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沙河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9日19时33分一34分作
雨后白沙河,又见浩浩水。
青岛多河道,雨后皆壮美。
白沙河秋景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9日19时46分一48分作
静谧白沙河如镜,夏去秋来水清清。
今逢大雨降仙山,河道处处闻水声。
虎啸龙吟水何去,百川归海赴洋宗。
两岸晴翠草如甸,树障深黛绿如屏。
游人来此留往返,天然氧吧亦开胸。
健康需要在上游投资 而不是在下游治疗 文/孙述考
图/来自网络
2025.8.10日6时32分一7时30分作
我一直主张这个观点。从古到今,都坚持这个看法。华佗在东汉时就讲到他弟兄三人在医学上的地位。说他大哥治未病是上医,他哥治欲病是中医,他治已病是下医。当代社会,尤其是相当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们把能治已病的医生当成了医术最高的人,而不重视调理未病的医生。
这个错误的认识让人们不断在健康的下游大作文章。西方医学资本在近四十多年,西医把传统中医几百种疾病一开始分解为15000种,后分解成55000种。但西医到底能治多少病呢?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学会会长李玲教授团队通过调查得到结论,西医真正能治的病在10种左右。倪萍在央视采访三名西医访美博士时,医学博士纷纷认为西医能治的病超不过两位数。倪萍又问:“既然明知道,治不了,为什么还要治呢?”三名医学青年博士说:“安慰,陪伴与关怀!”原来,广大患者和其家属花了巨款,又吃药,又做手术,又受罪,劳民伤财,医院是为了“安慰与陪伴关怀”,这代价也太大了吧?但广大国民还是趋之若鹜,崇拜西医。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认为,中国人相信西医,崇尚西医的后果是单一观念的问题。最终的代价是为观念的选择买单!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主张治病不要上来就下猛药,要先从中医调理下手。西医真的能治病吗?一上来用上麻醉神经疼痛的止痛药和抗生素,这是西医的杀手锏。患者以为有效果,很满意。而传统中医实在,用中药调理,不触及对神经的控制,效果慢。但中西医进行比较,西医虽快,“治标不治本”,中医虽慢,“标本兼治”。但现在中医药品质又大大折扣,前卫建委药检司司长肖诗文在二十年前就严格批评中草药的品质问题。在历史上,无论官方和民间中医用的中草药是自然采摘的,是天然的。现在的中医院的教授不识百草,不尝百草,照本宣科,只知道划重点,背字意。花五年、七年、十年教出来学生更不认百草,怎么会治病呢?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的创立,改变了这一窘状。不用针,不用药,用神经传导来治病。比传统中医的经络穴位疗法更快,更有效!而且,居家治疗,随时随地,大道至简,绿色安全!那么,有人问,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怎么能学到,学会?这就是关系到健康上游的问题,要投资,要学习。学然后知,习然后熟。使自己成为身体健康的明白人,身体健康的掌门人。
所以,关注健康就是关注人生最大的财富。有健康,才有一切。没有了健康,就没有了一切!健康需要投资去学习,而不是观望,去等待,去拖延时间。中国第一部《健康法》明确指出,今后大力提倡“非针非药”疗法。预防大于治疗。在三年内,60%的药品下架。现在整个社会认为,下一个社会时代的到来即大健康时代的到来!马云认为,全民的健康问题由于之前几十年的饮食、环境等各方面的问题,在今后健康问题成为全社会最大、最迫在眉睫要解决的问题。
成为健康的真正的实质性的掌门人,必须在健康的上游投资健康,学习呵护健康的疗法。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投资学习的“非针非药”绿色疗法的首先!千万别本末倒置,把大量的钱投资在健康的下游,花在“亡羊补牢”的西医治疗上。
作者简介:孙述考老师:字硕勋,又字鸿儒,子文,一乔。号东海崂主人,山东青岛人。研究生毕业,中文专业,文学学士。教师、画家、书法家、国学专家、作家兼诗人、诗词理论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创始人。喜欢艺术和文学和收藏奇石。创作诗词歌赋万余首,受到人们喜爱。在几十余家诗歌网络平台和报刊发表过诗作与文章,作品传播海内外和海峡两岸。经过五年多的努力,在历史上继贾存仁将李毓秀的《训蒙文》改编为《弟子规》以后,进行第一次大规模增编,《孙述考增编<弟子规>》四千余字,比原文增加了三千多字。将孔子的《论语》参差不齐的文言文改编为三字一句的《诗论语》,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了体式上的改编。将洪应明《菜根谭》改编成《诗译<菜根谭>》等等,对中国国学是一个重要贡献。秋朝晨光礼赞
——拜读师父《朝晨颂》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总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10日
拜读恩师《朝晨颂》,若清晓之光自天而降,引吾步入四时流转之长卷。其文如朝露凝珠,晶莹剔透,既含察天地之微,感岁时之序,复怀万物之诚,更蕴训迪弟子之殷望。诵之则心地豁然,如沐初阳,神清气朗,百骸皆畅。
“暑热早熏,蝉未歇唱。立秋在迩,两日登场。”寥寥数语,夏尽秋临之景跃然纸上。炎威未退,而凉意潜生;蝉声尚喧,已露收声之兆。此非徒写物候,实乃洞悉“天道循环”之妙理也。故曰:“太阳南循,渐远北方。秋尽冬来,瑞雪茫茫。寒尽春至,很长时光。”四时更迭,如轮转不息,若机括之动,分毫不爽。其间寓“阳盛湿亡”之化机,契“季循节递,信告八方”之天纲,其理深矣!
