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召街故事
文/郭宏武 图/陈索劳
前言
马召,这个古老的名字,在历史中已经存在了1900余年,而在这个名字里究竟包涵着多少个故事,谁也说不清楚。因为,马召虽则是周至的八镇之一,但在文字记载方面却是少之又少,传说极多。笔者为了完成马召的历史统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碑文,并走访了很多老人和知识分子,实地勘察,收集归拢,集只字片言,民间传说于一体,才使这个古老大镇的历史面貌稍有恢复。为了尊重历史,文中不免雷同,或有疏漏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一、马召溯源
据清末地理学家刘崑玉《广两曲志》载“……沿革:后汉马融从挚恂学,隐居仙游寺石室,应邓骘之召于马召村,拜校书郎,邑人荣之,因以村名。(见故志)《括地志》曰:马召即金史马道也,建设:元至正三年,城成于曹家梁、金盆梁、设市于梁下大什字,建玉皇楼于市心,明末流贼陷二城火市,清顺治三年移今所,建文昌阁、关帝楼,今改关岳楼、孔文阁。移玉皇楼于镇西门外,建火神庙于东门外。”
这里提到的马融应召,实是东汉马融(79—166),字季长,右扶风茂陵人。随师挚恂修学隐居于南山,公元110年被朝廷征召而得名。

曹家梁出土的石斧
相传西汉武帝建元六年即有此村,根据边坡一带散落的残陶瓦片,石器窑灰来看,古时的先民们居住是很零散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又筑城群居了呢?这就要看当时的社会背景如何。据野史传说:公元880年前后,南山的瓦岗寨子,其位置在熨斗沟里的寨子怀山顶上,盘踞着一股百十人的土匪,十分残暴,经常到边山一带打家劫舍,肆意掠夺,官府无力剿除。从此土匪代代不绝,加上战争连年,乡民不堪其苦,这也可能就是建城群居的主要原因吧。又有资料记载:881年,黄巢义军逼近长安甚急,唐僖宗携诸王、后、妃等南逃,途经马召遭遇此匪劫杀,毙后妃等4人,就地掩埋,因名四女塚。据说,匪首名叫罗开山。瓦岗寨子的土匪络绎不断,直到民国期间还有,民国25年,马召乡公所第一任乡长华云龙带兵剿匪不幸阵亡。
二、战争
自汉至明,时有战争在马召周围发生,东汉三国鼎立,蜀魏争夺战争,唐代黄巢起义战争,明末高迎祥、李自成农民起义战争。对马召影响最大的要数明末战争,明末由于朝政腐败,饥荒遍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兵力最强的要数高迎祥、李自成部,号称20万,分36营,高迎祥称闯王,高死后李自成亦称闯王。曾在周至与马召之间和清军作数次激战,也在黑水口子屯过兵,明崇祯三年至十七年,明庭一直派重兵进行剿除,但最终还是被李自成灭亡了明朝。可是随着明朝的灭亡,马召二城也相继被摧毁。崇祯七年六月,闯军部分队伍从陕南出,路经马召,地方乡勇不知其利害,发生冲突,终因不敌,二城遂被攻破。被追至大什字玉皇楼内,贼即点火焚烧,数十名乡勇尽皆烧死其内,后人念其忠勇,在此建骨魂祠祭祀,延续至今。
金盆梁亦称东堡梁,梁下有少数乡民在此凿窑为室,史称东窑、西窑。西窑上面叫窑头坡,有条小路是进出山的要道,由此进南山,名曰黑河路,沿黑河岸有条羊肠小道,蜿蜒曲折,通往岭南。黑河又称芒水,黑水峪,是秦岭九口十八峪最大的山谷,直线深度达100多华里。旧时山里人把山货背运出山,山口就有大什字客栈,当时的大什字是较繁华的集市。山外人赶厢,四亩地背粮走的就是黑河路,直到1969年至1971年修建了0702公路,黑河路也就荒废了。修建0702时,马召街组成三个连队。由陈志有、雷宇文、李树旭、段西成等分别担任连长,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迁址
