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丹心映山河——记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宋铁岩
一罗培永
在东北抗日联军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上,宋铁岩的名字如同一颗闪耀的星辰,以坚定的信仰、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牺牲,照亮了白山黑水间的抗日征程。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第1军政治部主任,他用生命践行了对民族解放事业的忠诚,将政治工作的火种播撒在抗联将士心中,为这支英雄部队注入了不屈的精神力量。
1909年,宋铁岩出生于吉林永吉一个普通家庭,原名孙肃先。学生时代的他,目睹了日军对东北的侵略和压迫,心中早早埋下了爱国救亡的种子。在吉林毓文中学就读期间,他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阅读进步书籍,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逐渐树立了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信念。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年轻的宋铁岩毅然放弃学业,投身抗日斗争的洪流。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以革命为业,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
1933年,宋铁岩奉命到南满游击队工作,开始了他在抗日武装中的政治生涯。当时的南满地区,抗日力量分散,群众基础薄弱,日军的“围剿”十分残酷。宋铁岩深知,要打造一支有战斗力的抗日队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凝聚军心民心。他深入部队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启发他们的阶级觉悟和民族意识。他常说:“我们扛枪打仗,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把日本人赶出中国,让子孙后代过上安稳日子。”朴实的话语,深深打动了每一位战士。
在部队建设中,宋铁岩注重制度建设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他协助杨靖宇等领导人制定了严格的纪律,要求战士们爱护群众、尊重百姓,做到“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有一次,一名战士因饥饿拿了老乡一个窝头,宋铁岩得知后,立即带着战士向老乡道歉,并双倍赔偿,还在部队中开展了纪律教育。这种以身作则的作风,让部队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许多百姓主动为抗联送粮、传递情报,形成了军民一心的抗日局面。
作为政治部主任,宋铁岩不仅善于做思想工作,更具备出色的军事才能。他多次参与指挥抗联第1军的战斗,在险恶的环境中展现出沉着冷静的应变能力。1936年,为打破日军的“围剿”,宋铁岩协助杨靖宇率部西征,试图与关内抗日力量取得联系。途中,部队遭遇日军重兵围堵,在摩天岭战斗中,宋铁岩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奋勇冲杀,成功歼灭日军一个中队,缴获大量武器弹药。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东北军民的抗日士气,也让日军对这支顽强的队伍闻风丧胆。
长期的艰苦斗争,让宋铁岩的身体饱受摧残。他患有严重的肺病,时常咳血,但始终坚持在战斗一线。同志们劝他休息,他总是笑着说:“只要能把鬼子打跑,这点病算什么。”1937年2月,宋铁岩率部在本溪老秃顶子山区与日军周旋,因病情加重,被安置在密营休养。然而,日军得到情报后,迅速调集兵力包围了密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宋铁岩沉着指挥,掩护战友突围。在战斗中,他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为了不拖累战友,他毅然命令警卫员:“你们快走,把文件带走,告诉杨司令,我孙肃先对得起国家,对得起人民!”最终,年仅28岁的宋铁岩壮烈牺牲,用生命践行了共产党员的誓言。
宋铁岩的牺牲,是抗联第1军的重大损失,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激励着后人。他所开创的政治工作传统,让抗联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坚定的信念;他与战士同甘共苦、与群众鱼水情深的作风,成为抗联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当我们回望东北抗联的历史,宋铁岩的名字早已与白山黑水融为一体,他的铁血丹心,永远映照在中华民族的解放丰碑上。
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正是无数像宋铁岩这样的英雄,用青春和热血筑起了抵御外侮的长城。他们或许没有留下惊天动地的伟业,但那份对民族的忠诚、对信仰的坚守,足以让我们永远铭记。宋铁岩的故事告诉我们: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永远是照亮我们前行的灯塔。
烽烟辽左起苍黄
投笔从戎志未凉
喋血白山凝铁骨
扬旌黑水铸华章
阵前鼓角催征辔
帐里文章励锐肠
廿八英魂归浩气
至今岭上草含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