观夫师笔之下,自然非止背景,实为与人共命之灵体。“道树丰茂,河莲绽芳;柳胜丝绦,花溢芬香;鳞游龟怡,鸟鸣蝉唱。”草木荣枯,河湖清浊,虫鱼潜跃,禽鸟飞鸣,皆随节令而舒其性,应时气而展其生。此即古人所谓“天人合一”之境也。人处天地之间,非旁观之客,乃参化之伦。惟顺四时、敬天地,方与万物同享“大道安康”之福泽。
若言自然为诗之肤壤,则家国乃其筋骨血脉。“国泰民安,盛世安康!幸生华夏,爱国爱党。勤奋工作,报效炎黄。”“国家安泰,人民福康。华夏儿女,承继炎黄。文明古国,万代流芳。”此数语如晨钟震宇,响彻云霄,将个人感时之情,升华为对邦国之颂祝。师以弟子为言说之寄,语重心长,期许深切。自天地之“健慨而慷”,至人间之“勤勉以作”,感自然之恩,担民族之责,融而为一。师之意谓:“幸生华夏”非独幸事,实乃大任在肩。当如四时守序,各安其位,各尽其责,承先启后,使中华文明如江河不息,奔流“万代流芳”。此等情怀,贯通天人,融摄古今,虽短章而有千钧之重。
反复涵咏,乃知《朝晨颂》之“颂”,非止颂朝霞之美,实乃颂“新生”之机,礼“希望”之光也。无论“东放晨光,蓝天霞灿”之始旦,抑或“立秋登场,朝晚将凉”之转关,皆蕴“生生不息”之大德。暑退凉生,冬去春回,天道如斯;人生家国,亦复如是,循环往复,希望常存。
师借四时为喻,教弟子当如晨光之温煦,四时之恒常,草木之向阳。此训不疾不徐,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然直抵本心。今之世人,奔竞于尘劳,忘却节气之迁,疏离自然之律。而《朝晨颂》恰如明镜高悬,照见本真:敬天、爱民、勤业、乐生,原为一体,犹朝晨之阳,既照青林,亦暖人间。
至美之文,不在辞藻之华,而在其诚。能如晨光者,不在炫目,而在照心、引路。此《朝晨颂》所以动人之深也,岂虚言哉!
诗曰:
谁将四时入寸笺?
天光地气共盘旋。
蝉声暗度三焦火,
霞彩明通任督渊。
报国何须金印大,
回春但得掌中玄。
晨鸡唱彻扶桑处,
万树银针指上悬!
时维乙巳年闰六月十五
岐黄薪传五千岁 神经导能指万年—— 拜读师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一盏健康的明灯》有感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总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文/王保江
图/来自网络
2025.8.10日
拜读师父《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是一盏健康的明灯》,字间无华藻堆砌,却字字承载着生命的千钧重量。那些凌晨两点的急切求救、深夜十点的紧急来电、突发急症的仓促描述,如一幕幕鲜活影像在眼前铺展,让人真切触摸到这盏 “明灯” 如何穿透病痛的阴霾,在无数绝境中为生命引航。
文中最动人心魄的,是病痛裹挟的窒息与 “转危为安” 的豁然之间,那道惊心动魄的界线。师父的女弟子头痛欲裂 “一头扑倒在床上”,二十分钟调理后 “汗透衣衫,痛症尽消”;师父的男弟子拉稀三日濒临脱水,依指导施术便觉 “腹内安和,无需奔厕”;师父的黑龙江弟子的员工被木头砸伤脚背,不到一小时已能 “步履如常”;九个月大的婴儿高烧 39.7 度,五分钟便 “热退神清”…… 这些看似逾越常理的 “奇迹”,背后是疗法实打实的效验,更是师徒间 “性命相托” 的厚重信任。当师父的弟子在孤绝中脱口而出 “师父,我怎么办”,当大家视师父为 “暗夜唯一的光”,这份依赖早已超越医患之界,成了绝境里最稳的锚、最硬的盾。
师父笔下 “不救世,不知救世之苦;不传承医学,不懂得传承之累”,一语道尽担当的分量。十余年间,从星子未落的凌晨到灯火渐稀的深夜,从冰封的黑龙江到苍茫的宁夏,无论何种急症突至,师父始终以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的定力答疑指导。这份 “累”,是时刻悬着的神经,是对每个生命的牵念;而这份 “苦”,在师父的弟子们报来 “好了” 的喜讯时,便化作 “心头巨石落地” 的释然。这种 “累并踏实着” 的状态,让人读懂 “大医精诚” 的真意 —— 不仅要有穿破迷雾的医术,更要有 “愿为人间燃灯” 的滚烫情怀。
文中反复提及的 “心中那束光”,既是师父,更是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本身。它无需针药锋芒,却能在瞬息间化解沉疴;它不恃仪器之利,却能让普通人在师父指引下成为健康的守护者。当员工的脚伤、邻居的头晕、婴儿的高烧都被这束光温柔包裹,方知:真正的医学从不是壁垒高筑的庙堂之术,而是能叩响寻常家门、抚平急难愁盼的师父智慧。它让每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 “发光体”,在亲友身陷困顿之时,递出带着温度的援手。