曹家梁、金盆梁二城被摧毁后,于清顺治三年迁移现址,修建马召街,周围打土城,开四门,建城楼,四面城墙均有墩台,用来作防守人员轮番休息和架设重武器的地方。所谓的重武器,也就是土炮之类,装火药、铧渣、铁条等,杀伤力较大。城高二丈,壕深一丈。城墙内四面各有马道,街道分为东、西南街;东、西正街;东、西三道街;东、西二道街;东、西北街;北门里有南北巷子。东西街中间留有一条马道,贯通南北二城门。城内径东西长72丈,南北宽105丈,东城楼上刻有“起凤”二字,西城楼上供奉文昌,关帝,人称圣贤楼子。新建的马召街,人口密集,繁荣昌盛。百货铺子、铁匠炉子、剃头铺子、纸扎铺子、羊肉房子,烧锅、酒肆,烟馆、茶坊、诊所、当铺等。从正街到东门里外,真个是店铺林立,商贾辐辏。

圣贤楼子
东堡子迁于今址,先于马召街成城,模仿原城,只开西门,有城楼,一条街,东西长66丈,南北宽46丈。城西有一大涝池,人称东堡涝子。涝子南岸建有戏楼,每逢古会马召人聚集在这里唱大戏,据说安葬解放马召街牺牲的四位烈士时,就在此戏楼上唱了三天四晚上的大戏。东堡子距马召城30丈、火神庙、三霄娘娘庙居于两城之间。
马召街迁址以来,首先要解决水源问题,我们的祖先发掘了涌泉寺的地下水,此水甘甜卫生,常年旺盛。先辈们用瓦筒从地下把水引到了街内,每条街十字路口都修有一口水井,村民们用木桶往家里担水,下雨天穿着泥屐。涌泉水养育了马召人的祖祖辈辈,马召人称之为母亲泉。
四、建城以后
马召街建城以来,经历了大清的264年,民国37年,300年来遭受了许多的磨难。如清乾隆年间爆发的川、浙、鄂、陕大规模的白莲教起义,声震朝野,攻城掠地,开仓放粮,但军纪涣散,不分官民,肆意掠夺。嘉庆三年二月袭击马召街,义军计划攻西安。路经马召,沿途抢劫。县资料载有“白莲教匪寡妇齐王氏、李全出斜谷焚掠,马召街也遭匪患,街市全被匪焚毁净尽,房屋火焚者全街,村民涂炭,激忿其村民团,败贼入辛口,后来清总兵王文雄率兵击散匪徒。”此次匪患使马召街元气大伤,数年难以恢复。嘉庆十年,黑河厢工爆动,发展2000余人,秧及马召街。
五、民国时期
民国十七年大旱,颗粒无收,致使十八年遭年馑,饿殍遍地,人民饿死大半,紧接着又发生瘟疫胡里拉(霍乱)。面对严重疫情,政府无能为力,任其发展,人民折损不计其数,绝户到处可见,人口锐减。处在封建社会中的马召街,犹如生存在风雨飘摇之中。由于社会制度的残酷,苛捐杂税,强征暴敛,农民没收成还要征收红地款,土匪遍地。民国中晚期逃白狼,马召人民慌恐不安,悍匪刘木匠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熨斗赵发勾引土匪火烧西南街,见救火者用枪打,人不能近。土匪抢东门外韩家正在烤票,南街一家的狗钻进油笼,头不得出,戴上胡跑,人不识,以为狼,惊动众人,大呼大叫,土匪以为针对他们,即刻逃窜,张宗昌经常带领土匪攻打马召街(此人是翠峰上坪人,时人称其义匪)。
1909至1911年宣统继位三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2月下退位诏,清遂亡。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仅一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孙中山出走,军阀割据,1916年,袁世凯继而称帝83天灭亡。1917年张勋撺宣统复辟,旋即失败。此时的民国,犹如五代十国,南北朝。孙中山归国,平复了局面,主张联俄联共。扶助农工,实行民主、民生、民权三民主义。不久孙中山亡故,这一宗旨随即落空。执政者继续推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直接导致了民国短暂的命运。民国期间,马召仅仅修建了黑惠渠和马召小学,再也没有其他发展。

