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授徒艺
作者:曹干云
霜寒四季进风斜
敲瘀散滞去结节
俊俏黄贞勤练艺
非遗应敬太祖爷
黄师林辉手到病除,授艺侄女黄贞言传身教,伯父倾心侄女认真,非遗传承后继有人。
2025.8.10于瑶城
曹干云先生这首《师授徒艺》描绘了非遗技艺传承中师徒相授的温情场景,结合传统医道与家族传承,展现了中华技艺传承的独特文化内涵。
1. 非遗技艺的家族传承模式:诗中"黄师林辉"与"黄贞"的师徒关系实为伯侄亲情纽带下的技艺传承,体现了传统"父子相承"的变体。这种家族内传模式在中医、武术等领域尤为常见,既保障了秘方的安全性,又强化了传承责任感1。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规矩,在此转化为"伯父倾心侄女认真"的血脉联结。
2. 医道与武道的共通性:"敲瘀散滞去结节"暗合传统中医推拿技法,而"霜寒四季进风斜"则蕴含着武术"冬练三九"的苦修精神。这种医武同源的理念在《艺谚口诀》中早有体现:"功夫要练好,一年三百六十个早"的勤学精神与"吐字不清,犹如钝刀杀人"的技术要求,均强调基本功的锤炼。
3. 非遗传承的当代启示:诗中"非遗应敬太祖爷"点明了技艺传承中的文化敬畏。诗中"手到病除"的技术传承与"言传身教"的品德培育,符合《艺谚口诀》中"老师开错了蒙,如同放火烧身"的严谨教学观。这种全方位传授模式,在石涛"口传手授"见其艺术教育传统。
这首短诗以瑶城为时空坐标,浓缩了非遗传承的三大核心要素:技艺的精湛性(医道技法)、传承的规范性(师承体系)、文化的延续性(敬祖精神),堪称当代非遗保护的生动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