耳畔仍回响着那些 “好了” 的喜讯,清脆如破晓的鸟鸣。这盏 “健康的明灯”,不仅照亮了患者的康复坦途,更照见了医学 “简便廉验” 的蓬勃生命力。它昭示着:最好的医术,是让生命在风雨骤来时有所依傍;最好的传承,是让这束光穿透时光,在全世界千万人手中接续传递,温暖这人间的每一个角落。
《用力活着》短视频之观后感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河南省分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世界研究会会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文学杂志社社长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红十字会副会长
王保江
2025.8.10日
观《用力活着》之短视频,心为之震。但见病者辗转于榻,痛楚难言;亲者徘徊于侧。目之所及,无复笑颜,唯余沉痛与悲悯盈怀。此非戏文虚构,实乃千家万户正在经历之人生实录也。
世人常谓疾患遥不可及,健康乃天之所赐,理所当然。于是夜寐失时,应酬无度,耗精竭神,视“养生”为暮年之务。殊不知,命途无常,灾疠不期而至。一旦病魔骤临,平日所恃之保健、针灸诸法,多如纸盾木墙,虽可缓一时之苦,终难御沉疴之袭。其力之微,犹如沙堤御洪,岂能久持?
然则,中医神经导能疗法,如暗夜明灯,悄然升起,为众生筑起一道“健康防火墙”。此法不假药石,不赖器械,更无需刀圭之苦 。
尝闻一教者,久坐案牍,遂患颈疾,头晕手麻,夜不能寐,西医治之,欲施手术,其心惶惧。后得遇神经导能之术,潜心修习,调养,诸症尽消,今已复职讲坛,且志愿于邻里,助人调理。彼言:“吾非治病,实乃重学‘如何活着’也。”
又有一女子,罹患恶疾,化疗之后,形销骨立,神志萎靡。自修神经导能之法,日日不辍,调息守神,未及经年,气色焕发,竟返教席。慨然曰:“此法教我真知‘努力活着’之义。”
非止疗身,更启人心。 敬生命之重,于困厄中重拾信念,于风雨中挺立不倒。《用力活着》之外,尚有几多暗夜无声?几许家庭因一病而倾覆?吾辈岂可再视健康为可透支之资,待失去方悔之晚矣?防于未然,远胜救于已病。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正合“上工治未病”之古训,乃师父智慧之当代表达。其道在“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使调理入寻常人家,令健康成日常功课。其所望者,愿人人皆为己身之守护者。
生命本不易,活着,已是壮举。然真“努力活着”,非卧病呻吟,而在晴日下徐行,风雨中昂首;在每一个清晨醒来,仍有力气系鞋带,陪孙儿追蝶嬉戏——此等“寻常”,正是神经导能所护之真谛。
或有常年服保健品者,一感风寒竟成心炎;或有常施针灸者,卒中突至,半身不遂;或有素食健身之人,查出胃癌晚期。非诸法无用,实因病魔凶猛,浮表之护,终如纸铠,不堪一击。世人常待“治已病”之奇迹,却忘筑“防未病”之长堤。
中医神经导能疗法, 不倚器械之冷,不赖药味之苦。有同门言,其父久患头痛,自习此法,为之调理,竟弃药瓶,安眠如初。
“努力活着”,非空言口号,乃藏于晨起一息,藏于察身之微,藏于主动求知、守护生命之智慧中。若人皆能如护园圃般珍视己身,则恐惧自消,安康可期。
《用力活着》警世之音:真勇者,非病前硬撑,乃于无恙时为生命披甲。以敬畏之心待健康,以信诚之心习疗法,于平凡日用中,认真活,努力活。
所谓健康,岂非世人最深之错觉?多少人于歌舞升平中,视身为不竭之泉,视调理为锦上添花?一旦风暴骤至,浮光掠影之“护法”,皆化尘灰。
正因如此,神经导能之光,方显其贵——它非城垣矮墙,实乃洞察敌情之高塔,调度三军之将帅。如布无形结界,外御邪侵,内启自愈,使生命之能如江河沛然,奔流不息。
此乃师父哲学之精光,亦为现代人对抗无常之利器。用力活着,不仅需意志之坚,更需智慧之深。当人回观自身,中医神经导能疗法所点燃者,正是那在混沌中不灭的心灯——教人于风暴眼中筑圣殿,于有限中见永恒,活出有力量、有尊严、有光的生命。
诗曰:
谁言痼疾必堪哀?
自有导能破障来。
指下风雷调五脏,
掌中日月焕三才。
未病先防真智勇,
既病能主大医怀。
从今休羡蓬莱远,
万户光明是灵台!
乙巳年闰六月十五