女子缠足,溯源于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后主李煜,治国无方,却十分喜好吟诗赋画,文化娱乐之类。并提倡女子以柔为美,小脚即是此人发明。上行下效,国人视小足女子为俊美,莲上承步,罗袜凌波成为一时的口号。是男子的审美观被扭曲!还是精神系统出了问题!无论何种原因,受害者始终是妇女。她们为了得到男子的喜爱,不知遭受了多少痛苦,背地里流了多少血和泪。硬是用裹脚布把一双正常的脚缠成了菱角状。男子还称其:三寸金莲。由于脚痛走路不稳,又美其名曰:凤摆柳。谈婚论嫁凡大脚无人问津。这种令人不解的现象竞存续了近千年,不知残害了多少妇女。当然,这中间也不乏多次禁止。如明代的开国皇后马大脚就带头放足。清孝庄皇太后曾下“凡缠足进宫者立斩”的懿旨,康熙帝也曾下旨严禁。中华民国成立后亦明令禁止,但屡禁不止,到民国中期反倒盛行。直到解放后,人民政府坚决根除了这一陋习,彻底解放了妇女。马召街除了旧社会遗留下来部分小脚外,再也没有新的发展。还提倡妇女能顶半边天。通过实践,妇女真的顶过半边天。
六、历史名人
马召街历史文化与名人,东三道街雷姓为大姓,名门望族,财东极多,雷氏祖上雷振世为清道光五年乡试秀才。乡间名人雷家铁胳膊雷大壮名振周至。雷崇修在光绪末年考取官费留学资格。1905年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1908年考入东京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11年4月26日第八期骑兵科毕业,1911年5月归国,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遭杀害。1912年民国政府成立后追认革命烈士。奉入陕西忠义祠。

雷崇修
爱国人士雷孝先,大力支持革命事业,曾和地下党员张景文等人创办知行小学。

雷向
共产党人雷向阳。曾任建国后马召地区农会主席,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召建立的第一个人民政权。
西三道街张姓为大姓,人才较多,祖上张两铭于清末考上保定陆军学校,毕业后曾任冯玉祥新军七旅参谋等职。南街李克武为其任过马弁。
其子张景文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曾和爱国人士雷孝先,开明地主周尚志,燕京大学毕业生王访贤等人在涌泉寺创办知行小学,校名沿用教育家陶行知的名字。

八品寿官证
东堡子陈姓为大姓,祖上陈翰章为同治年间贡生。陈纯章为光绪元年皇恩钦赐八品寿官。北门辛氏为忽必烈后裔,祖上辛炳金为宣统元年乡试武举,门上曾挂有“武魁”匾额,后任周至县民团总团长。因剿除前清余孽及土匪有功,县政府赠“剿匪有功”匾额一面。又赠“筹办赈粮,异常出力” 匾额,后授周至县第三区即西南区区长。当时周至划分五个区,马召为第三区西南区。辖五所七十六堡。马召二十堡,三清十三堡,留村九堡,师家二十五堡,黑山九堡,以马召镇为核心。后于民国21年在北门里十家院办前悌小学。
南北巷子屈氏祖上屈荫甲。字鼎臣,号樾庵,为光绪壬寅年陕西乡试恩正併科中式第九十名举人。屈荫甲系陕西西安府周至县学优廪生民籍,有同考试官阅荐、取批、中批三道批文。世居周至南乡马召镇,门上曾挂有“文魁匾额”。
八家巷刘姓为大姓。祖上刘崑玉为清末地理学家。在中俄边境线方面为国立有大功。曾著《广两曲志》《终南仙境志续》《六载石墨集》等。

