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文学支撑起这方明净如洗的苍穹——谈刘迪生人格底色与文学信仰的同构
文/池朝兴
2025年8月10日
2025年8月9日下午,羊城文坛目光汇聚于天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会长、广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刘迪生先生的最新散文集《桃江流浪到天河》新书发布座谈会隆重举行,成为文学爱好者交流与致敬的盛会。
盛会中,刘迪生老师在赠给我的书中写道——“池塘映月静/朝兴笔下故事生/作家心永恒”让我深受感动和鼓舞!
回到家,我用放大镜阅读刘迪生老师《桃江流浪到天河》,当看到《指数星辰》,我则用眼镜加放大镜的办法,去汲取老师灵魂深处的精粹。
只见《指数星辰》字句如清泉流淌,映照出他在鲁迅文学院四个月间灵魂的觉醒与蜕变。那由师长们撑起的“明净如洗的苍穹”意象,不仅是他生命记忆中的灯塔,更揭示了文学殿堂在物欲横流时代中作为精神净土的永恒价值——它承托起个体灵魂的跃升,更以纯净光芒辉映着尘世的混沌。这不仅源于文学殿堂的精神高度,更映照着作者本人善良、进取、低调、务实、德才兼备的人格底色——正是这些品质,使他对文学净土的守护与追求具有了沉甸甸的生命重量。

文字深处流淌的善良,是他文学信仰的天然基石。当他读到《哦,香雪》,字里行间的“清露滴翠”瞬间化为血脉相连的共情:“香雪姑娘,不就是我的小姐姐大妹妹吗?”这种朴素而深沉的代入感,源于对平凡生命内在价值的本能珍视。他铭记郭艳、李建军等老师“从生命尊严出发”的教诲,将文学的终极信仰归结为“善良”与“慈悲”。这份善良,使其目光始终向下倾注,无论是为赵广军、徐克成等模范人物立传,还是渴望书写区伯、乌丽这样的普通人,抑或面对“小悦悦事件”刺目的社会伤痕,他的笔端始终饱含对生命最深切的体恤。
在进取之心的驱动下,他如“经年累月的蛰蝉”,终于在鲁院迎来“羽化飞升”的蜕变时刻。那颗自“作家梦”萌生便深埋的种子,经历漫长摸索,在鲁院的沃土中“种出青春和欢乐”。当发现自己像“土拨鼠”置身于雄狮般的同窗之间,惊愕之余是沉潜汲取的奋发。这份进取,是谦卑中的向上生长,使他在名家如甘霖的课程滋养中,在导师阎晶明对习作的提携下,终于让“内心沉积太久的炽烈熔浆”找到了文学的出口。
其低调与务实,则是他丈量文学与大地距离的标尺。他清醒认知着现实的复杂与局限:珠江水“虽然也被污染”,但相比于枯竭的黄河,尚存一丝生态的“庆幸”。这绝非妥协,而是扎根于真实土壤的写作自觉。他珍视鲁院这个“加油站”赋予的“铁骨铮铮”创作信念,却从未将文学凌驾于尘土之上。他懂得“冤死的白骨也总会有说话的时候”,相信曲折坎坷终将“重新计算”价值,这份对现实复杂性的深刻体认,正是务实精神赋予文学的力量——它让文学不是悬浮的空中楼阁,而是刺破尘世迷雾的坚韧星光。
德才兼备的修养,最终凝聚成支撑苍穹的精神脊梁。他感念钱小芊书记带来的“马首是瞻”的激情,铭记李一鸣副院长评论中“鞭策”所蕴含的“痛快与疼爱”,更在阎晶明导师的点拨中迅速成长。对众多名家授课如“阿卡第米亚”真理雄辩般的感佩,展现的是他对文学传统与技艺的虔诚求索。这份对师道的敬重与对文学高峰的仰望,是其自身德性在文学场域中的自然延伸。他最终将自己与同学喻为“装点黎明天空的晨星”,正是德性光辉与文学才情交融后最谦逊而自信的宣言。
刘迪生老师曾经是我相距不足百米的邻居,也是我们穗园作家茶座的一员。堂堂的一位大咖人物,与我们芸芸众生打成一片,我更加明白了“地低成海,人低成王”的道理!
当刘迪生回望鲁院时光如“永不熄灭的青灯”,这盏灯所照亮的,不仅是文学前路,更是他自身人格所构筑的精神坐标。那片由师长“巨擘抟沙”撑起的明净苍穹,其存在本身即是对喧嚣时代的无声昭示——唯有根植于善良、砥砺于进取、持守于低调务实、淬炼于德才兼备的灵魂,才能真正感应并接续这份澄澈的精神星辉,在文学的长路上踏出坚实而光明的足迹。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