,诣(yi)其旧址台基之地,俄而大风骤起,声若雷霆,势如奔马,杨树枝折,訇然作响,尘埃卷地,弥目蔽天。柏影摇曳,有婆娑之态,灵氛(fen)氤氲(yin yun),呈祥瑞之征。斯境也,盖上苍眷顾、神祗佑護(护hu)所致,兆树碑之顺遂,彰文化之隆兴。
继而访于民居,竟遇仓颉手植柏之根。根盘错而虬(qiu)曲,质古朴而灵奇。忆往昔所藏之柏根,与此同根同源,洵为异事。摩挲再三,感慨万千,此实造化之神奇、机缘之巧合也。为护未来之碑,吾辈商定,旁植梧桐勿轻伐之,立碑之时礙者尽除。
于仓颉造字处之东隅,再得恐龙化石碎骨嵌于土石,隐于岁月。斯一发现,使三官洞之仓颉造字处,更显奇异,倍添神秘。
逮(dai)乎日暮,遥睇(di)洛出书之地,沿洛河南岸驾舆抵老子坟。仰观天象奇观,忽现彩云舒卷,宛如绮霞,日月同悬,交相辉映。斯境也,诚为天地之妙象,阴阳之和合。
呜呼!逢盛事,当铭记。斯行传诸后世,冀我华夏文化昌明,国运永昶。谨撰斯文,以志之虔,树斯碑,以告仓圣之灵!
华夏文明规划设计院
洛书文化研究院孙吉山 撰文
乙巳年辛巳月戊寅日(2025年6月8日)
2、“仓颉造字处”揭碑之日天象释
盖仓颉者,人中龙象也。其创制文字,而文明肇启。往昔有“天雨粟,鬼夜哭”之异兆焉。是日,于仓颉造字树碑,其旁有恐龙遗迹在焉。斯地灵秀之气汇聚,诸事皆呈天垂之象。此象凡有九种,谨为阐释之。
若终日大雨滂沱,斯乃天泽万物之象也。仓颉所制之文,若甘霖普降,滋育华夏文明,使其繁茂昌盛焉。若终日大风呼啸,风乃灵动之属,寓意文字之风播于四海,启民之智、通文之化,令文明之音远扬矣。若终日乌云密布,乌云藏瑞,恰如文字初成之际,神秘深邃,待后人层层探赜,终能窥其无穷智慧也。若晴转而为阴,晴日之阳易作阴霭,恰如文明之演进也,自蒙昧而渐入深沉。其间虽有隐晦不明之象,然亦孕新之机,启新之智焉。
若中途而雨骤至,如醍醐灌顶,以警世人当重文字之传承也。于文化发展之途,不可忘其本根,当砥砺而躬行之。若中途大风忽起,大风骤作,此乃文字之力冲破阻碍之征也。能跨越乎时空,传承而不辍矣。若酷热难耐,炽热者,激情之象也。意谓后人于仓颉文化之爱与尊崇,若烈火之炽,永不息焉。若雨霁天清,此兆文字文化经岁月之磨洗,终可拨云见日,焕乎其有文章。
天呈万象,斯乃天地垂警,亦为祥瑞之征也。仓颉文化,渊深博奥。天现殊象,乃上苍勖吾辈勉力传承,以文字为津梁,弘扬正能量,助文明之盛业焉。
京畿执最终释权之柄,民间宜踊跃而传之,同举善举,令仓颉造字之神髓,煌煌然耀于千秋万代矣。
注:
昔仓颉御宇,南巡其疆。仓帝陟阳虚之山,沿洛水而下,至于元扈(亦作玄扈)洛汭,见灵龟负书,遂拜受洛书焉。洛汭者,今洛阳洛宁之境也。至今洛宁兴华乡西北,预树仓颉造字处碑。有龙骨现,名之曰“洛河恐龙谷”。上古之时,河图、洛书出,兆天象之变,示新君之诞。盖往昔诸多文明始祖皆与之有故事,仓颉亦其一也。仓颉在位凡四十二年,以仓帝四十二年薨,寿七十一岁。既卒,尊号仓帝。

作者简介:杨小沪,男,洛宁县景阳镇人,1947年生,中教一级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