刘景伯
北门刘景伯革命烈士(1918—1949),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马召地下党负责人,曾考入南京政法大学,因患肺病休学在家,以马召小学校董身份作掩护,从事党的事业。1949年6月,解放军转移,国民党残部秦岭守备区再度占据马召时,特务队长仝树林疯狂抓捕共产党员。英雄本已转移,但为保党的机密途中返回,不幸被捕。面对恶敌,大义凛然,受尽严刑,棉絮塞口。利刃刺身,于次日佛晓被活埋于马召西门外,烈士年仅31岁。北门刘少伯,共产党人,为解放后周至县第一任公安局长。由于人才众多,恕不一一详述……。
七、红色近代史

红军用过的刀具、枪支

红军三过马召镇。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徐向前、陈昌浩率领一万六千余人,为摆脱国民党胡宗南部的围剿。转战商洛,柞水,蓝田、长安、户县。12月初到达马召西至辛口,做短暂休整,次日从辛口、骆峪进陕南,建立了川陕红色根据地。扩展面积4.2万平方公里,人口50余万。后与红一方面军会合。1934年11月,国民党对鄂豫皖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徐宝珊、程子华、吴焕先。徐海东率红25军撤离,转战商洛、柞水,在柞水与蓝田交界的文公岭和国民党追兵交战。击退敌兵后到达葛牌镇。1935年2月攻占葛牌镇。在此建立了鄂豫陕苏维埃政府。辖296个村稳定政权后向西进发。出蓝田,经长安。过户县。于1935年7月20日进入马召镇。根据村民反映。处决了豪绅雷某某、乡约陈某某,焚毁数家富户契约。次日上午在圣贤楼子城门口征收军费。村民们自动捐资很多。据说,到了午后,国民党驻周至骑兵团闻讯赶来,红军不愿给群众带来损失,且战且走,在辛家场坊、马家房一带作激烈交战,双方互有伤亡。脱敌后西进北上,在甘肃泾川作战时,吴焕先政委牺牲。之前1935年5月。徐宝珊病故于陕南龙驹寨。红军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陕北和刘志丹部会合。1946年。李先念率中原突围部队两千余人过秦岭。走黑河路出辛口经马召到周至,沿途遗下部分伤员。桑园沙河桥下有二位伤员实在走不动了,躲避休息,有人举报给马召乡公所。乡长李孝楼吩咐手下人只夺枪不伤人,结果手下人没听,直接打死了两位伤员。回来汇报时,李孝楼气极大骂:这下让你们几个狗日的把我给害了。解放后,李孝楼为此被人民政府镇压。
八、解放前
当时的乡公所是马召、广济合为一乡,前身是周至西南区,管辖面积较大,东至三清,南至陈河。西至南北留村。北至火烧庄。乡公所设在马召二道街,配有武装。第一任乡长是华云龙,三兴人,剿匪时阵亡。第二任是周尚志,涌泉人,开明地主。曾和张景文等人创办知行小学,大力资助革命事业。第三任是雷继先,东火人,其父雷崇修日本留学生。有人给县长进谗言说。其家有先父从日本带回一付眼镜。白天能看见星星。县长召其追问。其言没有。县长不信,免去其乡长职务。第四任姚守纯,桑园人。第五任是李孝楼,桑园人。先前教书,任乡长时间较长,配备有数名贴身卫士,有张友杰、张志亮、习钟山、吴志新、李文亭、胡遵礼等人,训练有素,个个都是神枪手。尤其是张友杰枪法极准。曾在县长面前露了一手。一抢打在了飞鸽的脖子上,县长大加赞赏。张志亮行伍出身。骁勇非常,曾有功于李孝楼。据说李孝楼正在北枣村城里某富户家里过瘾,白狼匪众围城,李孝楼忙叫张友杰掩护张志亮骑马突出北门。奔县城保安大队求助,保安大队及时赶来击散众匪,并夺得马匹驮骡、金银烟土不少。李孝楼从此也就发了,张志亮以此为由。多次索取,且贪得无厌,出言无状,李孝楼大怒,安排数人在黑河渡口枪杀了张志亮,给了其母部分钱财,以善其终。乡公所的职责是保境安民,征粮筹款。一有匪情即上城防守。东城门上经常架着机关枪,枪手高生云(崇耕人)能打凤凰三点头,堪称一绝。
兴修黑惠渠是在民国27-30年间。由水利专家李仪祉设计。建立马召小学,是在李孝楼任乡长期间。只是修建了北半部。解放后,由马召乡又修建了五间办公楼和南半部。原圣贤楼子拆了以后修建了学校的南大门。前后共五排十座教室,校址在原腰城子的地基上。可惜在1977年,被一场大火烧毁了五间仿古办公楼。失火原因是某教师的电褥子起火所致。后于1978年由马召村另行选址,在马召的西北角处重新修建了面积为12670余平方米的知行小学。1983年召开学校命名大会那天,马召村特地邀请了当年的执行小学校长。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家,张景文老先生在大会上讲了话。
九、崇耕村的发展
马召街第一次建城。城西几乎没有人家。后于清朝中期。逐渐有了部分住户。先有八家巷。随后发展得多了,修建了崇信巷、耕德巷、崇仁巷、敦厚巷《崇信巷即八家巷》。遂将城往西扩展了72丈,南北仿照原城,原西城墙叫成了腰城子,东西总长度144丈。东门外有东堡子、东场里,北门外有李家巷,贾家巷,东头有雷家大场。此时的马召街共有十八条街。原圣贤楼子城门外,人们叫惯了西门外。西门有李姓的钱粮铺子,字号恒盛,人称恒盛家的钱粮。敦厚巷口坐西向东,有道德学社。次后为了修路被拆除。南北巷子南头有一古槐,据说比马召还早。树下置一石碾,刻有乾隆16年李置字样,似此石碾各街道都有。各街都修有小庙,至今南北巷王姓,三道街雷姓都保留有清代民居。
1948年,国民党十七师师长何文鼎,授中将衔。同时又受命组织秦岭中部守备区,纠集由渭北窜逃来周至的地方武装(马召人称十大县)和部分正规军组成,约有1000余人,司令部驻扎周至县城,经常活动于马召一带,曾一度镇守马召街。
十、解放马召街
1949年,随着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周至的解放也迫在眉睫。五月中旬,解放军王震部一野二军六师已移师南北双庙一带。驻扎于仙游寺北寺的秦岭守备区司令何文鼎看到大势已去,只身逃往宝鸡。5月27日解放军六师十七团二营营长谢高忠带领二营从广济开来马召北门外。根据马召地下党刘景伯的情报,得知城里敌军部署和指挥部的位置,营长命令用八二炮对准东二道街敌指挥部、圣贤楼敌防守处猛轰。据雷宇文老先生回忆:当时正下着大雨,炮打得越猛,雨下的越大。东二街道有一颗一搂多粗的大槐树被拦腰炸断。马召城东北角处有一碉楼。上面架着机关枪,被一炮炸飞,敌兵杨狗壮当即被炸死。机枪射手马明亮弃枪逃跑。与此同时,解放军在营指挥员乔澄鉴的带领下,从南街、正街把民房的山墙打通,攻到了圣贤楼,解放军凭借房屋往上攻,敌军从上往下打。指导员乔澄鉴在即将攻上圣贤楼时被打下来牺牲。另有两名战士也是在进攻中牺牲。东正街梁姓房上有一位战士被打中跌落院子牺牲,解放军加大火力,发起猛攻,终于打下圣贤楼。战斗结束,消灭了秦岭守备区李含勋的一个整编营,马召得以解放。解放军却牺牲了四名战士。作战部队匆匆掩埋了烈士,即刻撤离。在圣贤楼牺牲的三位烈士就地掩埋在了城下,梁姓院子牺牲的一位烈士掩埋在其院内。1951年由人民政府将四位烈士置棺木迁葬于马召城东南处。每年的清明节,马召小学的学生前往扫墓,表示敬意。1975年,由周至县人民政府将四位烈士迁葬于周至县烈士陵园。
7月10日,解放军西进,秦岭守备区司令何文鼎率残部逃走。20日。扶眉战役胜利结束,周至彻底得到了解放,马召的乡公所随之瓦解。李孝楼带领随从即刻逃离。由周至县人民政府成立的公安局,局长刘少伯,逮捕了杀害刘景伯的刽子手仝树林,押至英雄受害处,召开了公判大会。刘巩伯代表家属发言,公安局长刘少伯公布了仝树林的罪状,并宣布了死刑,立即执行的命令。枪决了罪大恶极的刽子手。人民群众欢呼称快。真正是: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遂迁葬英雄遗体于现在的马召大转盘西北角处,每年的清明节,马召小学的学生们前往扫墓,表示纪念。

十一、解放后
马召成立了农会,地点设在原乡公所内,书记李生政、主席雷向阳。农会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土地改革,划定成份,土改工作彻底推翻了中国数千年来旧的制度,土地成为公有制,人人享有土地,达到耕者有其田。划定成份,根据各家的土地、财产、房屋的多少,贫富程度进行评定。划分为地主、小土地出租、富农、上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然后把地富的土地、房屋、财产等分给贫雇农,并颁发了土地证书。1953年土改工作结束后,各地不同形式的成立了互助组。西南街张正贤倡导成立了西南街互助组,东南街以程效孔、左文智、刘志德等人带头成立了东南街互助组。其他各街道也积极响应相继成立。1955年实行合作化,成立初级社,土地入社成为集体所有。这时的马召街,根据自然条件。以互助组为基础、土地入社情况,分别成立了东火社、中兴社、崇耕社、北门外的五星村归了东火社。
十二、村名来历
东火,以原先的东镇街为基础,其地理位置大部在马召东部,又取火红之意,因名东火。中兴,以原来的西镇街为基础,其地理位置居中,又取兴旺,中兴之治之意,取名中兴。崇耕,其地理位置居于马召西部,基本上以原崇信巷,耕德巷,崇仁巷,敦厚巷为基础。取崇字与耕字,组合为崇耕。
十三、时代变迁
1957年人民公社成立,遂为高级社,实行二次补定成分。农会完成使命后转为乡政府,地址迁移四群,政府编制人员才五六个人,书记徐兴雅,乡长陈登科。两年后迁来马召道德学社,仅一年又迁往广济,人民公社成立时分为马召公社、广济公社,机关编制人员20人左右。1958年搭大灶,中兴600多人口搭了一个大灶,每天领饭要排队。开始生活很好,老人和病人早晚还有优待餐,中途就不行了,最后十分艰苦,同时搞大跃进,精壮劳力出外做工和大炼钢铁,留下妇女弱劳在家作务农业。
十四、庙会分工管理
马召村解体时对马召街各庙会管理作了分工。东火村负责每年的十月初十的牛马王庙会。此会已成为马召地区的物资交流大会,会期十天,规模宏大,名扬陕甘两省。近年来马召镇党委、政府在正会那天在戏楼上召开道德风尚杯表彰大会,对全镇的“五好家庭”、“明白老人”、“孝顺儿女”等进行表彰,敲锣打鼓,鞭炮齐鸣,受奖人披红戴花站在前台接受表彰。此举既弘扬了社会文明新风尚,又丰富了古会的内容。二月初二的药王庙会,四月初四的三官庙会,由北门的村民举办,三月二十六的三霄娘娘庙会,火神庙会由东门的村民主办。
中兴村负责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涌泉寺古会。崇耕村负责每年的六月二十八玉皇庙会。圆疙瘩山顶殿由马召街共同负责。
据老人传说,修建马召街时,是经过风水高手精心策划的。首先是地理地形,马召街的地形是西高东低,东西相对高差近6米,排水通畅不积水。再看街道规划,开方精准无死角,街道排列整齐有序。城外四周建庙也是有讲究的,东门外的火神庙,三霄娘娘庙;南门外的风伯雨师庙;西城楼上的文昌阁、关帝楼;扩城后,西门外的玉皇阁,北门外的牛马王庙、三官庙、药王庙,都是风水内涵玄妙,马召城的平面呈宝盒形。
十五、涌泉寺和马召街
马召街和涌泉寺有着深厚的渊源,其一,涌泉水是马召镇三村人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当年修水时水有水路,人有人路;其二涌泉寺址六亩土地属西南街张延贤家所有,建社归中兴,寺内至今还保存其土地证。后由镇三村共同承担,东火二亩,崇耕没出,中兴四亩。其三,1940年此寺曾是中共周至县工作委员会秘密办事处,马召地下党的活动中心,时有山西省委派来的共产党员冯和骏和张景文等人在此建立了中共马召地区党支部,二人先后担任工委书记,发展的党员大都是马召人,此处成为红色根据地。其四,涌泉寺古会在旧社会就由马召街南门辖区村民管理,神头属马召街。其五,现任主持道严师傅俗家是马召人,其高祖雷振世为清道光五年秀才,其祖父雷家铁胳膊雷大壮是周至名人,其伯父雷向阳为建国后马召农会主席。
涌泉寺属仙游寺十八下院之一,仙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时称仙游宫,也就是隋文帝的避暑行宫,隋仁寿元年,文帝为了安置佛舍利,命兴善寺高僧童贞于十月十五日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遂由佛教住持,改名仙游寺。下设十八下院,距今1400余年,涌泉寺几度兴衰,屡圮屡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期间被拆除一空,九十年代,在一片废墟上逐年修建为目前之鼎盛景象。
十六、兴龙山和马召街
圆疙瘩山又名兴龙山,属道教文化,凌霄宝殿里供奉着天上至尊之神玉皇大帝。两边排列四大天王。兴隆山位于秦岭北麓中部,玉皇殿兴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300多年来屡毁屡建,后于2013年由马召街重建。每逢庙会均由马召街主办。

十七、如今的马召街
自清顺治三年建村以来,经历了许多的磨难,战火纷飞,流贼之乱,年馑温疫,兵匪交加等,留下了很大的创伤,但仍阻止不了发展的步伐。尤其是解放后,我国随着战争的基本结束,进入了战后恢复和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治安也进入了正轨。从50年代中期,经过了一系列的肃反运动,经济发展蒸蒸日上。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年胜似一年。所有的道路基本全部水泥硬化,晚上路灯如同白昼,80%以上村民盖起了小楼房,私家车占50%,水利设施覆盖总土地面积90%。马召街由原来的十八条街发展为现在的六十多条街,农业人口6000余人,加上机关单位,商贾贸易总人口逾万,土地面积8000余亩,主导产业猕猴桃,人民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程度。
十八、教育
马召街设有三所学前班,一所知行小学,一所初级中学。村民根据孩子的年龄分别于各校上学,马召街平均每年考入大学的学生近50名。
十九、结尾语
马召二城旧址曹家梁、金盆梁、依然矗立在南山坡上,经历了风雨沧桑,见证了马召的发展。我想,他们如果有知,也一定为马召的繁荣而感到自豪吧。缅怀历史,展望未来,愿望明天更好。

郭宏武,男,汉族,马召镇中兴村人,中共党员。1951年生,爱好文学写作,曾在《周至文史》发表过多篇文章。《修建0702公路工程纪实》被收录县政协文史资料丛书。曾任马召村南战区负责人,马召村主任,中兴村主任,现任周至县人民法院委托调解员,周至县司法局聘任人民调解员。荣获周至法院司法局多次表彰,县司法局2019年 “周至十佳调解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